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97年 禅修营第六天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18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六天

  

  导师:由于这是最后一次的研讨,我们的坐禅时间会短一点,好让多些时间来讨论。我们将会重温一下在这里修习过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若果你们有任何困难,请提出来。我介绍不同的修习方法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性向。虽然方法有不同,但修习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我尝试去做的,是因应个别的禅修者,找出更适合他们的方法。

  

  在我们谈及各种禅修方法之前,应先要弄清楚为什么我们要禅修。禅修的目的是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佛陀常说,他教导的是苦的实相与离苦之道。所以禅修是要让我们的心得到自由和解脱。禅修的方法是很简单的,但我们那颗复杂的心却把这些方法弄得复杂。人类是擅于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我常问一个问题:人生中有什么事情是没有被人复杂化的呢?

  

  出入息念是其中一个禅修方法,对于这个方法你们有困难吗?

  

  GC:我观察呼吸时,发觉呼吸急促而内心没有平静下来。

  

  导师:跟着下来我会谈谈关于出入息念的一些事情,无论你的问题是什么,我所说的内容也许可以弄清你的问题。这个方法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学习觉知。我们要觉知的不单只是呼吸,还要觉知我们身心上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有思想,就知道自己有思想;如果呼吸快了,就知道呼吸快了;如果身体有不舒适的感觉,就知道身体有不舒适的感觉,这是十分简单的。我一直强调,整个方法的重点在觉知每一刻所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心平静,就知道心是平静的;如果心不平静,就知道心是不平静的。若禅修是为了要内心达到平静,那当内心平静的时候,我们就会执着它,结果因此而带来苦恼。那么,即使内心平静,我们也是有苦恼的。这个方法要做的事情十分简单,就是觉知着所发生的事情,亦是我经常说的:只需友善地对待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身心上有什么东西呈现,都对它说声OK。如果你能够这样去修习,那么在禅修的时候你就是解脱自在的了。

  

  我们不单在坐禅时才运用呼吸,这点亦很重要。跟呼吸要保持连系,在日常生活中任何时候,只要你返回呼吸这位朋友处,它就能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坐禅的目的是去培育觉知,然后把这觉知运用到日常生活去。我认为正念在日常生活比坐禅的时候来得更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苦恼会生起,各种困难会生起,我们需要面对各种的挑战。

  

  有些禅修者问我:“我做得对吗?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有进步呢?”我告诉他们,禅修的进步不是在坐禅之中,而是视乎你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斯里兰卡有些很富有的人对待仆人是很苛刻的。当他们来学习禅修时,我对他们说,想了解自己有没有进步,看看自己如何对待家里的仆人就知道了。他们是不大高兴听到这样的说话的。请明白,禅修的进步是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禅修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思想的方法,亦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就像那中国故事里的那位智慧老人。请认识清楚这一点。待重温完禅修的方法之后,我或许会再谈谈关于日常生活这方面的问题。让我说多一次,请不要将禅修局限于某一种姿势、某一些时段或某一种禅修方法之内。

  

  另一种我介绍过的方法是慈心禅,那是我十分强调的。慈心跟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关连,因为若你能友善地对待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一刻你就是解脱自在的了。事实上很简单,当我们在抗拒事物的时候,烦恼便会生起,无论在禅修当中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而慈心、友善、柔和、开放能够使我们不抗拒,只是开放地顺应着正在发生的事情。

  

  无论怎样,大家对于修习慈心禅会有什么困难吗?这是一个很风趣的问题。

  

  ML:有时你对别人好,但别人未必对你好的。

  

  导师:问得好,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是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亦是我们生活里其中一个最大的考验。这些对我们不友善、不仁慈或不讲道理的人全都是我们的导师和老师。就如我的一位朋友说那样,他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若你遇到这样的人,你应该对他们感恩,因为他们在考验你。他们的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观察我们内心所生起的事情,只是去觉知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一直在强调修习觉知就是这个原因。当我们明白到问题是源自于内在而不是外面所发生的事情,那么别人作出什么样的行为,我们也不会有情绪的反应了。

  

  这亦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人就是有人性的弱点。依佛陀所说,人除非已经觉悟,否则都是疯狂的。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里,我们的问题在于对疯狂的人太认真。要在一个疯狂的社会中明智地生活,就必须要明白和理解这一点,同时去悲悯身边那些疯狂的人。我们若能这样与他们共处,他们就是我们的导师了。希望你会遇到更多这样的导师。这样的大师和这样的导师,比我这个从斯里兰卡来的所谓导师要好得多呢!

  

  关于慈心禅还有其他问题吗?

  

  AC:有时候觉得别人做错了事,比方说在办公室见到别人浪费纸张,就会有点儿生气。虽然知道他们或许不晓得自己的错误,但自己仍然会生气。

  

  导师:我对你举的例子很感兴趣。在斯里兰卡,食物是珍贵的东西,人们看到别人浪费食物就会生气。而你看到别人浪费纸张就生气,很有趣呢。那么,一个禅修者该如何利用这种处境来修习呢?

  

  其中一个处理方法,就是看看自己对这样的情况生起了什么情绪反应。不高兴,忿怒,还是激动呢?你以什么方式去反应呢?有时候拿这种事情来做实验是颇有趣的。改天你见到这些人时,然后看看,现在那忿怒的情绪会停留多久,半小时?一小时?是因为那一点点纸张吗?你应该去寻找这些人,然后看看自己对这情况所生起的反应,那么它就成了你的学习经验了。

  

  这不是说禅修者要时时被动,只往内看。有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反应”和“回应”。反应是对一个处境生起带有情绪的反应,而回应则是不带情绪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有建设性的事情。你可以尝试用一种开放和友善的方式跟他们倾谈,尝试去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但这要来得十分善巧,说话的语调不要带有怒气,不要带有批判性,不要仿似在说自己对、他们错的那样子。不然的话,那你便是在生起情绪反应了。我们绝不可以有自以为是的想法,当看见别人犯错时,该想想,我或许没有犯过同样的错,但我可能犯过更严重的错,心里想过更坏的事情。之后对于别人的过错、别人的人性弱点,你将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如果你愿意的话,和他们谈谈,令他们反思一下也是好的。这样做不一定有效。有效的话固然是好的;若无效的话,你该明白到这是人性的弱点,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重要的是让对方看清楚自己的行为,所以尽可能提问一些问题来让对方反思,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身上。我建议在这情况下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态度,而是谦虚一点,坦白告诉对方:“我知道自己亦有缺点,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因为我仍未觉悟。我只是奇怪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比起自以为是的方式,这种方式更能打动对方。

  

  关于慈心禅还有其他问题吗?

  

  PL:我的问题和上一条问题有关,是关于和犯了错的人相处时不可自以为是这一点的。我和太太之间出了问题,我尝试用你刚才说过的方法去令她明白自己的缺点,但我愈友善,她就愈自以为是。我真是没有办法。

  

  SK:(打趣地说)我不相信PL所说的。

  

  导师:我想我是同意SK的,因为我也认识PL的太太。(大家都在笑)

  

  那么我只好被迫再说那个眼镜蛇的故事了。那故事你们都听过了吧?无论怎样,也有人不曾听过的吧?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条眼镜蛇独自在森林里修习慈心禅。一位老妇人经过,以为它是一条绳,便拿它来捆扎收集到的柴枝。由于眼镜蛇在修习慈心,于是容许老妇人这样做。待老妇人回到家后,眼镜蛇才艰辛地逃脱,并弄得满身伤痕。它去禅师那里把一切都告诉了他。眼镜蛇说:“我修习慈心禅,结果却因此而受苦。”禅师说:“你修的不是慈心禅,而是愚蠢禅!”有时候我们需要发出“嘶嘶”的声音来表明自己强硬的态度。

  

  不过在你心里要很清楚知道,这样做的动机是出自真正的悲悯心。我想指出的是修习慈心不是要忍让地任由别人欺诈,你需要运用智慧去衡量何时需要坚决,何时需要柔顺。另一方面,你亦要容许你的太太做眼镜蛇。

  

  另一个禅修方法,我认为是极之重要的,叫做无固定所缘境的禅修。一旦我们培育出一定程度的觉察力,内心变得稳定,那时候就到了另一个阶段,就是可以让任何思想,任何感觉,任何情绪生起,尤其是那些我们不喜欢的情绪。学习只是去观察及以一个有空间的心来接受任何生起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之中这禅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在日常生活各种不同的情况里,只是知道自己有什么思想,有什么情绪,有什么感觉,把它们看清楚,尝试不对它们作出反应,让它们成为禅修的对象,成为学习的经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生起的情绪如忿怒、恐惧、压力都变成我们禅修的对象了。虽然禅修有不同的层次,至少我们要尽量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里去。我们之所以用了整整两天来修习,一天处理情绪,一天处理思想,就是因为两者都是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

  

  对于这个修习方法,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JC:是关于无固定所缘境方法的。请问我们在实修上怎样在心里制造空间来作这种禅修呢?

  

  导师:我们可利用一些方法如出入息…

《1997年 禅修营第六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