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27

  ..续本文上一页,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都会现在你的面前,为你说所能接受的正法,使你依此正法去实行,就可渐渐的令你消灭痛苦,所以说“以渐悉令灭”。这在长行说三十三应身中,已详细的叙述。

  以上两颂八句,是总颂现身,所以科为身业普应。

  戊二 意业普观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这是观音菩萨的意业普观。观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的五观。以此五观,显示度化众生的根本。依向来所说,前三观是属于自利的,后二观是属于利他的,所以五观即含有自利利他的两大部分。如以五观为应化的殊胜方便来说,应说那是属于利他的。而且从前文接下来看,渐令消灭众生的痛苦,究竟怎样渐灭法子?因而现在就说五观以灭众生之苦,何况科文是显游化方便,当更以度脱众生为运用五观的方便。

  有人这样解说:由观音菩萨生起真观的观慧,照见众生的妄业本空,根本没有业性的自体可得;起清净观的观慧,照见众生的自性本来离染,从未受过杂染之所染污的;起大智观的观慧,照破众生的无明痴暗,显发众生的本有光明;起大悲观的观慧,拔除众生的无量痛苦,不再受诸痛苦的逼迫;起大慈观的观慧,给予众生的一切安乐,使众生永远过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依于这一解释,可说前三观重在摧毁众生的惑业,后二观重在为众生拔苦与乐,是以五观都是利他的。因此,古人用真、净、智三观,配合天台空、假、中三观来说,我们认为不必要的。

  观音菩萨既以五观度化众生,我们就应“常愿”菩萨慈悲予以救济,使我们真能离苦得乐;同时亦应“常瞻仰”菩萨的妙相庄严,顶礼景仰以求摄照!所谓瞻仰,是以恭敬心而仰见的意思。法华经方便品说:“瞻仰两足尊”。维摩经说:“瞻仰尊颜,目不暂舍”。都是此意。

  以上四句,乃颂结显观智。显示菩萨应物观照,所以有此五观差别。

  菩萨应物观照的五观,一一都是清净无垢的,从清净无垢的观中,发出大智慧光来,所以叫做“无垢清净光”。而这大智慧光,朗然照耀,能够照破一切烦恼黑暗,犹如日轮高悬在晴明空中,照破大地一切黑暗一样,所以说“慧日破诸闇”。无量寿经说:“慧日照世间,清除生死云”;法华经方便品说:“慧日大圣尊”,都是此意。众生的无知无明,叫做诸闇。清净智光,能照世间的盲冥,故以慧日譬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说:“又如日天子能除诸暗,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慧日的光辉,不但能破诸黑暗,而且“能伏灾风火”。灾兼一切的困厄,惟风火是诸灾难中最大的灾难。风火大灾能伏,其余的灾难,自更不成问题。众生之所以有风火等的各种灾难,严格说来,不是外面加到众生身上来的,而是众生烦恼之所招感的。烦恼的黑暗既已照破,各种的灾难当然能伏。伏除灾难、照破黑暗的慧日光辉,像太阳一样的照耀世间,照得普遍光明起来,所以说“普明照世间”。

  戊三 口业普益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是观音菩萨的口业普益,亦即赞叹观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情形。虽说是口业普益,而实际包含三业的活动,亦即显示观音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化。

  “悲体”者,悲以拔苦为义,诸佛菩萨的悲心,广大无比,所以叫做大悲。佛菩萨以大悲为体,所以名为悲体。如说:“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都可作此悲体的说明。而这悲体,亦可说是大慈悲的法身体,是从持戒而得的,因此,戒与慈悲有著密切的关系。“例如不杀,不使一切有情受杀生苦,也是给一切有情以安全感。进一步,更要爱护有情的生命。戒,不即是慈悲的实践吗”?观世音菩萨,用大慈悲戒体,身轮现通,示现三十三应,神通妙用之力,骇动犹如雷震大千,惊醒世人的迷梦,所以叫做“戒雷震”。德清古德说:“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将说法,先以雷震,惊动群机,以慈意而兴广大法云”。

  “慈意妙大云”,是显菩萨的意业。菩萨不特以悲拔除众生的痛苦,同时亦运用慈给与众生的快乐,当欲以乐给与众生时,是即名为慈意。佛法,凡欲褒美不可思议之法,就称为妙。有说:“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佛及菩萨的大慈,遍缘法界一切众生,如彼大云普荫一切,所以名为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是正显菩萨的口业说法。法华文句说:“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注维摩经七说:“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磨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药也”。佛陀常以甘露喻不生不灭的妙法。妙法能滋润众生,所以譬之如雨。无量寿经上说:“澍法雨,演法施”。法华经序品说:“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涅槃经二说:“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又说:“唯悕如来甘露法雨”。这是以甘露法雨,譬喻如来的教法。观音菩萨为众生宣说妙法,令诸众生普得法益,所以叫作澍甘露法雨。

  能令众生得到什么利益?众生具有烦恼,而且烦恼炽然,如大火焰一般,用其他的东西,没有办法可灭众生的烦恼焰,唯有菩萨的甘露法雨,始能令诸众生,灭除烦恼火焰,而达不生不灭的清净地,所以说“灭除烦恼焰”。

  丁二 正显游于娑婆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这是颂文最后正显游于娑婆世界的一科文,以结束观音菩萨游化方便的说明。

  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是众生中的人类,自古以来是斗争坚固的,很难做到和乐相处,往往为了些微小事,发生不必要的争执,以致诉讼而打官司,不说一般人与人间如此,即夫妇、父子、兄弟等,对簿公庭亦所在多是。假定有人因诤执而起诉讼时,到法庭或裁判所对质时,不免引起官司失败的怖畏。说老实话,诉讼是最不值得的事。因为不论有理无理,结果,总是对己不利的。设若有人因“诤讼”而“经官处”感到怖畏时,你如能够念彼观音菩萨的圣号,就可得到观音菩萨的威力加被,使得彼此之间和平解决争端,双方言归于好,不再在法庭相见。这样,彼此的宿怨顿消,成为极要好的朋友!

  不但人与人间经常的相争,就是国与国间亦不断相争,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一天和平。有人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真是一点不错!战争,敌对双方的军队,摆开各自的阵线,彼此互相严阵以待,到两军正式交锋时,自然不免互有死亡,想到活泼泼的生命,一个一个的倒下去,不期然的会使人感到怖畏,所以说“怖畏军阵中”。当这兵灾战祸恐怖危险的关头,你如能够“念彼观音”菩萨的圣号,仰仗菩萨的慈“力”加被,“众怨悉”皆可以“退散”,化干戈为玉帛,而过和平生活了。颂中的众怨,不但指敌对的军队,亦包含诉讼的怨仇。由于念彼观音,感圣化而各悔先心,所以悉退散。

  前文意业普观中,曾说到观音的五观,现于游化娑婆文中,再说观音的五音。五观是菩萨的能观智,五音有为菩萨所观境,有为菩萨的说法音。以此合释观音得名观音的所以。有人说这五音都是形容观音菩萨的说法清净和美妙,其实并不尽然。如“妙音”,不必作其他的解释,是专指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之音而言,因念菩萨的圣号音声,是即微妙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为妙音。“观世音”,谓“观照世间一切持名求救的音声,即无刹不现身的寻这声音而去救济”,所以名为观世音。“梵音”的梵,是清净洁白的意思,即观音菩萨世间出世间法,都是清净而无垢染的。法华经序品说:“观音微妙,令人乐闻”。华严经说:“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法华文句说:“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海潮音”,是以海潮譬音之大者。如海潮满时,所发出的音响,是极雄壮而澎湃的。还有海潮来时,有其一定的时间,从来不失时的。如长水义疏说:“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这是譬喻菩萨说法及时,从不失其时机,如众生在什么时候得度,就在什么时候为其说法,应以什么法才能得度,即为众生说什么法,如海潮不失其时,所以名为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者,有说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其音如梵音,如海潮音,胜于世间所有一切的音声,“是故”为佛子者,必“须常”常称“念”,方能得到实际的利益。有说观音大士,对十界的众生之机,能说十界的不同之法,而且其声清净,决不是世间的音声所能及的,所以我人应当常常诵念。前者是约众生念大士圣号的音声说;后者是约大士为众生说法的音声说。两说都可通,但我以为前说较为合理。

  佛陀苦口婆心的劝我们众生,要常常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但当你在念时,前念后念的“念念”之中,切“勿生”起一念“疑”惑,以为念观音圣号是没有益的。当知疑是信的大敌,如一有了疑念存在,你就不能专心一意的去念,由于不能真切至诚的念,自然也就难得菩萨的感应,如要得到感应而来救济吾人的苦难,你就得毫无疑念的蓦直念去!须知“观世音”菩萨是补处大士,一切烦恼杂染已经断尽,不同其他未断尽无明烦恼的菩萨,而被尊为“净圣”的,即是清净的圣者。而且我人“于苦恼”的生“死”中,不论遭遇到怎样的“厄”难,你如能一心称名,观世音净圣,即“能为”我们“作”所“依”的慈父,所“怙”的慈母。换句话说,众生在这世间,遇到任何灾难,观音菩萨是我们有力的依靠!

  再说,观音菩萨,“具一切”无量“功德”。大乘义章第九说:“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滋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