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经讲义▪P22

  ..续本文上一页“复次,德慧菩萨,以四无量心,灭三有嗔等烦恼,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

  

  此明信忍中品。二地菩萨,持戒清净,住于三德,观慧增明,故名德慧。前云离达,离破戒垢,通达三观,义同也。以四无量心,灭三有嗔等烦恼者:此修行除障。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除灭嗔等烦恼。三有即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因果不亡,曰有。依萨婆多宗,嗔唯欲界,上界不行嗔。此依成实宗,嗔通三界。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者:住信忍中品中,修行一切般若功德故。

  

  “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观,心心常现在前。入无相阇陀波罗位,化一切众生。

  

  此明进行入位。前经四阿僧祇劫,此以五阿僧祇劫常行大慈观。以慈治嗔,故得灭嗔烦恼。心心常现在前者:即慈心,心心相续无间,故曰常现。

  

  入无相阇陀波罗位者:此译度黑暗,能度破戒之黑暗故。亦名无畏地,修持尸罗圆满,得无所畏。以戒法教化一切众生。

  

  “复次,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知三世法,无来、无去、无住处。心心寂灭,尽三界痴烦恼。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

  

  此明信忍上品。三地菩萨,有大智慧光明,故名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者:智缘无相,名无相忍。于此忍中,修行三明观: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得三世智,知三世法,悉是无生。无来者:未来无来。无去者:过去无去。无住处者:现在无住。观三世不可得,心心不动,归于寂灭,能尽三界痴烦恼。因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智,故能令痴尽。

  

  “常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密故,入伽罗陀位,无相行,受持一切法。

  

  此明进行入位。前经五阿僧祇劫,此常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密故。此由修三明观,得集无量明般若智。入伽罗陀位,此云度边。无相行者:即无相忍中行,受持一切诸法。

  

  “复次,尔焰圣、觉达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恒。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于念念中,灭三界一切见。

  

  此明顺忍下品。四地菩萨,尔焰圣:此云智母。觉达菩萨:即焰慧地菩萨。修行顺法忍者:修行顺趣无生法忍之行。

  

  逆五见流者:四地菩萨,能灭五见烦恼习气,对治小乘五见:一、生灭见,大乘无生故。二、四念处见,大乘离不净等四倒故。三、善恶见,大乘入无分别故。四、众生见,大乘不见众生相故。五、正法见,大乘了知无有少法可得故。乃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逆彼小乘五见之流,而趣萨婆若海法流,能集无量功德。

  

  住须陀洹位者:释有二义——一者、就修道位中,二地、三地修有漏道,厌伏烦恼。四地修无漏道,能断烦恼。因初修无漏,名须陀洹。二者、三地已还,修有漏道。初地行施,二地持戒,三地修界内八禅。四地以上,修无漏道。断三界惑,逆生死流,入法性流,名须陀洹。似小乘初果,就相似立名,借小说大也。常以天眼下,以三地菩萨,在有漏位中,修得五通。四地菩萨,在无漏位中,修得五通,分得漏尽通。能于念念中,灭三界一切见烦恼也。

  

  “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密,常不离心。

  

  此明进行,不结入位者,文略也。前经六阿僧祇劫,此亦以七阿僧祇劫中修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密,常不离心,念念修行般若也。

  

  “复次,胜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巧、咒术故,我是一切智人。

  

  此明顺忍中品。五地菩萨,胜达者:以殊胜智慧,观照三谛,自得通达也。前文名胜慧,他经亦名难胜,于顺道忍中,修随顺中道观忍。先标观总名。以四无畏者:欲度一切众生,须具四无畏观也。

  

  观那由他谛下,先明一切智无畏。那由他谛者:此云千万亿谛,以世出世法,行相无量,一法不知,则被一法所缚,故当遍观。内道论:即如来所说十二分教,显密顿渐,自应了解。

  

  外道论者:即四围陀典,译为智书。书有四分:一曰阿由,谓卫生摄养之类。二曰殊夜,谓祭祀祈祷之类。三曰婆磨,谓礼仪占卜,军阵兵法之类。四曰阿达磨,谓技能算数,禁咒医方之类。药方者:即医方。工巧者:即技能。咒术者:即禁咒。此略举外论三项,非是只知此三项,乃博通四围陀典故。

  

  我是一切智人者:因通内外典籍,知己知彼,而能折服诸外道辈,故称一切智人。

  

  “灭三界疑等烦恼故,我相已尽。

  

  此明漏尽无畏。疑是根本烦恼,属心烦恼。而云三界者:以从三界生,不离三界故。等者:等余烦恼。据“嘉祥疏”云:一者身见,即执身为我,保爱身故。二者戒取,即非因计因。如外道崇火事水,持牛戒鸡戒等,非是修行正因,取以为因也。我相已尽者:无有我慢也。

  

  “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有所不出,故名障道。

  

  此前二句,明尽苦道无畏。后二句,明说障道无畏。知地地中有二道:一出离道,二障碍道。如依真修证,则有所出,故名出离道。若著相而修,则有所不出,故名障碍道。

  

  “逆三界疑,修集无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

  

  此明除障入位。逆彼三界疑烦恼,修集无量功德,即入斯陀含果。此云一往来,亦借小说大也。

  

  “复集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诸陀罗尼门,故常行无畏观,不去心。

  

  此明进行。复集行者:增进修行,经八阿僧祇劫中,行总持门。故常修无畏观,念念不离心。

  

  “复次,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观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无二。证阿那含位。

  

  此明顺忍上品。六地菩萨,常现真如实相之理,即现前地。住顺忍上品,作中道观,无相思惟悉现前,故曰现前地。

  

  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者:三界轮回,由于烦恼之集因,与善恶之集业。一切烦恼及业,有粗细,有现行种子差别。今此地菩萨,能尽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障。

  

  非有者:诸法本空故。非无者:不坏幻相故。一相者:有无俱一实相故。无相者:实相无有相,无无相故。而无二者:即有无二者皆无,不著二边,全归中道故。证阿那含位,译为不还,更不还来欲界受生故。此亦借小说大。三藏师云:六地菩萨,有四不还:一不还二乘心,二不还魔事,魔事即六尘也。三不还法爱,四不还味禅。

  

  “复作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故。乐力生一切佛国土。

  

  此明进行。复作中道观,经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故者:尽集因集业,以观智照明,无非中道。集因集业既尽,果报自然不受。乐力,乐字去声,即愿力。随其愿乐,受生一切诸佛国土,教化众生。

  

  “复次,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

  

  此明无生忍下品,七地菩萨,玄达即远达,又云远行地。经十阿僧祇劫,修无生忍,七地始得无生,有法乐适悦心神,故名无生法乐忍。

  

  灭三界习因业果者:前六地灭因,此七地灭果。又云六地断正使,能尽粗相现行障。七地断习因与业果,能断细相现行障。住后身中者:二十一生,尚余一生,前云未度报身一生在。住后身中,功德不一,故曰无量功德皆成就。若尽此一生,即离分段生,而入变易生矣。

  

  “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常行三空门观,百千万三昧具足,宏化法藏。

  

  此别明功德。无生智者:此位得无生忍智,入无生故。尽智者:破俱生我执已尽,舍藏识之名,故名尽智。五分法身者:无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悉皆满足。

  

  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者:此结位次。第十地非法云地,乃按十四忍中,正当第十。住此地得阿罗汉,初禅梵天王位。

  

  罗汉有三:一、三界极名罗汉,见三界烦恼尽。二、结尽名罗汉,七地见三界惑,非有非无。三、生死极,佛地名罗汉,见一切惑,非有非无。又云分段生死尽,名阿罗汉。此亦借小说大。梵天位即初禅天王。前云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

  

  常行三空门观者:即三解脱门观,空、无相、无愿,此无漏慧也。百千万三昧具足者:具足无量三昧,此无漏定也。以此定慧相资,宏扬教化,佛法宝藏故曰宏化法藏。

  

  “复次,等觉者,住无生忍中,观心心寂灭。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憺怕住于无住之住。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双照一切法。

  

  此明无生忍中品。八地等觉菩萨,真俗二谛,平等觉照,故名等觉,亦称不动。非法云地后之等觉也。住无生忍中者:此地真得无生法忍。住此忍中,双观空有,寂而常用,用而常寂。

  

  心心寂灭者:即寂然不动,念念无生,此明寂义。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者,此明用义。无相而相,无七地有功用相,有八地无功用相。无身而身,无知而知,亦复如是。合之则寂而常用,真空具足妙有也。

  

  用心乘于群方之方者:从心起用,乘愿利生。乘于群方之方,即无刹不现身也。憺怕住于无住之住者:虽然万行繁兴,毕竟纤毫不动,憺怕自安,住于无住之住。此乃用而常寂,妙有不碍真空也。

  

  在有常修空者:在有,则不舍六度;修空,则不染一尘。处空常万化者:处空,则一念寂默;万化,则十方普应。此乃用而常寂,寂而常用,真俗互融,方能双照一切法也。

  

  “故知是处非是处,乃至一切智,十力观故,而能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

  

  此承上,在有不有,有不碍空;居空不空,空不碍有。故能知十智力。是处非是处,即第一是处非处智力。知众生因缘果报,作善业得乐报,名为是处。若作恶业,望于乐报,则名非处,即所谓无有是处。

  

  乃至一切智者:指余九种智力。二、业智力…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