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来培育正念,学习培育一颗不起情绪反应的心,学习开放地接受事物。透过这些方法,当知道自己的心颇稳定时就可以开放地面对任何生起的事情了。无固定所缘境这方法美妙之处是,即使有些时候你的心没有空间,或生起了情绪反应,这亦可成为禅修的对象。正如我所说,当你有情绪生起的时候,这情绪可成为禅修的所缘境,你可以从中去学习,你可以从中探索。从情绪中学习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你在情绪生起时未能做到,至少可以在事后反思所发生的事情,从中去学习。于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它们都变成了我们的老师,我们修行路上的养料。这是一种极之美妙的生活方式。通常我们犯错时,会给自己大大的减号,感到内疚、忿怒和生起各种不同的反应,令自己受苦。但运用这禅修方法,我们无需再对自己的过错生起情绪反应,我们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的事情中学习,因此而认识清楚自己。我们将对这些情绪和反应感恩。我这么强调这点,是因为在这里的文化,很多苦恼都是由犯错、失败而造成的。此后,请不要再为自己的失败和过失受苦,而是把它们作为禅修的对象,努力从它们身上学习,利用它们作为镜子,因为它显示出我们修行去到哪个阶段。请认识清楚这一点。之后你去到另一阶段──无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生起,对你都没有分别。你不会给愉快的经验加号,也不会给不愉快的经验减号,就如佛陀所说的,学习去如实地看待事物。
对于这个禅修方法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RC:你教导我们在禅修时不要打仗,因为人生已经有很多仗要打的了。在坐禅的时候,当我坐了半小时之后,双腿便会感到很痛,于是我便要和这些感觉搏斗。我不知应该换姿势还是继续接受这些感觉。如果接受这些感觉,我便要用全副精神来接受痛楚。在这时候我的内心很矛盾,不知放弃这姿势还是继续下去。我时常受这一点困扰。我应怎样做好呢?
导师:这里有几点会谈到的。第一点是利用痛楚来禅修,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修习。在日常生活里当我们身体感到痛楚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做呢?我们会马上转换姿势或做些事情来令它消失,因为痛楚是令人不快的。这样做令我们永远认识不了痛楚,我们不知道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痛楚,但痛楚是人们必然会遇到的事情。所以我反复强调,禅修是学习去开放地面对不愉快的经验。请不要把不愉快的经验看成是一种打扰或是令人分心的事情。这是其中一点。无论是思想或是其他的事情等,没有比痛楚本身来得重要,因为那是你在当下经历着的事情。你该要对那痛楚感恩,因为它让你能够在禅修的状态下来认识痛楚。
我们应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对身体言听计从是其一,那是对身体的溺纵。在香港这里人们是否过份纵容身体呢?这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身体说:“我要这些。”人们就会马上满足它,因为身体想要的东西是随手可得的。学习有些时候对身体说“不”是极之重要的。对身体只是说“是”是纵容,只说“不”则是对自己太苛刻了。要紧的是知道平衡,知道何时说“是”,何时说“不”,这是十分重要的。关于坐禅时感到痛楚,如你立刻改变姿势,那是溺纵身体;若果你要超越痛楚,不肯转换姿势,咬紧牙根地强忍下去则是另一极端了。而中道的方式,就是去探索和认识那痛楚,当痛楚难以忍受时就改变姿势,或是站起来,就是这样简单。
RC:我认为要找出一个中道是很困难的。
导师:你只需跟它玩玩、做做实验就可以了,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尺度分明的,不需对此看得太认真。昨天你说有些人像石头,如果你太认真,结果就变成石头了。所以我一直强调要以轻松、喜悦、试验和游戏的态度来禅修。这又带到另一个我想说的重点去了。这点亦是与这里的文化有关的,这里的人都倾向于要确立目标,追求成果。这点是很有趣的,在日常生活需要追求目标,达致成果,于是当我们禅修时,马上又要追求目标了。因为你想要追求目标和成果,于是自然地亦会感受到和日常生活一样的压力、紧张和不安。佛陀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说禅修就像做一位园丁。园丁喜爱种树、种菜、种花,但他不会为何时开花、何时结果而烦恼,他只是享受自己的工作。我还想起另一个比喻,就是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若心里只想着到达山顶后会看到什么风景的话,就会错过了爬山过程中的乐趣了。爬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呢?跌跤、险境、困难和一切可能遇上的事情,而不是山顶的风景。所以,修习是面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一些未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愉快或是不快的经验,都视它为一种修习,不需逃避它。
还有其他问题吗?
VC:你的教导主要分两个范畴,一是出入息念,二是无固定所缘境。你建议我们先修习出入息念,然后才修习无固定所缘境?还是反过来修习呢?该先修习那种方法呢?
导师:我认为要视情况而定。不过,我先前说过,出入息念可帮助培育正念和一颗不作情绪反应的心与及其他质素,先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便能修习无固定所缘境的禅修。我希望大家明白,其实两种方法都该要修习,持续各别地去修习。在某方面来说,它们能相辅相成。
我亦希望大家明白,一直以来我所说的或许会使你们误以为禅修只是修习一些技巧,但其实禅修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我在这里有几次也曾介绍过的,就是学习反思和审察。尤其是反思和审察我们的行为,这是十分重要的。以一种十分友善柔和的态度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所说的说话以及对事物所作的评价,从这些行为模式中去反思,我们能学习到很多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培育出这种反思的质素,生命里任何经验都可使我们彻见佛法,一切经验都变成了禅修。无论是生病、失望、挫折抑或是快乐,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从中反省、审查和了解,这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这一点,让我介绍一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习的方法给大家。这是在每天黄昏下班回到家里后做的,我知道每个人下班后身心都很疲累,但请尝试从疲累中恢复过来,例如先来一个淋浴,或是花数分钟做些事情。当心回复过来后,反思一下这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回想从早上睡醒到做反思的时候所经历过的所有事情,看看这天之内自己生了多少次气,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有压力,在什么情况下情绪失去控制。这不是要像老师般去责怪自己,而是以一种友善、温柔和谅解的态度去回顾所发生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反思在什么时候没有这些东西出现,反思一下自己做过的好事,慷慨大方的事情,曾说过的好说话,友善地对待别人等。这些正面的事情亦要包括在反思之内,这比反思负面的事情更重要,或是同等重要。如果你亦能够开放地面对这些正面的事情,你就会惊讶自己是何等的一个好人。这样的反思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更多,客观清晰地去认识自己的行为。当你这样反思之后,无需要去做任何事情,你的行为也会自然地有所改变。
我们还有修习瑜伽。请别忘了每天做点瑜伽。不是说一定要做一小时,而是每天睡醒之后用五分钟、十分钟做做这些身体动作。这样做能使你身心都真正清醒过来。傍晚回家后,淋个浴,做少许练习,身心就能立即回复过来了。
有什么问题是关于瑜伽的吗?瑜伽老师就在这里。
RC:如果瑜伽老师能给我们一份笔记就好了,否则我回家后就会把学习过的都忘记了。
导师:(打趣地说)对,立刻给他们笔记吧。
JC: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明天会分派给大家。我不想事前给大家是希望大家能集中精神在实际的练习上。
导师:大家想要他来示范一下吗?你们可以要求他来做给你们看,就来个倒立吧!不开玩笑了。请尝试把禅修和瑜伽结合起来,因为放松身体是极为重要的。有时候我发觉你们禅修时并不放松,从你们的面容来看就知道。你们太认真,太紧张了,也许是你们想要达到一些目标吧。其实,当身体放松时,心就会跟着放松;身心都放松了,你就能轻松自在地禅修。我跟这里一些禅修者倾谈,发现他们大都关注自己的脑袋多于自己的身体。和身体连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感受身体,学习去聆听自己的身体,尽量时常把注意力放回身体上去。
YC:我做瑜伽时想起、“我所”的问题,那个“我”的概念。因为我发觉身体的动作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它的移动并不是完全依照我的意愿的。我想好像JC那样把腰弯下来,但是做不来,根本由不得我来控制,身体有它的“自主性”。
导师:清楚自己受条件限制是件非常好的事。你说得对,我们不可以控制身体,如果我们是身体的主人的话,我们便能够对身体说要这样做,身体便这样做,但是我们办不到。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接受当下发生的事情。基于这个原因,我曾说我们必须开放地面对无常,因为对于生命,对于环境,与及身心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没有绝对的支配。
还有其他吗?今晚是最后一次研讨了,我们可以多谈一些时间。
ML:我不大同意对身体没有支配权这一点。因为就算是JC,他今天能做到的也不是他从第一天开始就做得到,所以对身体要逐步来。
导师:是的。不过,这不表示JC可以指令身体不生病、不死亡,不要有像葛荣那样的白头发。甚至佛陀也不能这样控制自己的身体。佛陀的身体也曾生病、衰老和死亡。唯一的分别是他不会为身体所发生的事情而苦恼,因为他不执着身体为“我所”。
GC:你叫我们在外面的时候要聆听、要观看事物。我想你多说一些该怎样观看事物。
导师:通常我们看东西时并不是全神灌注的,对于这方面,有时候大自然会很有帮助。在大自然中,当你非常清楚,非常接近地仔细观看事物时,你便能够培育出全神灌注地…
《1997年 禅修营第六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