..续本文上一页觉、菩萨、佛。前说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若依四圣的次第,进而应说现菩萨身为众生说法,但经文在说现佛身后,接著就说现辟支佛身及现声闻身,没有说到现菩萨身,这是什么道理?当知现在观音所现的就是菩萨身,菩萨的身分已明显的表示出来,所以这里不必再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的这段话。
若国土中有这么一类众生,“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辟支佛是印度话,翻译到中国来,或者叫做缘觉,或者叫做独觉,不过二者亦有其分别。缘觉圣者,依于向来所说,是出在有佛时代,禀受佛陀的因缘言教,而得开悟解脱。如佛宣说十二因缘教法,这类众生听了,逆顺观察因缘,从生灭因缘中,悟不生灭的真空之理,所以叫做缘觉。十二因缘,就是通常说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随顺这个十二因缘,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流转在生死苦海中;违逆这个十二因缘,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截断生死而还灭涅槃。缘起虽有十二支,实际只有惑、业、苦的三者,在未解决生死之前,这三者,如环之无端,使我们不断的起惑、造业、受苦,以致轮转无有已时,唯有缘觉才能突破缘起钩锁而得解脱。
独觉,是出于无佛的时代,即如现在释迦佛已入灭,弥勒佛还未下生到人间来,乃至释迦佛的正法亦灭尽时,有独觉根性的众生出于人间,由于观见春天的百花竞放,秋天黄叶随风飞舞散落,因而有所觉悟。以普通凡夫说,见春花开,观秋叶落,不会有怎样的感觉,假使有所感的话,亦不过是觉时序的变更而已!但独觉圣者,从春花开,秋叶落中,觉悟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无常演变中,没有一法可以保持永久不变的。俗说:“好花不常开”,即使开了,亦不能保持不凋谢。于此仔细观察,体悟无常真理,所以证得辟支佛果。
在这现实世间,既有这类众生,观音菩萨当然就隐蔽起菩萨的身分,为其示现辟支佛身,宣说十二因缘法,令其依缘起法修行,从缘起的生灭悟到缘起的不生灭,以证辟支佛果。
若国土中有这么一类众生,“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声闻,大都是出于佛世的,就是闻佛说四谛法的言教音声而开悟得解脱的,名为声闻。像这类根性的众生,必须要以声闻人的身分为之说法,才能接受你的教化。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也就随顺众生的要求,适应众生的根性,现声闻身为之说四圣谛法。
四圣谛,为佛法的根本论题,亦是佛法的总纲。佛初在鹿野苑开始转*轮,就是说四圣谛的真理。第一苦圣谛,是指的苦果,即现实人生所受的种种苦痛。人生是苦,这是世间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的,但确切体认苦之所以为苦的,无过于佛陀,佛因观苦而出家,亦为众生开示苦谛。第二集圣谛,是指的苦因,即招感苦果的动力。广泛的说,是烦恼与业,切实的说,爱是苦的根本,即吾人在无限渴求的情况下,而造成种种的业因,以致感受生命的苦果。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的一重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第三灭圣谛,是指的乐果,亦即远离生死而获得的涅槃果。第四道圣谛,是指的乐因,即能证得涅槃果的因素。其所修道虽说很多,但主要的是八正道,依此八正道去行,一定可证涅槃果。所以灭道二谛,是出世间一重因果。道是出世间的因,灭是出世间的果。综合四谛,实为世出世间两重因果:世间因果是要断除的,出世因果是要求证的。菩萨为声闻根性的众生说四谛法,旨在令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证声闻圣果。
于中,知苦最为要紧,因要知苦才去断集,知苦才会慕灭修道,是以苦为入道的初门。过去有位专行头陀的老僧,一次为了出外访师,在行程中,感到非常的饥饿,乃到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居士家乞食。这位女居士,信佛很虔诚,见有大德来到自己家里,于欢喜供养之余,特又恭敬礼拜的请求开示。那知这位头陀行者,修持固然精勤勇猛,但对佛法没有认识,现在忽然要他开示,他有什么佛法可说?在万分紧迫之下,不知不觉的叹出一个苦字来。老僧叹苦的原因,由于自己不知佛法,但在女居士听到这个苦字,却有异常的感觉,觉得在自己未修行前,小的时候有受父母管束的苦,结婚以后有受丈夫指责的苦,有了儿女又有家庭缠缚的苦,可说人生无不在痛苦中,从来没有享受过人生的快乐,不觉悲从中来,竟然痛哭流涕!修头陀行的老僧,看到她这样悲伤,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于是不别而行,饭也不要吃了。但女居士在思苦,思惟到极点的时候,竟然情忘而入苦谛三昧,老僧走了也不知道。过了数小时后,女居士起来说:你开示我们一个苦字,真使我们受用不尽。所谓知苦,要像这样的知苦,才可称为苦谛。一般世人,终日在苦中打滚,何曾真正知苦?就因未真知苦,所以就没有办法离苦,如真知苦,没有不离苦的。佛陀开示人生是苦,世间是苦,实是有所见而说的。要解除人生痛苦,必须对这现实人生,给予合理的解脱才行。依四圣谛去行,就可达到解脱目的。
声闻与辟支佛,于佛法中,素被称为二乘,或者叫做小乘。但经中有时又这样说:声闻为小乘,辟支佛为中乘,菩萨为大乘。这么说来,又可看出声闻与辟支佛,多少还有些差别,换句话说,辟支佛是胜于声闻的,因为声闻只断见思烦恼的正使,对于习气没有丝毫的侵除;辟支佛,不但断除见思二惑的烦恼,且侵除见思二惑的少分习气,虽还不如佛那样的断除一切习气,但已胜过阿罗汉了,所以声闻称为小乘,辟支佛称为中乘。虽有这样的分别,但都以己利为目的,对于利他的工作,没有兴趣积极的去推动,所以又统称为二乘。
己二 能应六天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六天,但这所谓六天,不是通常说的欲界六天,因此应化的六种天中,包括有欲界天及色界天。至无色界天,是没有色法的,亦无身相示现,所以经文中没有说无色界天。凡所示现的身相,必为物质与精神和合的生命体。无色界有情,既是纯属精神活动,所以不说无色界的身相示现。
若诸国土中,有这么一类众生,“应以梵王”的“身”相而“得度者”,观世昔菩萨大慈大悲,“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梵王,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初禅,计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三天。梵众天,是大梵天中的普通梵民;梵辅天,是辅助大梵天王的臣佐。因有所统领的天人,当然就有辅助梵王统理天国的臣佐。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主,为印度婆罗门教所信奉的梵天,亦即现代基督教、天主教所信奉的上帝。
以婆罗门教的思想说:我们这个世界人类,乃至一切有情,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大梵天王所创造的。因此,婆罗门教把大梵天看成是人类宇宙的创造者。梵天本身是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是能支配及主宰人类一切的,所以梵天在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地位很高。
但在佛法立场上看,梵天于宗教上,是属于一神教所信奉的对象。其贪欲心极为薄弱,如欲界所有的物欲与淫欲,均已暂断,嗔心更是不会生起,所以凡是一神教徒,都认为创造神是最仁爱的。但以佛法说,嗔恚心诚然不起,贪欲心确亦很淡,但憍傲与谄媚心理仍常作祟!
关于这,佛经中曾有这样的说明:佛世时,佛弟子中有位马胜比丘,一次曾去梵天王宫,正好遇到梵天为其臣民训话,而且非常自傲的说:我是世间主宰者,是人类的创造者,是绝对究竟者,是最极安乐者,你们是我的子民,不能到达我这样的地位。兴高采烈的正讲至此,忽见马胜比丘站在面前,立刻停止不讲下去,且将马胜比丘引至无人之处,然后悄悄的向马胜比丘说:刚才我对臣民说的话,请你别要认真,并请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揭穿我的戏言。由此可看出梵天的两种烦恼:在臣民前所表现的是憍傲,在马胜前所表现的是谄媚,所以仍有烦恼存在。
生天,如生欲界天,只行五戒十善即可,如生上二界天,还得加修禅定。但这还只能做到初禅天的天臣和天民,如要做大梵天王的话,必须更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可见作大梵天王,亦不是简单的事。做到大梵天王的地位,在婆罗门教中,固然至为伟大崇高,但佛法认为,不过是一天王而已,还不能超出三界,了脱生死。
梵天虽自认为是宇宙人类的创造者,但却无力挽救这个苦恼的现实世间,所以当佛出现世间成正觉后,最初原想不说法的,后因大梵天王的请求,佛才开始为人类说法。即此一点,可以证明真正能救世间的,唯有佛陀。如梵天有力量救世间,那又何必请佛说法?亦因如此,梵天归依了佛陀,成为佛法中的护法者。
如一般的寺庙佛殿中:大乘佛教,在佛像旁,多塑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像;小乘佛教,在佛像旁,多塑迦叶、阿难二大尊者像;但有些地方却例外的,在佛像旁,塑有大梵天王及帝释天像。这因梵天与帝释,是佛法有力护法的关系。观音菩萨知道这类众生,不是其他身分可以度脱得了的,所以就现大梵天王的身相,来为他们说离爱断欲法,四无量心法,让他们依法修行,进而获得身心解脱。此天所以叫做梵天,是因无有爱欲而得清净色相的原故。
其次说应帝释身。帝释,是欲界的天人。欲界六天,分为两类:一是地居天,一是空居天。地居天有二,就是四天王天与忉利天。帝释,是忉利天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亦称三十三天,谓四方各有八天,共有三十二天,加当中的帝释天,就成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在佛法中,亦有一段因缘:谓于过去久远以前,当迦叶…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