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佛应当常说,众生应当受持。
是诸佛母三句:赞叹般若应说应受之所以。般若能出生诸佛菩萨。诸佛无不依此而成佛道,菩萨无不依此而证圣果。故是诸佛母,诸菩萨母。此应前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之文。
神通生处者:诸佛所有不共功德,菩萨所有无作功德,种种神通妙用,无不从般若生。
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神变。一华入无量无华,无量华入一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无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无量毛孔土。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风身。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
此二段文,现通成益。佛为诸王现五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力,令悟事事无碍法界。前文所显,以般若智,照实相理,一切法皆如,乃理事无碍法界。今显事相法门,事与事亦复无碍。一多互摄,依正不隔,小大相容,生佛交彻,非拟议思量之所能及。
世间依正有相之法,皆事也。一华入无量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此以一入多,无量华入一华,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此以多入一。二皆依报入依报,以显一多互摄也。
佛土,是依报最大者;毛孔,是正报最小者。以无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无量佛土,此依正相入,以显依正不隔也。
无量须弥大海,皆依报之大者,入芥子中者,此亦依报入依报。以大入小,以显小大相容也。
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此亦以一入多。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此亦以多入一。二皆正报入正报,以显生佛交彻也。
入六道身者:入有情身;入地水火风者:入无情身。佛身: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不可思议;众生身:本具恒沙性德,故亦不可思议。正报不可思议,依正本来同一体,故世界亦不可思议。
佛现神足时,十方诸天人,得佛华三昧。十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王成菩萨道。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
此会众成益。神足即神变,诸天得佛华三昧,是华严三昧,第十地菩萨得之。十恒河沙菩萨,得成佛道者:因圆果满也。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萨道者,转凡入圣也。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者,得五神通也。
“善男子!是“般若波罗密”有三世利益,过去已说,现在今说,未来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此普劝修持,以般若能利三世,三世诸佛同说故。谛听谛听下三句:是佛苦口婆心,劝依三慧,劝修般若。
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师受持般若,又令他人受持,故名受持品。“大论”云:信力故,闻而奉行为受。念力故,久久不失为持。十三法师,从习忍十住起,至第十三灌顶菩萨止。此品明弘经德行之与相貌,劝未来众生,要奉为楷模。
尔时,月光王心念口言,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复见千华叶世界上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密”。
尔时:即如来现通已竟之时。月光王心念口言,心念者:从前品睹神变相,心生疑念。口言者:乃本品发言咨询修学方法。
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当指法身佛。何以知之?“普贤观”云: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大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
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者,当指报身佛。智慧圆满,光明遍照,如宝有光,故称宝满。是一切化身主者:千华台上,一华百亿国,舍那为主故。
复见千叶世界上佛者:当指化身佛。即一华百亿国中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密”。睹此瑞相,心生疑念:此三处佛,为一耶?为异耶?
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密”,不可说,不可解,不可以识识。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如法为一切众生开空法道?
月光王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密”;如是:指前所说般若之法。无量者:赞叹甚深无量也。般若离相为宗,离言说相,故不可说;离心缘相,故不可以智解,不可以识识。上识字识心,下识字分别。此三句,简言之,即不可思议。
云何下呈问意。诸善男子,于此经中,离言绝思,云何能得明了其旨趣,觉解其义味,依法而为众生开示真空法性之道?又依般若大法,而为众生演说,令得开悟真空实相之法,趣入佛道?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此下佛答月光所问。大牟尼:即释迦牟尼,言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者:此劝修观门,略叹其德。十三观门:即三贤与十圣所修五忍观门。前四忍,各三品,四三十二,第十地寂灭下忍观,合为十三观门。若再经寂灭上忍观,即一转妙觉常湛然,而为大法王。
从习忍至金刚顶,习忍:即十住位;金刚顶:即灌顶位。举首尾二名,中略十一忍,是十三忍。皆为法师:即依止般若受持力,建立正法,而为人师也。
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此乃劝供。以法师能弘正法,不断佛种,能生未来诸佛,故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若在家婆蹉、优婆蹉,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信。
此下广答十三忍。其法师者:指十三法师。是习种性菩萨,从下向上第一位,内凡位,伏忍下品,十住菩萨。何谓习种性?习者熏习,于三宝真净法中,起十种信心,熏习成种,以为趣向佛道之性。
若在家婆蹉、优婆蹉者:即优婆塞、优婆夷,梵音清浊不同耳。并出家比丘、比丘尼,乃佛门四众弟子。修行十信:即十种信心。解见在前。
“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根,有无量罪过故。
十住菩萨,修行十信,起观照般若,修不净观。先观自身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次观十四根,即二十二根中,除三无漏根,不生过患,信等五根,不断善根,不须观之,但观五情根,五受根,男女二根,意根,命根,此十四根,是生死根本,能生无量罪过故。
“即发无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密道。
即发无上菩提心者:梵语菩提,此翻为道。菩提有三:一、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也。二、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也。三、方便菩提,此透机施教为道也。三菩提是佛所证,此即发无上菩提心,乃发成佛之心。
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者:常修不净观,非独观外身不净,而观内心缘三界一切之念,念念贪著尘劳,起烦恼,污真性,故皆不净。观力成就,故得不净忍观门。又念念起见浊,烦恼浊,浑浊自性故。住在佛家者:以能常修诸观,为佛弟子,名住佛家。修六和敬者:所谓下二句,即解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受,见和同解,学和同修。即同学修行八万四千波罗密道为第六,他经以利和同均为第六也。
“善男子!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三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
此明伏忍下品。习忍十心前,修行十善,外凡菩萨,犹有进退。譬如轻毛一般,随风所吹,东西不定,此举喻。是诸菩萨,亦复如是二句,法合。
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者:即经一万劫,修行十信道,能发趣向三菩提心,三菩提,译为正觉,即发成佛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下中上三品,伏忍法。而不可即名决定聚人,是不定聚人。
“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无有是处。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上云不定人,以修信未满。此云是定人者:乃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是决定聚人。破我空,入初住,得位不退。生空:即我空也,亦名人空。圣人性故者:对前内凡,已超凡入圣,得圣人之性。对后十地,伏忍三品,犹称三贤。
必不起下,明难过。五逆,解见在前。六重者:杀盗淫妄四重,再加第五沽酒,第六说四众过。
二十八轻者:出“善生优婆塞经”——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耽乐饮酒。三、不能瞻身病苦。四、有乞食不能随多少与,而令空去。五、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等不起礼拜问讯。六、若见四果犯戒,生憍慢心。七、月月不能持六斋,受八支戒,即八关斋戒,杀盗淫妄酒五戒,加第六坐高广大床,第七著花鬘缨络,及香油涂身,第八自歌舞唱伎,及故往观听,持此八戒,能关闭诸恶趣门故。八、四十里有讲法处,不往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疑水有虫故饮。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十二、无伴宿尼寺。十三、为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十四、残食施四部众。十五、畜养猫狸。十六、畜养象马牛驴,一切禽兽,不作净施。十七、不储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十八、为身田作。十九、不得自为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不得前却,舍贱取贵。二十、若在非处非时行欲。二十一、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而去。二十二、若犯国制。二十三、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宝,先自受用。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便自作。二十五、若在沙弥、比丘前行。二十六、僧中行食不得选择取美,过分而取。二十七、不得养蚕。二十八、行路时,遇见病不瞻视,方便付嘱,而舍去。
佛法经书,言非佛说者:对佛法结集经书,…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