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22

  ..續本文上一頁“複次,德慧菩薩,以四無量心,滅叁有嗔等煩惱,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

  

  此明信忍中品。二地菩薩,持戒清淨,住于叁德,觀慧增明,故名德慧。前雲離達,離破戒垢,通達叁觀,義同也。以四無量心,滅叁有嗔等煩惱者:此修行除障。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除滅嗔等煩惱。叁有即叁界欲有、色有、無色有,因果不亡,曰有。依薩婆多宗,嗔唯欲界,上界不行嗔。此依成實宗,嗔通叁界。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者:住信忍中品中,修行一切般若功德故。

  

  “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觀,心心常現在前。入無相阇陀波羅位,化一切衆生。

  

  此明進行入位。前經四阿僧祇劫,此以五阿僧祇劫常行大慈觀。以慈治嗔,故得滅嗔煩惱。心心常現在前者:即慈心,心心相續無間,故曰常現。

  

  入無相阇陀波羅位者:此譯度黑暗,能度破戒之黑暗故。亦名無畏地,修持屍羅圓滿,得無所畏。以戒法教化一切衆生。

  

  “複次,明慧道人,常以無相忍中行叁明觀,知叁世法,無來、無去、無住處。心心寂滅,盡叁界癡煩惱。得叁明一切功德觀故。

  

  此明信忍上品。叁地菩薩,有大智慧光明,故名明慧道人。常以無相忍中行叁明觀者:智緣無相,名無相忍。于此忍中,修行叁明觀: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得叁世智,知叁世法,悉是無生。無來者:未來無來。無去者:過去無去。無住處者:現在無住。觀叁世不可得,心心不動,歸于寂滅,能盡叁界癡煩惱。因得叁明一切功德觀智,故能令癡盡。

  

  “常以六阿僧祇劫,集無量明波羅密故,入伽羅陀位,無相行,受持一切法。

  

  此明進行入位。前經五阿僧祇劫,此常以六阿僧祇劫,集無量明波羅密故。此由修叁明觀,得集無量明般若智。入伽羅陀位,此雲度邊。無相行者:即無相忍中行,受持一切諸法。

  

  “複次,爾焰聖、覺達菩薩,修行順法忍,逆五見流,集無量功德,住須陀洹恒。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于念念中,滅叁界一切見。

  

  此明順忍下品。四地菩薩,爾焰聖:此雲智母。覺達菩薩:即焰慧地菩薩。修行順法忍者:修行順趣無生法忍之行。

  

  逆五見流者:四地菩薩,能滅五見煩惱習氣,對治小乘五見:一、生滅見,大乘無生故。二、四念處見,大乘離不淨等四倒故。叁、善惡見,大乘入無分別故。四、衆生見,大乘不見衆生相故。五、正法見,大乘了知無有少法可得故。乃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逆彼小乘五見之流,而趣薩婆若海法流,能集無量功德。

  

  住須陀洹位者:釋有二義——一者、就修道位中,二地、叁地修有漏道,厭伏煩惱。四地修無漏道,能斷煩惱。因初修無漏,名須陀洹。二者、叁地已還,修有漏道。初地行施,二地持戒,叁地修界內八禅。四地以上,修無漏道。斷叁界惑,逆生死流,入法性流,名須陀洹。似小乘初果,就相似立名,借小說大也。常以天眼下,以叁地菩薩,在有漏位中,修得五通。四地菩薩,在無漏位中,修得五通,分得漏盡通。能于念念中,滅叁界一切見煩惱也。

  

  “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羅密,常不離心。

  

  此明進行,不結入位者,文略也。前經六阿僧祇劫,此亦以七阿僧祇劫中修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羅密,常不離心,念念修行般若也。

  

  “複次,勝達菩薩,于順道忍。以四無畏,觀那由他谛,內道論,外道論,藥方、工巧、咒術故,我是一切智人。

  

  此明順忍中品。五地菩薩,勝達者:以殊勝智慧,觀照叁谛,自得通達也。前文名勝慧,他經亦名難勝,于順道忍中,修隨順中道觀忍。先標觀總名。以四無畏者:欲度一切衆生,須具四無畏觀也。

  

  觀那由他谛下,先明一切智無畏。那由他谛者:此雲千萬億谛,以世出世法,行相無量,一法不知,則被一法所縛,故當遍觀。內道論:即如來所說十二分教,顯密頓漸,自應了解。

  

  外道論者:即四圍陀典,譯爲智書。書有四分:一曰阿由,謂衛生攝養之類。二曰殊夜,謂祭祀祈禱之類。叁曰婆磨,謂禮儀占蔔,軍陣兵法之類。四曰阿達磨,謂技能算數,禁咒醫方之類。藥方者:即醫方。工巧者:即技能。咒術者:即禁咒。此略舉外論叁項,非是只知此叁項,乃博通四圍陀典故。

  

  我是一切智人者:因通內外典籍,知己知彼,而能折服諸外道輩,故稱一切智人。

  

  “滅叁界疑等煩惱故,我相已盡。

  

  此明漏盡無畏。疑是根本煩惱,屬心煩惱。而雲叁界者:以從叁界生,不離叁界故。等者:等余煩惱。據“嘉祥疏”雲:一者身見,即執身爲我,保愛身故。二者戒取,即非因計因。如外道崇火事水,持牛戒雞戒等,非是修行正因,取以爲因也。我相已盡者:無有我慢也。

  

  “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有所不出,故名障道。

  

  此前二句,明盡苦道無畏。後二句,明說障道無畏。知地地中有二道:一出離道,二障礙道。如依真修證,則有所出,故名出離道。若著相而修,則有所不出,故名障礙道。

  

  “逆叁界疑,修集無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

  

  此明除障入位。逆彼叁界疑煩惱,修集無量功德,即入斯陀含果。此雲一往來,亦借小說大也。

  

  “複集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諸陀羅尼門,故常行無畏觀,不去心。

  

  此明進行。複集行者:增進修行,經八阿僧祇劫中,行總持門。故常修無畏觀,念念不離心。

  

  “複次,常現真實,住順忍中,作中道觀。盡叁界集因集業,一切煩惱故,觀非有非無,一相無相而無二。證阿那含位。

  

  此明順忍上品。六地菩薩,常現真如實相之理,即現前地。住順忍上品,作中道觀,無相思惟悉現前,故曰現前地。

  

  盡叁界集因集業,一切煩惱故者:叁界輪回,由于煩惱之集因,與善惡之集業。一切煩惱及業,有粗細,有現行種子差別。今此地菩薩,能盡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障。

  

  非有者:諸法本空故。非無者:不壞幻相故。一相者:有無俱一實相故。無相者:實相無有相,無無相故。而無二者:即有無二者皆無,不著二邊,全歸中道故。證阿那含位,譯爲不還,更不還來欲界受生故。此亦借小說大。叁藏師雲:六地菩薩,有四不還:一不還二乘心,二不還魔事,魔事即六塵也。叁不還法愛,四不還味禅。

  

  “複作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故。樂力生一切佛國土。

  

  此明進行。複作中道觀,經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故者:盡集因集業,以觀智照明,無非中道。集因集業既盡,果報自然不受。樂力,樂字去聲,即願力。隨其願樂,受生一切諸佛國土,教化衆生。

  

  “複次,玄達菩薩,十阿僧祇劫中,修無生法樂忍,滅叁界習因業果,住後身中。無量功德皆成就。

  

  此明無生忍下品,七地菩薩,玄達即遠達,又雲遠行地。經十阿僧祇劫,修無生忍,七地始得無生,有法樂適悅心神,故名無生法樂忍。

  

  滅叁界習因業果者:前六地滅因,此七地滅果。又雲六地斷正使,能盡粗相現行障。七地斷習因與業果,能斷細相現行障。住後身中者:二十一生,尚余一生,前雲未度報身一生在。住後身中,功德不一,故曰無量功德皆成就。若盡此一生,即離分段生,而入變易生矣。

  

  “無生智,盡智,五分法身,皆滿足。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常行叁空門觀,百千萬叁昧具足,宏化法藏。

  

  此別明功德。無生智者:此位得無生忍智,入無生故。盡智者:破俱生我執已盡,舍藏識之名,故名盡智。五分法身者:無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悉皆滿足。

  

  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者:此結位次。第十地非法雲地,乃按十四忍中,正當第十。住此地得阿羅漢,初禅梵天王位。

  

  羅漢有叁:一、叁界極名羅漢,見叁界煩惱盡。二、結盡名羅漢,七地見叁界惑,非有非無。叁、生死極,佛地名羅漢,見一切惑,非有非無。又雲分段生死盡,名阿羅漢。此亦借小說大。梵天位即初禅天王。前雲遠達無生初禅王,常萬億土教衆生。

  

  常行叁空門觀者:即叁解脫門觀,空、無相、無願,此無漏慧也。百千萬叁昧具足者:具足無量叁昧,此無漏定也。以此定慧相資,宏揚教化,佛法寶藏故曰宏化法藏。

  

  “複次,等覺者,住無生忍中,觀心心寂滅。而無相相,無身身,無知知。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憺怕住于無住之住。在有常修空,處空常萬化,雙照一切法。

  

  此明無生忍中品。八地等覺菩薩,真俗二谛,平等覺照,故名等覺,亦稱不動。非法雲地後之等覺也。住無生忍中者:此地真得無生法忍。住此忍中,雙觀空有,寂而常用,用而常寂。

  

  心心寂滅者:即寂然不動,念念無生,此明寂義。而無相相,無身身,無知知者,此明用義。無相而相,無七地有功用相,有八地無功用相。無身而身,無知而知,亦複如是。合之則寂而常用,真空具足妙有也。

  

  用心乘于群方之方者:從心起用,乘願利生。乘于群方之方,即無刹不現身也。憺怕住于無住之住者:雖然萬行繁興,畢竟纖毫不動,憺怕自安,住于無住之住。此乃用而常寂,妙有不礙真空也。

  

  在有常修空者:在有,則不舍六度;修空,則不染一塵。處空常萬化者:處空,則一念寂默;萬化,則十方普應。此乃用而常寂,寂而常用,真俗互融,方能雙照一切法也。

  

  “故知是處非是處,乃至一切智,十力觀故,而能摩诃羅伽位,化一切國土衆生。

  

  此承上,在有不有,有不礙空;居空不空,空不礙有。故能知十智力。是處非是處,即第一是處非處智力。知衆生因緣果報,作善業得樂報,名爲是處。若作惡業,望于樂報,則名非處,即所謂無有是處。

  

  乃至一切智者:指余九種智力。二、業智力…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