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经讲义▪P17

  ..续本文上一页乃为根本智母,能生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悉皆依此为体,亦即为诸佛一切智之体。

  

  “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为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

  

  上但云实相般若为萨婆若体,此历明为十法界体。诸佛未成时,本具实相般若;以定当作佛,故为智母。

  

  未得为性者:未得成佛以前,实相般若,埋没于无明烦恼之中,但名为本具佛性。如摩尼珠堕在污泥之中,虽不能发其照用,而宝性不坏。

  

  已得为萨婆若者:已得成佛时,本觉出缠,佛性方显。如理智、如量智,无不具足,为一切智。如摩尼珠出于污泥之中,莹净光洁,体用毕彰。

  

  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者:承上岂惟诸佛以实相般若为体,即三乘圣人,修因证果,亦是依实相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以为其体。不生不灭二句,即解释实相之义。

  

  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者:又不独三乘以此为体,即六道一切众生,起惑造业,虽终日迷,而终日不离实相般若。亦以此实相,为本觉之性,成佛之体故。

  

  “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为非文字。修无修为修。修无修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密。

  

  若菩萨无受,则受空;无文字,则文字空。离文字二句,释无文字义。谓离文字相,不著文字,即真谛也。为非文字者,为非全无文字,即俗谛也。

  

  修无修为修下四句。修字,乃不废修学;无修,乃不著修相。即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此为称性之修,修即无修。修无修者,牒上句。果能修无修者,方得实相般若真空法性。由此般若,得到涅槃彼岸。

  

  “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此结答。若菩萨护佛者:护果也。护化众生者:护利他行也。护十地行者:护因也。汝问云何?乃为若此也。辨明说法不二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法门为一?为二?无量耶?”

  

  此辩明法门不二。匿王之意,真性是一,而护化之众生,品类无量差别。品既无量,而根行亦复无量。未知能化之般若法门,为一耶?为二耶?亦为无量耶?

  

  “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有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

  

  此正答法门不二。一切法观门者:如来所说一切法,皆以能观之智,而为入道之门,故曰观门。非一非二者:因机施教,有如对症开方;机既不定,故教非一二。

  

  乃有无量,应作二解:一、照本文:因众生品类无量,故所说观门,乃有无量。二、照问意:为一?为二?为无量耶?上句非一非二,答为一为二。此句应是非无量,答前为无量耶。文中乃有无量,恐是非有无量,抄写时,落笔之讹。因如来说法,惟为一事,非有无量。一事,即一大事因缘也。

  

  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者:此重举四句咸离,以显不二。谓一切法观门,亦非有相,此破有相也。中间应有非无相,非亦有相,非亦无相,非非有相,末句方是非非无相。但举首尾,中间略去也。如来说法,本来离四句绝百非,有何无量之可言。

  

  “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

  

  此举非显是。若菩萨见众生,有见一见二者:即同凡夫,以分别心,见实相是一,见二谛是二。乃是取相妄见,即不能真见一乘实相,不能真见真俗二谛也。

  

  一二者,第一义谛也:此一二者,即真见一二,了知一原非一,二本无二。又了知实相非定一,二谛非定二。如是解悟,真见第一义谛,无二法门也。

  

  “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

  

  此诸谛本空。若有若无者:非有似有,曰若有;虽有实无,曰若无。如镜像水月,此即世谛也。

  

  以三谛摄一切法者:此非指真俗中三谛,乃指世谛具有三谛。即出其名曰:空谛、色谛,无情世间,不出色空二种。心谛,有情世间之心法也。色空心法,包括世间诸法无遗。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

  

  我人知见下:显三假。我人知见者:诸法本无我,不过假名曰我,因我显人。所有人我知见,俱属名假。五受阴空:五阴而曰受者,众生因受五阴和合成身,照见五蕴皆空,则属受假。乃至一切法空者:一切法本性空故,则属法假。足显世谛,还归于空。

  

  “众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此总结酬对。众生品品根行不同者:谓众生一品一品,品类无量。故根机之与行相,亦彼彼不同。因是之故,所说法门,亦非一非二也。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我今说般若波罗密,无二无别。

  

  此明佛佛道同。七佛者:过去庄严劫千佛末三佛,现在贤劫千佛前四佛。释迦居第四,即七佛之一。明己所说,同于诸佛。显法真正,同无所得,无二无别。

  

  “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功德,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密经,八万亿偈,于一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

  

  此持经功德。受持者,“大智度论”解云:闻而奉行,曰受;久久不失,为持;对本曰读;佩本曰诵。解说者:解释宣说经中义理。果能如是,自得不可思议功德。同“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者:无量,与不可说不可说,皆印度十大数之名。一阿僧祇,为无数;二无量,乃至第十为不可说不可说。极言其佛之多。一一佛皆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一一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齐成佛道。是上三代诸佛,同说“般若波罗密经”。八百万亿偈,显所说之广。于一偈中,复为一千分,于千分之一分中,说此一分句义,所得功德,不可穷尽。末句当指功德,文略也。

  

  “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是诸众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

  

  此校量殊胜。承前说一偈千分一之义,功德尚且无穷。况复于此经中,能起一念净信,不生疑虑,以此经为真实了义。是诸众生,当得无量无边功德。顿超百劫千劫生死苦难,亦超十地等功德。一念信心,尚能超凡轶圣,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自行化他者,其功德岂有涯哉。即同十方诸佛功德,平等无异。

  

  “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

  

  当知是人,佛证明此人同佛,故告大众当知。即是如来者:以能受持读诵实相之法,以自觉。为人解说,以觉他。自觉觉他,全同佛行。如圆教初住,而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故曰即是如来。然犹在因位,未登果觉,故曰得佛不久。不久云者,即当得无上正等正觉也。

  

  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此闻经获益。十亿人得三空忍者:即三贤位,分得我空、法空、俱空也。百万亿入得大空忍,十地性者:即得第一义空,证入十地圣种性也。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密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密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密,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汝应受持般若波罗密,亦复如是。”

  

  此结定经名。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密”者:是能请人立名。结集家从功能立名,名为“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实则通护一切衰恼等事。因护国为重,故以名焉。一切众生,皆应受持是经。以是经复有无量功德下,显经功能。名为护国土功德者,护国之法,须假般若。以般若化民,则民善。民善,则俗良。俗良,则国治。民者,国之本也。般若,又为化民之本。护国,若能宏扬般若,则得其本。既得其本,则四海清夷,万民安乐,何患国之不治也。

  

  亦名一切国王法药者:世间之药,能医众生身病,可以救人。而般若能治身心二病。王能依此般若,则为仁王,所施悉皆仁政,心中诸恶之病,悉能化除,故名法药。服行无不大用者:能服此般若法药,依法而行,无不得此经之广大力用。力用者何?以可护王身,而得自在安乐,离诸怖畏衰恼等事。既可护王,而护国亦在其中矣。

  

  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者:此明通护之力用。王依般若,可以护国护身,一切众生能依般若,无不皆然,自可护家护身矣。

  

  即此般若波罗密,是护国土最有力之法。般若如城堑墙壁,坚不可破。般若如刀剑鉾楯,利不可触。汝应当受持此经。本文之词,似与前重复;细究佛意,前是通嘱大众,此乃别嘱国王:此经功同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可以护国,故曰亦复如是。结劝受持也。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卷下

  

  护国品第五

  

  前如来入定放光,现不思议事。后从定起,知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因缘。佛先为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此品方明护国。前为内护,此为外护。因内护既彰,故外护当显。夫国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报土也。国运之兴替,皆以人心为转移。若上自王者,下及人民,各各能顺般若正理,则举国无争。若全世界人类,能顺般若正理,则全世界无争。般若正理,乃明真空,离一切相。无我相、无法相、无众生相、无国土相,亦无能护所护之可言。今言护国者,依俗谛门中,随缘建立世界众生,乃有人我之见兴焉。彼此对待,封疆各立,互爱其群,互尊其国,故有斗争侵略之事起。人心日积日漓,世道愈趋愈下。佥欲益己,不顾损他。人与人争,国与国战,以致国界不得安宁,人民日受痛苦。可见世界之扰乱,皆由人…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