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P27

  ..續本文上一頁,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都會現在你的面前,爲你說所能接受的正法,使你依此正法去實行,就可漸漸的令你消滅痛苦,所以說“以漸悉令滅”。這在長行說叁十叁應身中,已詳細的敘述。

  以上兩頌八句,是總頌現身,所以科爲身業普應。

  戊二 意業普觀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這是觀音菩薩的意業普觀。觀有“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的五觀。以此五觀,顯示度化衆生的根本。依向來所說,前叁觀是屬于自利的,後二觀是屬于利他的,所以五觀即含有自利利他的兩大部分。如以五觀爲應化的殊勝方便來說,應說那是屬于利他的。而且從前文接下來看,漸令消滅衆生的痛苦,究竟怎樣漸滅法子?因而現在就說五觀以滅衆生之苦,何況科文是顯遊化方便,當更以度脫衆生爲運用五觀的方便。

  有人這樣解說:由觀音菩薩生起真觀的觀慧,照見衆生的妄業本空,根本沒有業性的自體可得;起清淨觀的觀慧,照見衆生的自性本來離染,從未受過雜染之所染汙的;起大智觀的觀慧,照破衆生的無明癡暗,顯發衆生的本有光明;起大悲觀的觀慧,拔除衆生的無量痛苦,不再受諸痛苦的逼迫;起大慈觀的觀慧,給予衆生的一切安樂,使衆生永遠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依于這一解釋,可說前叁觀重在摧毀衆生的惑業,後二觀重在爲衆生拔苦與樂,是以五觀都是利他的。因此,古人用真、淨、智叁觀,配合天臺空、假、中叁觀來說,我們認爲不必要的。

  觀音菩薩既以五觀度化衆生,我們就應“常願”菩薩慈悲予以救濟,使我們真能離苦得樂;同時亦應“常瞻仰”菩薩的妙相莊嚴,頂禮景仰以求攝照!所謂瞻仰,是以恭敬心而仰見的意思。法華經方便品說:“瞻仰兩足尊”。維摩經說:“瞻仰尊顔,目不暫舍”。都是此意。

  以上四句,乃頌結顯觀智。顯示菩薩應物觀照,所以有此五觀差別。

  菩薩應物觀照的五觀,一一都是清淨無垢的,從清淨無垢的觀中,發出大智慧光來,所以叫做“無垢清淨光”。而這大智慧光,朗然照耀,能夠照破一切煩惱黑暗,猶如日輪高懸在晴明空中,照破大地一切黑暗一樣,所以說“慧日破諸闇”。無量壽經說:“慧日照世間,清除生死雲”;法華經方便品說:“慧日大聖尊”,都是此意。衆生的無知無明,叫做諸闇。清淨智光,能照世間的盲冥,故以慧日譬之。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說:“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此經亦複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慧日的光輝,不但能破諸黑暗,而且“能伏災風火”。災兼一切的困厄,惟風火是諸災難中最大的災難。風火大災能伏,其余的災難,自更不成問題。衆生之所以有風火等的各種災難,嚴格說來,不是外面加到衆生身上來的,而是衆生煩惱之所招感的。煩惱的黑暗既已照破,各種的災難當然能伏。伏除災難、照破黑暗的慧日光輝,像太陽一樣的照耀世間,照得普遍光明起來,所以說“普明照世間”。

  戊叁 口業普益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是觀音菩薩的口業普益,亦即贊歎觀音菩薩爲衆生說法的情形。雖說是口業普益,而實際包含叁業的活動,亦即顯示觀音菩薩的叁輪不思議化。

  “悲體”者,悲以拔苦爲義,諸佛菩薩的悲心,廣大無比,所以叫做大悲。佛菩薩以大悲爲體,所以名爲悲體。如說:“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都可作此悲體的說明。而這悲體,亦可說是大慈悲的法身體,是從持戒而得的,因此,戒與慈悲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不殺,不使一切有情受殺生苦,也是給一切有情以安全感。進一步,更要愛護有情的生命。戒,不即是慈悲的實踐嗎”?觀世音菩薩,用大慈悲戒體,身輪現通,示現叁十叁應,神通妙用之力,駭動猶如雷震大千,驚醒世人的迷夢,所以叫做“戒雷震”。德清古德說:“法身無體,以悲爲體,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將說法,先以雷震,驚動群機,以慈意而興廣大法雲”。

  “慈意妙大雲”,是顯菩薩的意業。菩薩不特以悲拔除衆生的痛苦,同時亦運用慈給與衆生的快樂,當欲以樂給與衆生時,是即名爲慈意。佛法,凡欲褒美不可思議之法,就稱爲妙。有說:“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佛及菩薩的大慈,遍緣法界一切衆生,如彼大雲普蔭一切,所以名爲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是正顯菩薩的口業說法。法華文句說:“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注維摩經七說:“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磨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生曰:天食,爲甘露味也。食之長壽,遂號爲不死藥也”。佛陀常以甘露喻不生不滅的妙法。妙法能滋潤衆生,所以譬之如雨。無量壽經上說:“澍法雨,演法施”。法華經序品說:“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涅槃經二說:“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又說:“唯悕如來甘露法雨”。這是以甘露法雨,譬喻如來的教法。觀音菩薩爲衆生宣說妙法,令諸衆生普得法益,所以叫作澍甘露法雨。

  能令衆生得到什麼利益?衆生具有煩惱,而且煩惱熾然,如大火焰一般,用其他的東西,沒有辦法可滅衆生的煩惱焰,唯有菩薩的甘露法雨,始能令諸衆生,滅除煩惱火焰,而達不生不滅的清淨地,所以說“滅除煩惱焰”。

  丁二 正顯遊于娑婆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這是頌文最後正顯遊于娑婆世界的一科文,以結束觀音菩薩遊化方便的說明。

  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是衆生中的人類,自古以來是鬥爭堅固的,很難做到和樂相處,往往爲了些微小事,發生不必要的爭執,以致訴訟而打官司,不說一般人與人間如此,即夫婦、父子、兄弟等,對簿公庭亦所在多是。假定有人因诤執而起訴訟時,到法庭或裁判所對質時,不免引起官司失敗的怖畏。說老實話,訴訟是最不值得的事。因爲不論有理無理,結果,總是對己不利的。設若有人因“诤訟”而“經官處”感到怖畏時,你如能夠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就可得到觀音菩薩的威力加被,使得彼此之間和平解決爭端,雙方言歸于好,不再在法庭相見。這樣,彼此的宿怨頓消,成爲極要好的朋友!

  不但人與人間經常的相爭,就是國與國間亦不斷相爭,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一天和平。有人說: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戰爭史,真是一點不錯!戰爭,敵對雙方的軍隊,擺開各自的陣線,彼此互相嚴陣以待,到兩軍正式交鋒時,自然不免互有死亡,想到活潑潑的生命,一個一個的倒下去,不期然的會使人感到怖畏,所以說“怖畏軍陣中”。當這兵災戰禍恐怖危險的關頭,你如能夠“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仰仗菩薩的慈“力”加被,“衆怨悉”皆可以“退散”,化幹戈爲玉帛,而過和平生活了。頌中的衆怨,不但指敵對的軍隊,亦包含訴訟的怨仇。由于念彼觀音,感聖化而各悔先心,所以悉退散。

  前文意業普觀中,曾說到觀音的五觀,現于遊化娑婆文中,再說觀音的五音。五觀是菩薩的能觀智,五音有爲菩薩所觀境,有爲菩薩的說法音。以此合釋觀音得名觀音的所以。有人說這五音都是形容觀音菩薩的說法清淨和美妙,其實並不盡然。如“妙音”,不必作其他的解釋,是專指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之音而言,因念菩薩的聖號音聲,是即微妙不可思議的,所以稱爲妙音。“觀世音”,謂“觀照世間一切持名求救的音聲,即無刹不現身的尋這聲音而去救濟”,所以名爲觀世音。“梵音”的梵,是清淨潔白的意思,即觀音菩薩世間出世間法,都是清淨而無垢染的。法華經序品說:“觀音微妙,令人樂聞”。華嚴經說:“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上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得淨妙道”。法華文句說:“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爲梵音”。“海潮音”,是以海潮譬音之大者。如海潮滿時,所發出的音響,是極雄壯而澎湃的。還有海潮來時,有其一定的時間,從來不失時的。如長水義疏說:“天鼓無思,隨人發響;海潮無念,要不失時”。這是譬喻菩薩說法及時,從不失其時機,如衆生在什麼時候得度,就在什麼時候爲其說法,應以什麼法才能得度,即爲衆生說什麼法,如海潮不失其時,所以名爲海潮音。“勝彼世間音”者,有說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其音如梵音,如海潮音,勝于世間所有一切的音聲,“是故”爲佛子者,必“須常”常稱“念”,方能得到實際的利益。有說觀音大士,對十界的衆生之機,能說十界的不同之法,而且其聲清淨,決不是世間的音聲所能及的,所以我人應當常常誦念。前者是約衆生念大士聖號的音聲說;後者是約大士爲衆生說法的音聲說。兩說都可通,但我以爲前說較爲合理。

  佛陀苦口婆心的勸我們衆生,要常常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但當你在念時,前念後念的“念念”之中,切“勿生”起一念“疑”惑,以爲念觀音聖號是沒有益的。當知疑是信的大敵,如一有了疑念存在,你就不能專心一意的去念,由于不能真切至誠的念,自然也就難得菩薩的感應,如要得到感應而來救濟吾人的苦難,你就得毫無疑念的蓦直念去!須知“觀世音”菩薩是補處大士,一切煩惱雜染已經斷盡,不同其他未斷盡無明煩惱的菩薩,而被尊爲“淨聖”的,即是清淨的聖者。而且我人“于苦惱”的生“死”中,不論遭遇到怎樣的“厄”難,你如能一心稱名,觀世音淨聖,即“能爲”我們“作”所“依”的慈父,所“怙”的慈母。換句話說,衆生在這世間,遇到任何災難,觀音菩薩是我們有力的依靠!

  再說,觀音菩薩,“具一切”無量“功德”。大乘義章第九說:“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滋潤福利之功,故名爲功;此功是其善行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