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居士禅修講錄
1997年10月18日晚上 大嶼山地塘仔華嚴閣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禅修營第六天
導師:由于這是最後一次的研討,我們的坐禅時間會短一點,好讓多些時間來討論。我們將會重溫一下在這裏修習過的方法。對于這些方法,若果你們有任何困難,請提出來。我介紹不同的修習方法是因爲人們有不同的性向。雖然方法有不同,但修習的原理都是一樣的。我嘗試去做的,是因應個別的禅修者,找出更適合他們的方法。
在我們談及各種禅修方法之前,應先要弄清楚爲什麼我們要禅修。禅修的目的是讓自己從苦惱中解脫出來。佛陀常說,他教導的是苦的實相與離苦之道。所以禅修是要讓我們的心得到自由和解脫。禅修的方法是很簡單的,但我們那顆複雜的心卻把這些方法弄得複雜。人類是擅于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的,我常問一個問題:人生中有什麼事情是沒有被人複雜化的呢?
出入息念是其中一個禅修方法,對于這個方法你們有困難嗎?
GC:我觀察呼吸時,發覺呼吸急促而內心沒有平靜下來。
導師:跟著下來我會談談關于出入息念的一些事情,無論你的問題是什麼,我所說的內容也許可以弄清你的問題。這個方法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學習覺知。我們要覺知的不單只是呼吸,還要覺知我們身心上所發生的事情。如果你有思想,就知道自己有思想;如果呼吸快了,就知道呼吸快了;如果身體有不舒適的感覺,就知道身體有不舒適的感覺,這是十分簡單的。我一直強調,整個方法的重點在覺知每一刻所發生的事情。如果我們的心平靜,就知道心是平靜的;如果心不平靜,就知道心是不平靜的。若禅修是爲了要內心達到平靜,那當內心平靜的時候,我們就會執著它,結果因此而帶來苦惱。那麼,即使內心平靜,我們也是有苦惱的。這個方法要做的事情十分簡單,就是覺知著所發生的事情,亦是我經常說的:只需友善地對待正在發生的事情,無論身心上有什麼東西呈現,都對它說聲OK。如果你能夠這樣去修習,那麼在禅修的時候你就是解脫自在的了。
我們不單在坐禅時才運用呼吸,這點亦很重要。跟呼吸要保持連系,在日常生活中任何時候,只要你返回呼吸這位朋友處,它就能幫助我們活在當下。坐禅的目的是去培育覺知,然後把這覺知運用到日常生活去。我認爲正念在日常生活比坐禅的時候來得更重要,因爲在日常生活中苦惱會生起,各種困難會生起,我們需要面對各種的挑戰。
有些禅修者問我:“我做得對嗎?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有進步呢?”我告訴他們,禅修的進步不是在坐禅之中,而是視乎你如何對待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斯裏蘭卡有些很富有的人對待仆人是很苛刻的。當他們來學習禅修時,我對他們說,想了解自己有沒有進步,看看自己如何對待家裏的仆人就知道了。他們是不大高興聽到這樣的說話的。請明白,禅修的進步是在于我們如何對待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禅修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是一種思想的方法,亦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就像那中國故事裏的那位智慧老人。請認識清楚這一點。待重溫完禅修的方法之後,我或許會再談談關于日常生活這方面的問題。讓我說多一次,請不要將禅修局限于某一種姿勢、某一些時段或某一種禅修方法之內。
另一種我介紹過的方法是慈心禅,那是我十分強調的。慈心跟任何一種方法都有關連,因爲若你能友善地對待任何正在發生的事情,這一刻你就是解脫自在的了。事實上很簡單,當我們在抗拒事物的時候,煩惱便會生起,無論在禅修當中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而慈心、友善、柔和、開放能夠使我們不抗拒,只是開放地順應著正在發生的事情。
無論怎樣,大家對于修習慈心禅會有什麼困難嗎?這是一個很風趣的問題。
ML:有時你對別人好,但別人未必對你好的。
導師:問得好,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是在日常生活裏常常會遇到的問題,亦是我們生活裏其中一個最大的考驗。這些對我們不友善、不仁慈或不講道理的人全都是我們的導師和老師。就如我的一位朋友說那樣,他們是我們的一面鏡子。若你遇到這樣的人,你應該對他們感恩,因爲他們在考驗你。他們的行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觀察我們內心所生起的事情,只是去覺知當下所發生的事情。我們一直在強調修習覺知就是這個原因。當我們明白到問題是源自于內在而不是外面所發生的事情,那麼別人作出什麼樣的行爲,我們也不會有情緒的反應了。
這亦是我一直在強調的,人就是有人性的弱點。依佛陀所說,人除非已經覺悟,否則都是瘋狂的。活在一個瘋狂的世界裏,我們的問題在于對瘋狂的人太認真。要在一個瘋狂的社會中明智地生活,就必須要明白和理解這一點,同時去悲憫身邊那些瘋狂的人。我們若能這樣與他們共處,他們就是我們的導師了。希望你會遇到更多這樣的導師。這樣的大師和這樣的導師,比我這個從斯裏蘭卡來的所謂導師要好得多呢!
關于慈心禅還有其他問題嗎?
AC:有時候覺得別人做錯了事,比方說在辦公室見到別人浪費紙張,就會有點兒生氣。雖然知道他們或許不曉得自己的錯誤,但自己仍然會生氣。
導師:我對你舉的例子很感興趣。在斯裏蘭卡,食物是珍貴的東西,人們看到別人浪費食物就會生氣。而你看到別人浪費紙張就生氣,很有趣呢。那麼,一個禅修者該如何利用這種處境來修習呢?
其中一個處理方法,就是看看自己對這樣的情況生起了什麼情緒反應。不高興,忿怒,還是激動呢?你以什麼方式去反應呢?有時候拿這種事情來做實驗是頗有趣的。改天你見到這些人時,然後看看,現在那忿怒的情緒會停留多久,半小時?一小時?是因爲那一點點紙張嗎?你應該去尋找這些人,然後看看自己對這情況所生起的反應,那麼它就成了你的學習經驗了。
這不是說禅修者要時時被動,只往內看。有兩個十分重要的詞語:“反應”和“回應”。反應是對一個處境生起帶有情緒的反應,而回應則是不帶情緒地去做一些有意義的、有建設性的事情。你可以嘗試用一種開放和友善的方式跟他們傾談,嘗試去了解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但這要來得十分善巧,說話的語調不要帶有怒氣,不要帶有批判性,不要仿似在說自己對、他們錯的那樣子。不然的話,那你便是在生起情緒反應了。我們絕不可以有自以爲是的想法,當看見別人犯錯時,該想想,我或許沒有犯過同樣的錯,但我可能犯過更嚴重的錯,心裏想過更壞的事情。之後對于別人的過錯、別人的人性弱點,你將會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如果你願意的話,和他們談談,令他們反思一下也是好的。這樣做不一定有效。有效的話固然是好的;若無效的話,你該明白到這是人性的弱點,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重要的是讓對方看清楚自己的行爲,所以盡可能提問一些問題來讓對方反思,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對方身上。我建議在這情況下不要用自以爲是的態度,而是謙虛一點,坦白告訴對方:“我知道自己亦有缺點,還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因爲我仍未覺悟。我只是奇怪爲什麼你會這樣做呢?”比起自以爲是的方式,這種方式更能打動對方。
關于慈心禅還有其他問題嗎?
PL:我的問題和上一條問題有關,是關于和犯了錯的人相處時不可自以爲是這一點的。我和太太之間出了問題,我嘗試用你剛才說過的方法去令她明白自己的缺點,但我愈友善,她就愈自以爲是。我真是沒有辦法。
SK:(打趣地說)我不相信PL所說的。
導師:我想我是同意SK的,因爲我也認識PL的太太。(大家都在笑)
那麼我只好被迫再說那個眼鏡蛇的故事了。那故事你們都聽過了吧?無論怎樣,也有人不曾聽過的吧?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條眼鏡蛇獨自在森林裏修習慈心禅。一位老婦人經過,以爲它是一條繩,便拿它來捆紮收集到的柴枝。由于眼鏡蛇在修習慈心,于是容許老婦人這樣做。待老婦人回到家後,眼鏡蛇才艱辛地逃脫,並弄得滿身傷痕。它去禅師那裏把一切都告訴了他。眼鏡蛇說:“我修習慈心禅,結果卻因此而受苦。”禅師說:“你修的不是慈心禅,而是愚蠢禅!”有時候我們需要發出“嘶嘶”的聲音來表明自己強硬的態度。
不過在你心裏要很清楚知道,這樣做的動機是出自真正的悲憫心。我想指出的是修習慈心不是要忍讓地任由別人欺詐,你需要運用智慧去衡量何時需要堅決,何時需要柔順。另一方面,你亦要容許你的太太做眼鏡蛇。
另一個禅修方法,我認爲是極之重要的,叫做無固定所緣境的禅修。一旦我們培育出一定程度的覺察力,內心變得穩定,那時候就到了另一個階段,就是可以讓任何思想,任何感覺,任何情緒生起,尤其是那些我們不喜歡的情緒。學習只是去觀察及以一個有空間的心來接受任何生起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之中這禅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在日常生活各種不同的情況裏,只是知道自己有什麼思想,有什麼情緒,有什麼感覺,把它們看清楚,嘗試不對它們作出反應,讓它們成爲禅修的對象,成爲學習的經驗。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生起的情緒如忿怒、恐懼、壓力都變成我們禅修的對象了。雖然禅修有不同的層次,至少我們要盡量將禅修融入日常生活裏去。我們之所以用了整整兩天來修習,一天處理情緒,一天處理思想,就是因爲兩者都是日常生活中必須面對的。
對于這個修習方法,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JC:是關于無固定所緣境方法的。請問我們在實修上怎樣在心裏製造空間來作這種禅修呢?
導師:我們可利用一些方法如出入息…
《1997年 禅修營第六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