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衆生叁世諸業。叁、定智力:知一切諸禅叁昧。四、根智力:知衆生諸根上下。五、欲智力:知衆生樂欲不同。六、界智力:知衆生種種界分。七、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八、宿命智力:知百千萬世之事。九、天眼智力:見衆生生死所趣。十、漏盡智力:知漏盡不受後有。此十力如來所得,八地菩薩,亦能分證十力觀故。由是能摩诃羅伽位,此雲大得,以無所得心,是爲大得。教化一切國土衆生。
“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心心相應,常入見佛叁昧。
此明進行。經千阿僧祇劫,修行十力法。心心相應者:即念念與法相應。一切諸法,體即法界。心佛一如,自他不隔,故得常入見佛叁昧。
“複次,慧光神變者,住上上無生忍。滅心心相,法眼見一切法,叁眼色空見。以大願力,常生一切淨土。
此明無生忍上品,屬第九地。慧光神變者:即善慧光明煥發,具大神變。住上上無生忍者:此位在八地之上,又爲無生忍上品,故曰上上。滅心心相者:九地將入寂滅忍,故得心心寂滅,無相爲相,于心而得自在也。
法眼見一切法者:明法眼觀俗,能緣俗谛一切諸法。叁眼色空見者:肉眼見粗色,天眼見細色,慧眼見空理,故曰色空見。地前叁賢具叁眼,登地方得法眼。以有大願力故,乘願利生,常生一切諸佛淨土。
“萬阿僧祇劫,集無量佛光叁昧。而能現百萬恒河沙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華叁昧。
此明進行入位。經萬阿僧祇劫,集無量佛光叁昧,明證入佛光定。能現百萬恒河沙諸佛神力,利益有情。
住婆伽梵位,此翻爲世尊,有雲多含不翻。梵語婆伽梵,具有端嚴、熾盛、自在、名稱、吉祥、尊貴六義。此位非真佛世尊,但得入補處位。亦常入佛華叁昧,即首楞嚴大定。
“複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者。從始發心,至今經百萬阿僧祇劫,修百萬阿僧祇劫功德故,證一切法解脫,住金剛臺。
此明寂滅下忍。觀佛:即第十法雲地菩薩名。住寂滅忍者:與佛同住一忍,此屬寂滅下忍。從始發心:即初發菩提心。至今經百萬阿僧祇劫者:謂從習種性,至灌頂忍,顯修行時長。修百萬阿僧祇劫功德者:顯自行化他,起行衆多也。
證一切法解脫者:處因位之極,故證一切法解脫。得金剛叁昧,故曰住金剛臺。
“善男子!從習忍至頂叁昧,皆名爲伏一切煩惱。而無相信,滅一切煩惱,生解脫智,照第一義谛,不名爲見。
此校量顯勝,先簡因異果。從習忍十住起,至頂叁昧,即第十地灌頂菩薩止。皆名爲伏一切煩惱者:以最初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通名爲伏。又雲以因對果,心內帶惑,非是永無,故言伏也。
而無相信,滅一切煩惱:此指初二叁地,信忍位中,修無相觀,滅貪嗔癡一切煩惱。生解脫智,亦照第一義谛,皆不名爲見。以在十地因位,不見果性,故不名爲見。“涅槃”雲:十地菩薩,見不了了。
“所謂見者,是薩婆若。是故我從昔以來,常說惟佛所知見覺。
此彰果異因。所謂真見者:惟佛五眼圓明,無所不見,故雲是薩婆若。下引古證今。是故二字,承上是惟佛真故見。我從昔以來,常說惟佛果,徹法流之源底,理無不知,事無不見,得究竟覺。
“頂叁昧以下,至于習忍,所不知不見不覺
此釋因異果。從灌頂叁昧以下,即十地以下。至于習忍者,至十住位。雖有知見隨分覺,而于一心本源佛性,不知不見不覺。
“唯佛頓解,不名爲信。
此釋果異因。頓解者:萬行斯圓,二智具足,照窮法界之理。故爲頓解,不名爲信也。
“慚慚伏者,慧雖起滅,以能無生無滅。
此結因異果。慚慚伏者:從習忍而來,慚慚以觀慧伏。慧雖起滅者:明因道無常,觀慧時起時滅。以能無生無滅者:明能破生滅煩惱。
此心若滅,則累無不滅;無生無滅。入理盡金剛叁昧,同真際,等法性,而未能等,無等等。
此結果異因。此心若滅者:此無明住地心若得滅者,則無始生死之累,無有不滅。至此則無生無滅。入理盡金剛叁昧者:入一心本源,理無不窮,惑無不盡,證金剛定,同真如實際,等真空法性,而未能有與相等。菩薩位至此爲極,故雲而未能等。無等等者:即無有何等菩薩,可與相等也。但與佛相望,猶隔一等。
“譬如有人,登大高臺,下觀一切,無不斯了。
此譬說,如人登大高臺者:即譬此地。下觀一切無不斯了者:即四方洞覽,無不了然明白。
“住理盡叁昧,亦複如是。
此法合。本地菩薩,住理盡叁昧,觀下地菩薩,若修若證,無不了了。亦如登高臺下觀也。
“常修一切行,滿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複常住佛慧叁昧。
此明進行入位。常修一切自他二利之行,圓滿功德之藏,入婆伽度位。此雲施德地,能以大法如雲,普蔭一切。亦複常住佛慧叁昧者:即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定慧均等,故名佛慧叁昧。
“善男子!如是諸菩薩,皆能一切十方諸如來國土中化衆生。正說正義,受持讀誦,解達實相。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此總結。如是諸菩薩,指前十叁法師。各各皆能現身十方諸佛國土,教化衆生。
正說正義者:稱中道正理,而說實相般若正義。受持讀誦,約自行;解釋通達,以利他。實相者:無相無所不相,是之謂實相。十叁法師所說,如我今日無二無別,故曰等無有異。
佛告波斯匿王:“當我滅度後,法滅盡時。受持“般若波羅密”,大作佛事,一切國土安立,萬姓快樂。皆由此“般若波羅密”。
此下大章勸持。以般若功德無盡故,如來不惜苦口婆心,勸令受持。先明付囑國王,以王者有力,若能護持,則舉國無不尊奉,自可福國佑民。佛言:當我滅度之後,正法不得久住世間,必有壞滅之時。諸佛正法住世,或長或短,各隨願力不同。釋迦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法欲滅時者:乃正法有欲壞滅之時也。
法爲人天眼目,法滅則衆生必苦,故當受持宏護。若能受持般若波羅密,大作佛事,則一切國土,皆能安立,下致滅亡。一切萬姓,皆得快樂,不受痛苦。皆由般若殊勝之功能,方克臻此。
問:何爲佛事?答:諸佛因中果上,所修所行之事也。大作佛事:即是受持般若波羅密;受持般若波羅密:即是大作佛事。作前十叁忍般若,爲諸佛因中自他兩利之佛事。作第十四忍,爲諸佛果上乘願利生之佛事;非應赴僧誦經拜忏之佛事也。
“是故付囑諸國王,不付囑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無王力故,故不付囑。汝當受持讀誦,解其義理。
是故二字,承上是般若有福國佑民功德之故,與國王有極大之關系,決定不可任其壞滅,必定要護持。所以付囑國王,不付囑四衆弟子。
何以故下,出其不付囑之所以,因四衆弟子,無國王威力之故,是以不付囑。汝當受持讀誦,解其義理者:即付囑國王之旨。受持讀誦以自行,解其義理以化他。若不解義理,非僅無由化他,即自行亦不澈底。
“大王!吾今所化,百億須彌,百億日月。一一須彌,有四天下。其南閻浮提,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
此明如來化土。所化百億須彌四句,指大千世界,爲一化土,總計有百億小世界。一小世界,有一大海。海中有須彌山,上下大,中腰小,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爲忉利天。山腰四萬二千由旬之處,有四天王天,日月宮環繞其處。海中須彌四面,有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爲一四天下。南洲爲閻浮提,是樹名,洲中多此樹,故以爲名。譯爲勝金洲,此樹汁水入地,沙石成金,勝于余金,其洲有無量小洲,大國十六,中國五百,小國十千,此據一南洲而言也。
“其國土中,有七可畏難。一切國王,爲是難故,講讀“般若波羅密”,七難即滅,七福即生。萬姓安樂,帝王歡喜。
此明法力滅難。其國土中,即百億閻浮提。諸國土中,有七種可畏難。一切國王,爲(去聲)欲滅除是難之故,應當講讀“般若波羅密”。講則化他,讀乃自行。果能如是,則七難即可滅除,七福即能生起。萬姓難滅福生,自得安樂,帝王自可歡喜。功由受持般若,故得轉畏爲喜。
“雲何七難?日月失度,時節反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叁四五日出,或日蝕無光,或日輪一重二叁四五重輪現。當變怪時,讀說此經。爲一難也。
首句征問何爲七難,下則列舉。一、日月時節難:日月循行,均有常度,失度者:不依常道也。時節反逆:時節循環,亦有定准,如夏暖冬寒等。反逆者:反變悖逆,不順定例也。
或赤黑日出,二叁四五日出,或日蝕無光,或日輪一二叁四五重現。當災變怪異之時,無非衆生同業所感。此等變怪,皆是饑馑、疾疫、刀兵、災難之相,亟宜讀說此經,可以滅除。
“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輪星、鬼星、火星、水星、風星、刀星、南鬥、北鬥、五鎮大星,一切國主星,叁公星,百官星。如是等星,各各變現,亦讀說此經。爲二難也。
二、星宿失度難:二十八宿,解在前。四七二十八,不依常道而行,謂之失度。金星:即太白星,外國名天師星。依常道行則國豐,若失度則國儉。彗星者:星芒遍指,俗呼掃帚星,外國名閻羅王星。此星出處,必有災難。
輪星:有晖如輪,若日月五星,破輪星中央而行,則國土分散。右行則國安,左行亦不吉。鬼星者:九月十五日,沒在東北。若行駛失時,則鬼神來破國,而施病于人。火星者:熒惑星也,此主賊。此星若高在午處則賊起,若下在子處則賊伏。
水星者:即是濕星,亦是太白星,主水。在申爲高,在寅爲下。一歲行一周,從酉戌亥子四處行,無水。從卯巳未申…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