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P11

  ..续本文上一页中间历七万五千佛,为第一阿僧祇劫。从宝髻佛,至然灯佛,中间历七万六千佛,为第二阿僧祇劫。从然灯佛,至胜观佛,中间历七万七千佛,为第三阿僧祇劫。今云在,然灯前,得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极言事佛之多,足见广炽陶师,亦已久植德本,故得受度出家。

  那由他数,当此方万万。供养,约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承事,则钦承奉事,如执侍巾瓶,服劳司役等。于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一一如是,无有一佛而空过者。其所得功德,自应无量,此皆属有为之福,而不言于诸佛所闻法修行者,特举福门之劣,以文下显慧门之胜。

  “若复有人”下显胜,末法之世,波旬炽盛,魔强法弱,于此般若离相无住之法,而能受持读诵,所得功德,乃属无为之慧,与我所供养诸佛,有为之福较量,百分不及一,即千万亿分,亦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皆所不能及。于我于字,作与字解。丑、兼显经功妙用竟。

  寅、总结经功妙用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总结般若妙用,末世持诵此经,所得功德,我前不过略说,倘若具说此经功德,称理而周,遍法界而无际,浅识之人,未见真理,莫测妙用,闻之心即狂乱,疑谤丛生,故不敢具说,致令众生,招谤法之愆,受堕狱之苦。

  “狂乱”者,如人重病,心性昏蒙,致起狂乱;“狐疑”,狐是兽类,亦名野干,其性多疑,每渡河听冰,且听且渡,以喻闻法多疑之人,进退两难。

  末段嘱以当知者,欲令断疑生信也,是经义即般若离相无住妙义,非语言分别之所能及,故不可思议;果报指持经之人当得无上菩提,登究竟涅槃彼岸,三身毕具,万德圆融,故亦不可思议。经文至此,正宗第一大科,(Ⅰ)示降住其心,历彰般若妙用竟。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卷下

  浙江天童宏法禅寺沙门 圆瑛 述 

  (Ⅱ)明菩提无法,正显般若本体,分三

  一、正明菩提无法 二、直显般若本体 三、通结始终心要

  一、正明菩提无法,分二

  (一)当机蹑问 (二)世尊直答

  (一)当机蹑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断第十一种,一切无我发心疑。上文既明人法悉皆无我,云何发心修证?故此重问。此处问词,与前相同,究其问意,与前稍异。前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意重下手工夫,如何降住?蒙佛慈悲开导,种种发挥,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之义,历彰般若妙用,今已信解,但发心之义,尚未发明。此中问意:既然人法皆空,而菩提心,果有所发耶?果无所发耶?伏愿如来不吝教言,再为垂训,俾一切菩萨,便于修证。

  破空论云:此重遣菩萨心中,微细我法二执,令净尽无余也。前言具明二空实义,宁有不尽,此重问者,略有二义:(一)者义既如此,不可思议,岂容凑泊,则诸菩萨发菩提心,毕竟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二)者既言发心,便谓我能发心;既言无住,便谓我能无住;既言降伏,便谓我能降伏,如何得与般若相应?此则特为钝根,再求方便。佛告以当生如是心等,所以酬其毕竟云何应住降伏之请;次又答以实无有法,发菩提心,则是荡其我能发心无住降伏之执也。盖发心只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心相尚不可得,岂别有法,令心得发?心无心相,则我执何存?法无实法,则法执何有?情累既尽,般若现前。(一)当机蹑问竟。

  (二)世尊直答,分三

  1、蹑前降住无法 2、正示发心无法 3、分示因果无法

  1、蹑前降住无法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段之文,全同前文,乃蹑前降住无法,以为发心无法之开端。降心不过离相,住心只是无住,岂别有法,而为降住耶!“当生如是心”,“生”即发也,谓当发如是,上求下化,最上乘心。观当生二字,乃如来婆心苦口,叮咛劝勉之意。

  如是心,通指前后:指前,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应生无所住心,应无所住,即不住六尘诸相;而生其心,即发布施度生之心。菩萨应发如是菩提心,无住为住,住无所住,方为真住般若。

  指下,即本文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等。“我应”者,谓我应发如是度生离相之心,当以度生为己任。楞严经:阿难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故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则功由般若,以观照功深,实相理显,了知一切众生,性自涅槃,本来是佛。当度众生,离诸度相,不见实有众生可度,故云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无有众生实灭度者?以实相般若,离一切相,虽度众生,不著度相。“须菩提”下反显,若菩萨著相度生,但起一念有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即是四相未空,全同凡夫颠倒。心住于相,未得降心,即非菩萨。1、蹑前降住无法竟。

  2、正明发心无法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首句承释上文,所以一有我相,即非菩萨者何?释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此“实无”二字,即观照般若之工夫,亦即实相般若之理趣,为此经之宗眼。发菩提心者,不外上求下化也。下化,须降著相妄心,终日度生,能离度生之相,则降无可降;上求,应住无住真心,终日布施,不住六尘诸法,则住无所住。以是而观,故实无有法发心,此则称性起修,修即无修,实无能度所度,实无能施所施,实无能降所降,实无能住所住;乃至下文,得记得果,实无所得,方是菩萨发菩提心。

  黄檗心要云: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铁围山去。僧问:今正悟时,佛在何处?檗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虚空世界,皎皎地无毫末许,与汝作见解。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著一字。僧问:若如此,何处是菩提?檗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僧问:如何发菩提心?檗云:菩提无所得,汝今但发无所得心,无一法可得,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汝今问发菩提心,谓将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道,任汝三祇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汝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2、正示发心无法竟。

  3、分示因果无法,分六

  (1)果记无法 (2)转释无法 (3)喻释无法 (4)度生无法 (5)严土无法 (6)达我无法

  (1)果记无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断十二种,无因何得有果疑。上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恐疑既无法发心,何故如来有法得果?为断此疑,故问在汝之意,以为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还是有法得菩提果耶?还是无法得菩提果耶?且看当机见解如何,此处问词,与前所问然灯之事,言虽相似,意实不同。前曰:于法有所得不?则法义属他,乃心外之见,此云有法得菩提不?则法义属自,乃内心之障。“不”字两可之词,亦即审验之意。

  “不也,世尊。”即当机呈验见解,应声直答曰:不也。正是机锋相扣,啐啄同时,“如我解佛所说义”,即解佛上来所说,发心无法之义。既无有法发心,岂有法得果?是以解前悟后,故知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菩提。观“如我解”三字,尚未敢决定主张,意谓我解如是,未知世尊以为然否?

  佛重言如是者,即印证其说,汝解如是,我亦如是,因果自然,要相契合,因既无法,果必依因,故呼其名而告之曰: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所谓法心究竟二不别矣。此“实无”二字,与空生所答“无有”二字相较,足见如来脚跟点地,意绝踌躇,当场立断,实实在在,无有一法也。此实无有法一句,与实无有法发心相照应,设若有少法可得,即不与诸法如义相应。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此文前段,反显上文。若有法得菩提,则能所炽然,我法相在,妄心未降,真心难住,讵堪作佛,故不得授记。授记者,授以当来成佛之号,预记其事,证验后时也。“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即授记之词。

  释迦此云能仁,姓也;牟尼此云寂默,名也。上属悲德,下乃智德。如来智悲并运,从因克果,故得是号。能仁者,能以仁慈普覆众生,即上文所谓,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寂默者,宴默安住无为,即上文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悲智二德圆满,恰符是号,以实无有法二句,正显无法可得菩提,以观照妙智,深契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生灭皆遍计执性所计,如来在然灯会下,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归于圆成实,深达无法无非法之旨,故获授记,而得嘉号。“而作是言”下,重述授记命号之词。(1)果记无法竟。

  (2)转释无法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断十三种,无因…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