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19

  ..續本文上一頁此雲妙高。四寶所成,曰妙;迥出群峰,曰高;世界山之最大者。巨海水之最深者。劫燒時,都爲灰揚。

  

  天龍福盡,于中凋喪者:火災燒至初禅,初禅以下,天、人、及天龍、山龍、海龍等,其福都盡,于中凋喪。凋喪即死亡也。

  

  二儀尚殒,國有何常者:二儀,一陰一陽,能生能成,名爲二儀。尚且殒滅,世間國土,有何常住之可言。當知諸法無常,無可愛樂。

  

  “生老病死,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憂悲爲害。

  欲深禍重,瘡疣無外,

  叁界皆苦,國有何賴?

  

  此二偈明苦。中有八苦:首句具四苦,, 生居胎獄,老爲衰變,病時悲痛,死則殒滅。由生而老,而病而死,輪轉不休。死而複生,生而複死,死死生生,無有邊際。未證聖果,莫能解脫。

  

  事與願違者:即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大凡恩愛,欲合偏離;若有所求,不得如意;俱屬事與願違。憂悲爲害者:冤僧會苦,世間冤家,欲離偏合,會者合也。如眷屬中,同事中,冤憎聚會,無法可避。每日憂愁悲惱,恐爲陷害。

  

  欲深禍重,瘡疣無外者:五陰熾盛苦。衆生五陰煩惱,熾然焚燒,妄起貪著。貪著五欲之心既深,其受禍害之報必重。如生瘡疣,必由自身有毒氣方生。能生所生,皆不離于身外。毒氣喻貪欲,瘡疣喻禍害。自作自受,故曰無外。

  

  叁界皆苦,國有何賴者:叁界依正,無非是苦。欲界五趣是苦苦;六欲天,初二叁禅,是壞苦;第四禅及四空,是行苦。諸天叁界,尚且無安,人間國土,穢惡充滿,有何可賴。

  

  “有本自無,因緣成諸,

  盛者必衰,實者必虛。

  衆生蠢蠢,都如幻居,

  聲響俱空,國土亦如。

  

  此二偈明空。一切有爲法,無非幻有,本自無體可得,如虛空華。因緣成諸者:由因緣和合,虛妄所成;如虛空華,由病眼所成故,本無所有。諸字,是助語詞。盛者必衰:世間有爲諸法,有盛必衰。實者必虛:衆生不了,妄執爲實。內執五陰爲實我,外執叁界爲實法,究竟非實必虛。

  

  衆生蠢蠢都如幻居者:衆生愚蠢無智,無我空智,不知此身本不有,都如幻居一般。無法空智,不知諸法亦非真,如聲響俱空。響是谷響,本來空故。諸法如是,所以國土亦如是。

  

  “識神無形,假乘四蛇,

  無明供養,以爲樂車。

  形無常主,神無常家,

  形神尚離,豈有國耶?”

  

  此二偈明無我。識神無形者:指八識,本無形相。假乘四蛇,即神識托居四大色身之內。四蛇喻四大,地水二蛇,其性就下;風火二蛇,其性上升。四大和合,假名爲身。依無明力,保養此身,以爲樂車,爲識所乘。

  

  形無常主,神無常家者:四大幻形,有生必滅,故無常住之主宰。神識依業受報,舍生趣生,輪回六道,故無常家。形神尚離:離即滅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此正明無我。滅則一切都無,我尚回得,豈有國耶?

  

  “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

  

  下明聞法悟解,起化他行。法師說偈已竟,當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悟知諸法性空。王自身得證空叁昧,聞法悟解。遂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此還至有二意:一則、踐約就死,持不妄語戒。儒雲:朝聞道,夕死可矣。釋氏雲:甯有戒死,不無戒生。二則、自得法益,欲行化他。欲以般若正法,覺悟諸王,並轉班足之惡心。

  

  “衆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密經”中偈句。

  

  此勸化諸王。告言:就命時到,即死期已至,應誦般若妙法。諸王依言同誦。

  

  “時,班足王問諸王言:“皆誦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聞是法,得空叁昧。九百九十九王,亦聞法已皆證叁空門。

  

  此感化班足。時班足王問誦何法,普明王即說前偈。班足王聞法即得空叁昧,可謂善惡本無定,聖凡轉念間。

  

  九百九十九王,亦聞法得定,證叁空門;即叁解脫門,叁叁昧也。諸王久植善根爲因,得聞妙法爲緣。因緣俱勝,故悟證亦速也。

  

  “是時,班足王極大歡喜。告諸王言:我爲外道邪師所誤,非君等過。汝可還本國,各各請法師,講“般若波羅密”名味句。

  

  極大歡喜:是法喜充滿。空定既證,慧眼頓開,知爲邪師所誤,枉屈諸王。故深自悔責,各放還國。以自得般若法益,故勸諸王,各請法師,講解“般若波羅密”名味句。名即名言,句即文句,味即義味,俱屬文字般若。欲冀一切衆生,因文字而悟實相,故廣令流布也。

  

  “時,班足王以國付弟,出家爲道,證無生法忍。如“十王經”中說:“五千國王,常誦是經,現世生報。”

  

  班足王既得空定,視天下國家,有如敝屣。故即以國付弟,出家爲道,頓證無生法忍。不見有少法生滅,名無生法忍。如“十王經”中說,五千國王,常誦是經,由經功法力,現世生中,即得果報利益。

  

  “大王!十六大國王!修護國之法,應亦如是,汝當受持。天上人中,六道衆生,皆應受持,七佛名味句。未來世中,有無量小國王,欲護國土,亦複爾者,應請法師,說“般若波羅密”。”

  

  此勸持般若,先勸十六大國王,次勸天下人中,後勸未來小國王,欲修護國之法,應依七佛行法,請法師說“般若波羅密”。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般若波羅密”時,衆中五百億人,得入初地。複有六欲諸天子八十萬人得住空地。複有十八梵,得無生忍,得無生法樂忍。複有先已學菩薩者,證一地二地叁地,乃至十地。複有八部阿須輪王,得一叁昧門,得二叁昧門。得轉鬼身,天上正受。在此會者,皆得自性信,乃至無量空信。

  

  此大衆得益。初、人道五百億人,得初地。二、六天八十萬人,得性空地,在四地以上。叁、十八梵,得無生忍,及無生法樂忍,在七地以上。四、複有已學菩薩,證初地,乃至十地。五、八部阿須輪王:即八種阿修羅,解見序品。得一叁昧門,得二叁昧門者:即叁叁昧,或得一或得二也。六、鬼趣,聞法獲轉鬼身得天上正受,即有漏禅定。七、在此會者,皆得自性信:即四不壞信,信自性叁寶,及戒,在十信位。乃至無量空信者,習種性以上,名空信。

  

  吾今略說,天等功德,不可具盡。

  

  此總結。略說如此,廣說無盡。

  

  散華品第六

  

  正宗文有六品。前觀空品、菩薩教化品、二谛品,此叁品明內護。而護國品,明外護。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因緣,已蒙如來廣說,聞法得益,故此散華供養,以表敬佛之誠,因以名品。從序品起,次第在第六。此品文有四段:一散華供養,二發願印贊,叁現通成益,四普勸修持。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說十萬億偈“般若波羅密”,歡喜無量。即散百萬億行華,于虛空中,變爲一座。十方諸佛共坐一座,說“般若波羅密”。無量大衆共坐一座,持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萬輪華蓋,蓋大衆上。

  

  此散華供養。華表因行,供佛表以因趣果。爾時,即佛說內護外護已竟之時。諸王聞法得忍,歡喜無量,即散百萬億行華也。地前叁十心,因行之華。于虛空中,變爲一座,表法空座。十方諸佛,共坐一座:諸佛皆以法空爲座,說般若空法,利益衆生。

  

  無量大衆,共座一座者:同證法空之理。持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華名金羅,是寶華。表因果同時,堅固不壞。成萬輪華蓋,蓋大衆上:表衆行成就,一乘果德,蔭被大衆。

  

  複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密華,于虛空中變成白雲臺。臺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衆,說“般若波羅密”。臺中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衆。

  

  複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密華,表初地,具足八萬四千波羅密門。于虛空中,變成白雲臺,表般若性空中,無量爲一。變成一種白雲臺:白有清淨之義,依清淨無染之心,以爲萬行根本。

  

  臺中光明王佛,共無量大衆:共者與也,與衆講說般若妙法。大衆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衆,表生佛一如,普同供養。

  

  複散妙覺華,于虛空中,變作金剛城。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薩,論第一義谛。

  

  妙覺華,表佛智慧華,于性空中,踞涅槃城,作大師子吼。共諸佛諸大菩薩,共論第一義谛。

  

  時,城中菩薩,持光明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一華臺。臺中十方佛,及諸天人,散天華于釋迦牟尼佛上,虛空中成紫雲蓋,覆叁千大千世界。蓋中天人,散恒河沙華,如雲而下。

  

  菩薩持華供佛,表因華上契果覺。華成臺臺現佛,十方佛與諸天人散華結蓋,蓋叁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化土。叁次言千,方是大千世界,非是叁千個大千界也。一個小世界,有一須彌山,在大海之中,東西南北,有四大部洲,上有日月宮。六欲天,與初禅天,合一千小世界,名爲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此一次言千。合一千小千世界,名爲中千世界,上有叁禅天,此二次言千。合一千中千世界,名爲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此叁次言千。故曰叁千大千世界。

  

  蓋中天人,再散恒河沙數之華,如雲而下。問:前後多番散華,何故于中,有佛說法,有不說法?答:諸佛方便,約緣不同,未可定准。

  

  時,諸國王,散華供養已。願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常說般若波羅密。願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羅密”。

  

  此有二段文,發願印贊。初願叁世諸佛,常說般若,無有間斷。二願受持四衆,常得如意,離諸苦惱。常行般若者:即依文字般若,常起觀照般若,常照實相般若。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般若波羅密,應說應受;是諸佛母,諸菩薩母,神通生處。”

  

  重言如是者:印證二願,稱可佛意。如王所說,“般若波羅密”是…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