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云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峰,曰高;世界山之最大者。巨海水之最深者。劫烧时,都为灰扬。
天龙福尽,于中凋丧者:火灾烧至初禅,初禅以下,天、人、及天龙、山龙、海龙等,其福都尽,于中凋丧。凋丧即死亡也。
二仪尚殒,国有何常者:二仪,一阴一阳,能生能成,名为二仪。尚且殒灭,世间国土,有何常住之可言。当知诸法无常,无可爱乐。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
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
三界皆苦,国有何赖?
此二偈明苦。中有八苦:首句具四苦,, 生居胎狱,老为衰变,病时悲痛,死则殒灭。由生而老,而病而死,轮转不休。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死死生生,无有边际。未证圣果,莫能解脱。
事与愿违者:即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大凡恩爱,欲合偏离;若有所求,不得如意;俱属事与愿违。忧悲为害者:冤僧会苦,世间冤家,欲离偏合,会者合也。如眷属中,同事中,冤憎聚会,无法可避。每日忧愁悲恼,恐为陷害。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者:五阴炽盛苦。众生五阴烦恼,炽然焚烧,妄起贪著。贪著五欲之心既深,其受祸害之报必重。如生疮疣,必由自身有毒气方生。能生所生,皆不离于身外。毒气喻贪欲,疮疣喻祸害。自作自受,故曰无外。
三界皆苦,国有何赖者:三界依正,无非是苦。欲界五趣是苦苦;六欲天,初二三禅,是坏苦;第四禅及四空,是行苦。诸天三界,尚且无安,人间国土,秽恶充满,有何可赖。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
盛者必衰,实者必虚。
众生蠢蠢,都如幻居,
声响俱空,国土亦如。
此二偈明空。一切有为法,无非幻有,本自无体可得,如虚空华。因缘成诸者:由因缘和合,虚妄所成;如虚空华,由病眼所成故,本无所有。诸字,是助语词。盛者必衰:世间有为诸法,有盛必衰。实者必虚:众生不了,妄执为实。内执五阴为实我,外执三界为实法,究竟非实必虚。
众生蠢蠢都如幻居者:众生愚蠢无智,无我空智,不知此身本不有,都如幻居一般。无法空智,不知诸法亦非真,如声响俱空。响是谷响,本来空故。诸法如是,所以国土亦如是。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
无明供养,以为乐车。
形无常主,神无常家,
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此二偈明无我。识神无形者:指八识,本无形相。假乘四蛇,即神识托居四大色身之内。四蛇喻四大,地水二蛇,其性就下;风火二蛇,其性上升。四大和合,假名为身。依无明力,保养此身,以为乐车,为识所乘。
形无常主,神无常家者:四大幻形,有生必灭,故无常住之主宰。神识依业受报,舍生趣生,轮回六道,故无常家。形神尚离:离即灭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此正明无我。灭则一切都无,我尚回得,岂有国耶?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证得虚空等定,闻法悟解。还至天罗国,班足王所。
下明闻法悟解,起化他行。法师说偈已竟,当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悟知诸法性空。王自身得证空三昧,闻法悟解。遂还至天罗国班足王所。此还至有二意:一则、践约就死,持不妄语戒。儒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释氏云:宁有戒死,不无戒生。二则、自得法益,欲行化他。欲以般若正法,觉悟诸王,并转班足之恶心。
“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密经”中偈句。
此劝化诸王。告言:就命时到,即死期已至,应诵般若妙法。诸王依言同诵。
“时,班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已皆证三空门。
此感化班足。时班足王问诵何法,普明王即说前偈。班足王闻法即得空三昧,可谓善恶本无定,圣凡转念间。
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得定,证三空门;即三解脱门,三三昧也。诸王久植善根为因,得闻妙法为缘。因缘俱胜,故悟证亦速也。
“是时,班足王极大欢喜。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君等过。汝可还本国,各各请法师,讲“般若波罗密”名味句。
极大欢喜:是法喜充满。空定既证,慧眼顿开,知为邪师所误,枉屈诸王。故深自悔责,各放还国。以自得般若法益,故劝诸王,各请法师,讲解“般若波罗密”名味句。名即名言,句即文句,味即义味,俱属文字般若。欲冀一切众生,因文字而悟实相,故广令流布也。
“时,班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证无生法忍。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现世生报。”
班足王既得空定,视天下国家,有如敝屣。故即以国付弟,出家为道,顿证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灭,名无生法忍。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由经功法力,现世生中,即得果报利益。
“大王!十六大国王!修护国之法,应亦如是,汝当受持。天上人中,六道众生,皆应受持,七佛名味句。未来世中,有无量小国王,欲护国土,亦复尔者,应请法师,说“般若波罗密”。”
此劝持般若,先劝十六大国王,次劝天下人中,后劝未来小国王,欲修护国之法,应依七佛行法,请法师说“般若波罗密”。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密”时,众中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复有六欲诸天子八十万人得住空地。复有十八梵,得无生忍,得无生法乐忍。复有先已学菩萨者,证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得一三昧门,得二三昧门。得转鬼身,天上正受。在此会者,皆得自性信,乃至无量空信。
此大众得益。初、人道五百亿人,得初地。二、六天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在四地以上。三、十八梵,得无生忍,及无生法乐忍,在七地以上。四、复有已学菩萨,证初地,乃至十地。五、八部阿须轮王:即八种阿修罗,解见序品。得一三昧门,得二三昧门者:即三三昧,或得一或得二也。六、鬼趣,闻法获转鬼身得天上正受,即有漏禅定。七、在此会者,皆得自性信:即四不坏信,信自性三宝,及戒,在十信位。乃至无量空信者,习种性以上,名空信。
吾今略说,天等功德,不可具尽。
此总结。略说如此,广说无尽。
散华品第六
正宗文有六品。前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此三品明内护。而护国品,明外护。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已蒙如来广说,闻法得益,故此散华供养,以表敬佛之诚,因以名品。从序品起,次第在第六。此品文有四段:一散华供养,二发愿印赞,三现通成益,四普劝修持。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密”,欢喜无量。即散百万亿行华,于虚空中,变为一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说“般若波罗密”。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万轮华盖,盖大众上。
此散华供养。华表因行,供佛表以因趣果。尔时,即佛说内护外护已竟之时。诸王闻法得忍,欢喜无量,即散百万亿行华也。地前三十心,因行之华。于虚空中,变为一座,表法空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诸佛皆以法空为座,说般若空法,利益众生。
无量大众,共座一座者:同证法空之理。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华名金罗,是宝华。表因果同时,坚固不坏。成万轮华盖,盖大众上:表众行成就,一乘果德,荫被大众。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密华,于虚空中变成白云台。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说“般若波罗密”。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密华,表初地,具足八万四千波罗密门。于虚空中,变成白云台,表般若性空中,无量为一。变成一种白云台:白有清净之义,依清净无染之心,以为万行根本。
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共者与也,与众讲说般若妙法。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表生佛一如,普同供养。
复散妙觉华,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城。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论第一义谛。
妙觉华,表佛智慧华,于性空中,踞涅槃城,作大师子吼。共诸佛诸大菩萨,共论第一义谛。
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一华台。台中十方佛,及诸天人,散天华于释迦牟尼佛上,虚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盖中天人,散恒河沙华,如云而下。
菩萨持华供佛,表因华上契果觉。华成台台现佛,十方佛与诸天人散华结盖,盖三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化土。三次言千,方是大千世界,非是三千个大千界也。一个小世界,有一须弥山,在大海之中,东西南北,有四大部洲,上有日月宫。六欲天,与初禅天,合一千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此一次言千。合一千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上有三禅天,此二次言千。合一千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此三次言千。故曰三千大千世界。
盖中天人,再散恒河沙数之华,如云而下。问:前后多番散华,何故于中,有佛说法,有不说法?答:诸佛方便,约缘不同,未可定准。
时,诸国王,散华供养已。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密。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密”。
此有二段文,发愿印赞。初愿三世诸佛,常说般若,无有间断。二愿受持四众,常得如意,离诸苦恼。常行般若者:即依文字般若,常起观照般若,常照实相般若。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般若波罗密,应说应受;是诸佛母,诸菩萨母,神通生处。”
重言如是者:印证二愿,称可佛意。如王所说,“般若波罗密”是…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