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17

  ..續本文上一頁乃爲根本智母,能生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悉皆依此爲體,亦即爲諸佛一切智之體。

  

  “諸佛未成佛,以當佛爲智母,未得爲性,已得爲薩婆若。叁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一切衆生以此爲覺性故。

  

  上但雲實相般若爲薩婆若體,此曆明爲十法界體。諸佛未成時,本具實相般若;以定當作佛,故爲智母。

  

  未得爲性者:未得成佛以前,實相般若,埋沒于無明煩惱之中,但名爲本具佛性。如摩尼珠墮在汙泥之中,雖不能發其照用,而寶性不壞。

  

  已得爲薩婆若者:已得成佛時,本覺出纏,佛性方顯。如理智、如量智,無不具足,爲一切智。如摩尼珠出于汙泥之中,瑩淨光潔,體用畢彰。

  

  若叁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者:承上豈惟諸佛以實相般若爲體,即叁乘聖人,修因證果,亦是依實相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以爲其體。不生不滅二句,即解釋實相之義。

  

  一切衆生,以此爲覺性故者:又不獨叁乘以此爲體,即六道一切衆生,起惑造業,雖終日迷,而終日不離實相般若。亦以此實相,爲本覺之性,成佛之體故。

  

  “若菩薩無受無文字。離文字,爲非文字。修無修爲修。修無修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羅密。

  

  若菩薩無受,則受空;無文字,則文字空。離文字二句,釋無文字義。謂離文字相,不著文字,即真谛也。爲非文字者,爲非全無文字,即俗谛也。

  

  修無修爲修下四句。修字,乃不廢修學;無修,乃不著修相。即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此爲稱性之修,修即無修。修無修者,牒上句。果能修無修者,方得實相般若真空法性。由此般若,得到涅槃彼岸。

  

  “大王!若菩薩護佛,護化衆生,護十地行,爲若此。”

  

  此結答。若菩薩護佛者:護果也。護化衆生者:護利他行也。護十地行者:護因也。汝問雲何?乃爲若此也。辨明說法不二竟。

  

  白佛言:“無量品衆生,根亦無量,行亦無量。法門爲一?爲二?無量耶?”

  

  此辯明法門不二。匿王之意,真性是一,而護化之衆生,品類無量差別。品既無量,而根行亦複無量。未知能化之般若法門,爲一耶?爲二耶?亦爲無量耶?

  

  “大王!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有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

  

  此正答法門不二。一切法觀門者:如來所說一切法,皆以能觀之智,而爲入道之門,故曰觀門。非一非二者:因機施教,有如對症開方;機既不定,故教非一二。

  

  乃有無量,應作二解:一、照本文:因衆生品類無量,故所說觀門,乃有無量。二、照問意:爲一?爲二?爲無量耶?上句非一非二,答爲一爲二。此句應是非無量,答前爲無量耶。文中乃有無量,恐是非有無量,抄寫時,落筆之訛。因如來說法,惟爲一事,非有無量。一事,即一大事因緣也。

  

  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者:此重舉四句鹹離,以顯不二。謂一切法觀門,亦非有相,此破有相也。中間應有非無相,非亦有相,非亦無相,非非有相,末句方是非非無相。但舉首尾,中間略去也。如來說法,本來離四句絕百非,有何無量之可言。

  

  “若菩薩見衆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谛也。

  

  此舉非顯是。若菩薩見衆生,有見一見二者:即同凡夫,以分別心,見實相是一,見二谛是二。乃是取相妄見,即不能真見一乘實相,不能真見真俗二谛也。

  

  一二者,第一義谛也:此一二者,即真見一二,了知一原非一,二本無二。又了知實相非定一,二谛非定二。如是解悟,真見第一義谛,無二法門也。

  

  “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谛也。以叁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叁谛。我人知見五受陰空,乃至一切法空。

  

  此諸谛本空。若有若無者:非有似有,曰若有;雖有實無,曰若無。如鏡像水月,此即世谛也。

  

  以叁谛攝一切法者:此非指真俗中叁谛,乃指世谛具有叁谛。即出其名曰:空谛、色谛,無情世間,不出色空二種。心谛,有情世間之心法也。色空心法,包括世間諸法無遺。故我說一切法不出叁谛。

  

  我人知見下:顯叁假。我人知見者:諸法本無我,不過假名曰我,因我顯人。所有人我知見,俱屬名假。五受陰空:五陰而曰受者,衆生因受五陰和合成身,照見五蘊皆空,則屬受假。乃至一切法空者:一切法本性空故,則屬法假。足顯世谛,還歸于空。

  

  “衆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門。

  

  此總結酬對。衆生品品根行不同者:謂衆生一品一品,品類無量。故根機之與行相,亦彼彼不同。因是之故,所說法門,亦非一非二也。

  

  “大王!七佛說摩诃般若波羅密,我今說般若波羅密,無二無別。

  

  此明佛佛道同。七佛者:過去莊嚴劫千佛末叁佛,現在賢劫千佛前四佛。釋迦居第四,即七佛之一。明己所說,同于諸佛。顯法真正,同無所得,無二無別。

  

  “汝等大衆,受持讀誦,解說是經功德,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一一衆生皆得成佛。是佛複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皆得成佛。是上叁佛,說般若波羅密經,八萬億偈,于一偈中複分爲千分,于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

  

  此持經功德。受持者,“大智度論”解雲:聞而奉行,曰受;久久不失,爲持;對本曰讀;佩本曰誦。解說者:解釋宣說經中義理。果能如是,自得不可思議功德。同“金剛般若”雲: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者:無量,與不可說不可說,皆印度十大數之名。一阿僧祇,爲無數;二無量,乃至第十爲不可說不可說。極言其佛之多。一一佛皆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一一衆生,皆得成佛。一一佛複教化無量不可說衆生,齊成佛道。是上叁代諸佛,同說“般若波羅密經”。八百萬億偈,顯所說之廣。于一偈中,複爲一千分,于千分之一分中,說此一分句義,所得功德,不可窮盡。末句當指功德,文略也。

  

  “況複于此經中,起一念信;是諸衆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者功德,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

  

  此校量殊勝。承前說一偈千分一之義,功德尚且無窮。況複于此經中,能起一念淨信,不生疑慮,以此經爲真實了義。是諸衆生,當得無量無邊功德。頓超百劫千劫生死苦難,亦超十地等功德。一念信心,尚能超凡轶聖,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自行化他者,其功德豈有涯哉。即同十方諸佛功德,平等無異。

  

  “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

  

  當知是人,佛證明此人同佛,故告大衆當知。即是如來者:以能受持讀誦實相之法,以自覺。爲人解說,以覺他。自覺覺他,全同佛行。如圓教初住,而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故曰即是如來。然猶在因位,未登果覺,故曰得佛不久。不久雲者,即當得無上正等正覺也。

  

  時,諸大衆,聞說是經,十億人得叁空忍,百萬億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此聞經獲益。十億人得叁空忍者:即叁賢位,分得我空、法空、俱空也。百萬億入得大空忍,十地性者:即得第一義空,證入十地聖種性也。

  

  “大王!此經名爲“仁王問般若波羅密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密經”,是經複有無量功德,名爲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衆生身。即此般若波羅密,是護國土,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汝應受持般若波羅密,亦複如是。”

  

  此結定經名。此經名爲“仁王問般若波羅密”者:是能請人立名。結集家從功能立名,名爲“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實則通護一切衰惱等事。因護國爲重,故以名焉。一切衆生,皆應受持是經。以是經複有無量功德下,顯經功能。名爲護國土功德者,護國之法,須假般若。以般若化民,則民善。民善,則俗良。俗良,則國治。民者,國之本也。般若,又爲化民之本。護國,若能宏揚般若,則得其本。既得其本,則四海清夷,萬民安樂,何患國之不治也。

  

  亦名一切國王法藥者:世間之藥,能醫衆生身病,可以救人。而般若能治身心二病。王能依此般若,則爲仁王,所施悉皆仁政,心中諸惡之病,悉能化除,故名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者:能服此般若法藥,依法而行,無不得此經之廣大力用。力用者何?以可護王身,而得自在安樂,離諸怖畏衰惱等事。既可護王,而護國亦在其中矣。

  

  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衆生身者:此明通護之力用。王依般若,可以護國護身,一切衆生能依般若,無不皆然,自可護家護身矣。

  

  即此般若波羅密,是護國土最有力之法。般若如城塹牆壁,堅不可破。般若如刀劍鉾楯,利不可觸。汝應當受持此經。本文之詞,似與前重複;細究佛意,前是通囑大衆,此乃別囑國王:此經功同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可以護國,故曰亦複如是。結勸受持也。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卷下

  

  護國品第五

  

  前如來入定放光,現不思議事。後從定起,知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因緣。佛先爲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緣,此品方明護國。前爲內護,此爲外護。因內護既彰,故外護當顯。夫國者,衆生共業所感之果報土也。國運之興替,皆以人心爲轉移。若上自王者,下及人民,各各能順般若正理,則舉國無爭。若全世界人類,能順般若正理,則全世界無爭。般若正理,乃明真空,離一切相。無我相、無法相、無衆生相、無國土相,亦無能護所護之可言。今言護國者,依俗谛門中,隨緣建立世界衆生,乃有人我之見興焉。彼此對待,封疆各立,互愛其群,互尊其國,故有鬥爭侵略之事起。人心日積日漓,世道愈趨愈下。佥欲益己,不顧損他。人與人爭,國與國戰,以致國界不得安甯,人民日受痛苦。可見世界之擾亂,皆由人…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