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97年 禅修營第六天▪P2

  ..續本文上一頁念來培育正念,學習培育一顆不起情緒反應的心,學習開放地接受事物。透過這些方法,當知道自己的心頗穩定時就可以開放地面對任何生起的事情了。無固定所緣境這方法美妙之處是,即使有些時候你的心沒有空間,或生起了情緒反應,這亦可成爲禅修的對象。正如我所說,當你有情緒生起的時候,這情緒可成爲禅修的所緣境,你可以從中去學習,你可以從中探索。從情緒中學習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你在情緒生起時未能做到,至少可以在事後反思所發生的事情,從中去學習。于是我們可以從我們的錯誤和失敗中學習,它們都變成了我們的老師,我們修行路上的養料。這是一種極之美妙的生活方式。通常我們犯錯時,會給自己大大的減號,感到內疚、忿怒和生起各種不同的反應,令自己受苦。但運用這禅修方法,我們無需再對自己的過錯生起情緒反應,我們從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的事情中學習,因此而認識清楚自己。我們將對這些情緒和反應感恩。我這麼強調這點,是因爲在這裏的文化,很多苦惱都是由犯錯、失敗而造成的。此後,請不要再爲自己的失敗和過失受苦,而是把它們作爲禅修的對象,努力從它們身上學習,利用它們作爲鏡子,因爲它顯示出我們修行去到哪個階段。請認識清楚這一點。之後你去到另一階段──無論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生起,對你都沒有分別。你不會給愉快的經驗加號,也不會給不愉快的經驗減號,就如佛陀所說的,學習去如實地看待事物。

  

  對于這個禅修方法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RC:你教導我們在禅修時不要打仗,因爲人生已經有很多仗要打的了。在坐禅的時候,當我坐了半小時之後,雙腿便會感到很痛,于是我便要和這些感覺搏鬥。我不知應該換姿勢還是繼續接受這些感覺。如果接受這些感覺,我便要用全副精神來接受痛楚。在這時候我的內心很矛盾,不知放棄這姿勢還是繼續下去。我時常受這一點困擾。我應怎樣做好呢?

  

  導師:這裏有幾點會談到的。第一點是利用痛楚來禅修,這是一種十分有用的修習。在日常生活裏當我們身體感到痛楚的時候,我們會怎樣做呢?我們會馬上轉換姿勢或做些事情來令它消失,因爲痛楚是令人不快的。這樣做令我們永遠認識不了痛楚,我們不知道將來會遇到什麼樣的痛楚,但痛楚是人們必然會遇到的事情。所以我反複強調,禅修是學習去開放地面對不愉快的經驗。請不要把不愉快的經驗看成是一種打擾或是令人分心的事情。這是其中一點。無論是思想或是其他的事情等,沒有比痛楚本身來得重要,因爲那是你在當下經曆著的事情。你該要對那痛楚感恩,因爲它讓你能夠在禅修的狀態下來認識痛楚。

  

  我們應要避免走向兩個極端。對身體言聽計從是其一,那是對身體的溺縱。在香港這裏人們是否過份縱容身體呢?這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身體說:“我要這些。”人們就會馬上滿足它,因爲身體想要的東西是隨手可得的。學習有些時候對身體說“不”是極之重要的。對身體只是說“是”是縱容,只說“不”則是對自己太苛刻了。要緊的是知道平衡,知道何時說“是”,何時說“不”,這是十分重要的。關于坐禅時感到痛楚,如你立刻改變姿勢,那是溺縱身體;若果你要超越痛楚,不肯轉換姿勢,咬緊牙根地強忍下去則是另一極端了。而中道的方式,就是去探索和認識那痛楚,當痛楚難以忍受時就改變姿勢,或是站起來,就是這樣簡單。

  

  RC:我認爲要找出一個中道是很困難的。

  

  導師:你只需跟它玩玩、做做實驗就可以了,並不是你想象中那麼尺度分明的,不需對此看得太認真。昨天你說有些人像石頭,如果你太認真,結果就變成石頭了。所以我一直強調要以輕松、喜悅、試驗和遊戲的態度來禅修。這又帶到另一個我想說的重點去了。這點亦是與這裏的文化有關的,這裏的人都傾向于要確立目標,追求成果。這點是很有趣的,在日常生活需要追求目標,達致成果,于是當我們禅修時,馬上又要追求目標了。因爲你想要追求目標和成果,于是自然地亦會感受到和日常生活一樣的壓力、緊張和不安。佛陀說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說禅修就像做一位園丁。園丁喜愛種樹、種菜、種花,但他不會爲何時開花、何時結果而煩惱,他只是享受自己的工作。我還想起另一個比喻,就是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若心裏只想著到達山頂後會看到什麼風景的話,就會錯過了爬山過程中的樂趣了。爬山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呢?跌跤、險境、困難和一切可能遇上的事情,而不是山頂的風景。所以,修習是面對當下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一些未發生的事情。無論是愉快或是不快的經驗,都視它爲一種修習,不需逃避它。

  

  還有其他問題嗎?

  

  VC:你的教導主要分兩個範疇,一是出入息念,二是無固定所緣境。你建議我們先修習出入息念,然後才修習無固定所緣境?還是反過來修習呢?該先修習那種方法呢?

  

  導師:我認爲要視情況而定。不過,我先前說過,出入息念可幫助培育正念和一顆不作情緒反應的心與及其他質素,先掌握了這些技巧之後,便能修習無固定所緣境的禅修。我希望大家明白,其實兩種方法都該要修習,持續各別地去修習。在某方面來說,它們能相輔相成。

  

  我亦希望大家明白,一直以來我所說的或許會使你們誤以爲禅修只是修習一些技巧,但其實禅修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我在這裏有幾次也曾介紹過的,就是學習反思和審察。尤其是反思和審察我們的行爲,這是十分重要的。以一種十分友善柔和的態度去反思自己的行爲,所說的說話以及對事物所作的評價,從這些行爲模式中去反思,我們能學習到很多東西。如果我們能夠培育出這種反思的質素,生命裏任何經驗都可使我們徹見佛法,一切經驗都變成了禅修。無論是生病、失望、挫折抑或是快樂,什麼事情我們都可以從中反省、審查和了解,這是十分重要的。關于這一點,讓我介紹一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習的方法給大家。這是在每天黃昏下班回到家裏後做的,我知道每個人下班後身心都很疲累,但請嘗試從疲累中恢複過來,例如先來一個淋浴,或是花數分鍾做些事情。當心回複過來後,反思一下這一天是如何度過的。回想從早上睡醒到做反思的時候所經曆過的所有事情,看看這天之內自己生了多少次氣,在什麼情況下感到有壓力,在什麼情況下情緒失去控製。這不是要像老師般去責怪自己,而是以一種友善、溫柔和諒解的態度去回顧所發生過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反思在什麼時候沒有這些東西出現,反思一下自己做過的好事,慷慨大方的事情,曾說過的好說話,友善地對待別人等。這些正面的事情亦要包括在反思之內,這比反思負面的事情更重要,或是同等重要。如果你亦能夠開放地面對這些正面的事情,你就會驚訝自己是何等的一個好人。這樣的反思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更多,客觀清晰地去認識自己的行爲。當你這樣反思之後,無需要去做任何事情,你的行爲也會自然地有所改變。

  

  我們還有修習瑜伽。請別忘了每天做點瑜伽。不是說一定要做一小時,而是每天睡醒之後用五分鍾、十分鍾做做這些身體動作。這樣做能使你身心都真正清醒過來。傍晚回家後,淋個浴,做少許練習,身心就能立即回複過來了。

  

  有什麼問題是關于瑜伽的嗎?瑜伽老師就在這裏。

  

  RC:如果瑜伽老師能給我們一份筆記就好了,否則我回家後就會把學習過的都忘記了。

  

  導師:(打趣地說)對,立刻給他們筆記吧。

  

  JC:我已經准備了一些,明天會分派給大家。我不想事前給大家是希望大家能集中精神在實際的練習上。

  

  導師:大家想要他來示範一下嗎?你們可以要求他來做給你們看,就來個倒立吧!不開玩笑了。請嘗試把禅修和瑜伽結合起來,因爲放松身體是極爲重要的。有時候我發覺你們禅修時並不放松,從你們的面容來看就知道。你們太認真,太緊張了,也許是你們想要達到一些目標吧。其實,當身體放松時,心就會跟著放松;身心都放松了,你就能輕松自在地禅修。我跟這裏一些禅修者傾談,發現他們大都關注自己的腦袋多于自己的身體。和身體連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感受身體,學習去聆聽自己的身體,盡量時常把注意力放回身體上去。

  

  YC:我做瑜伽時想起、“我所”的問題,那個“我”的概念。因爲我發覺身體的動作是不受自己控製的,它的移動並不是完全依照我的意願的。我想好像JC那樣把腰彎下來,但是做不來,根本由不得我來控製,身體有它的“自主性”。

  

  導師:清楚自己受條件限製是件非常好的事。你說得對,我們不可以控製身體,如果我們是身體的主人的話,我們便能夠對身體說要這樣做,身體便這樣做,但是我們辦不到。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接受當下發生的事情。基于這個原因,我曾說我們必須開放地面對無常,因爲對于生命,對于環境,與及身心上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都沒有絕對的支配。

  

  還有其他嗎?今晚是最後一次研討了,我們可以多談一些時間。

  

  ML:我不大同意對身體沒有支配權這一點。因爲就算是JC,他今天能做到的也不是他從第一天開始就做得到,所以對身體要逐步來。

  

  導師:是的。不過,這不表示JC可以指令身體不生病、不死亡,不要有像葛榮那樣的白頭發。甚至佛陀也不能這樣控製自己的身體。佛陀的身體也曾生病、衰老和死亡。唯一的分別是他不會爲身體所發生的事情而苦惱,因爲他不執著身體爲“我所”。

  

  GC:你叫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聆聽、要觀看事物。我想你多說一些該怎樣觀看事物。

  

  導師:通常我們看東西時並不是全神灌注的,對于這方面,有時候大自然會很有幫助。在大自然中,當你非常清楚,非常接近地仔細觀看事物時,你便能夠培育出全神灌注地…

《1997年 禅修營第六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