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悚然,大声疾呼,而发愿言:愿不生彼七难之国。
时,十六大国王,即以国付弟,出家修道。观四大色,胜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三十忍,初地相;第一义谛,九地相。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证一切行,“般若波罗密”。
此国王悟道。时十六大王国,闻法之后,了知世间国土,皆同梦幻。即以国事付弟,发心出家修道。
观四大色,胜出相者:即八胜处,修此八法,能得胜利,能伏境界,其心对境,不被境牵,故名胜处;此明修道。一、内观色,外观色少。即内观四大不净之色,外观少许净色。以其观力微,不能多观。二、内观色,外观色多。以其观力惭增,故能多观。三、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四、内无色想,外观色多。五、内无色想,外观色青。六黄,七赤,八白。此六胜处,由久修观行。能伏内心之色想,故云内无色,观外净色。自少而多,能现青色光等,转变自在,不生法爱。八胜处观成,名胜出相。
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者:即十遍处,又名十一切入。谓地水火风四大,青黄赤白四色。不用识空者:不用是无所有处,识是识处,空是空处。法数无无所有处,只有识处、空处、此十遍一切处,故名十遍处。又一切悉能入,故名十一切入。如作青色观,即遍一切处皆青等。上言胜处,是能伏境界之谓;此言遍处,即广大周遍之谓。以所依空,能缘识,皆无边故。此十一切入观成,名入行相。
三十忍下,次明入道。初地以上,十地各三忍,合成三十忍。初地相者:破无明证法身,得第一义谛。九地相,非指第九地。乃谓初地,得第一义谛,为以上离垢地等九地,作方便相。初地一登,余地易进。“摄论”云: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
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者:是入道之故,得舍外凡位凡夫之身,而入习种性六住之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者:有二解——一、舍地前七方便身,得初地第八法身。二、舍前七地分段报身,入第八地无功用法身。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得三乘观,同无生境。复散华供养:空华、法性华、圣人华、顺华、无生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
此下明会众得益,有凡有圣。此梵天修罗,得三乘观者:得小中大三乘观。同无生境者:得大乘观也。所以散华供养,其华即三乘因行之华。先散五忍大乘华;空华表人空,法性华表法空;地前三贤,伏忍华也。圣人华者:初二三地,已证圣位,散信忍华。四五六地,顺无生忍,散顺忍华。七八九地,真证无生,散无生忍华。四辩自在说法,散法乐华。十地证金刚心,能断结使,散金刚华。
次散二乘华——缘观中道华者:缘觉中乘,观察十二因缘,而得无生,故散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者:声闻小乘,依三十七道品修学,得证涅槃,故散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者:供养也。又以此因行之华,上求佛果也。
及九百亿大菩萨众,其余一切众,证道迹果。散心空华、心树华、六波罗密华、妙觉华而散佛上,及一切众。
并及菩萨大众,得证道迹果者:得初地解悟,证中道法身之理,名证。道者能通之义,即证能通,名道。迹者进修事迹,即道能进,名迹。果者圆满成熟,悟修满足,名果。
散心空华者:即是理空无生华也。心树华者:即意树华也。六波罗密华者:即菩萨行华也。妙觉华者:即佛地果华也。而散佛上及一切众,生佛平等供养也。
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即证:妙觉三昧,圆明三昧,金刚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亦得无量三昧。七财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
十千菩萨,悯念众生,本具佛性;只因背觉合尘,所以不能证得。今闻说十四忍法门,大悲熏心,护念来世众生,欲令即证妙觉三昧,即究竟妙觉极果,最上一乘三昧也。圆明三昧者:照彻一心本源之理。金刚三昧者:即入刚定,坚固不可破坏也。
世谛三昧者:即入俗谛三昧,涉有不染一尘,所谓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真谛三昧者:即二乘所入灭尽定。第一义谛三昧者:即菩萨所入,中道圆妙大定,亦名实相三昧。此三三昧,是三昧之王,总摄一切三昧,故云亦得无量三昧。
七财三昧者:得七圣财: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多闻、六智慧、七舍离。二十五有三昧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定,无想阿那含:是名二十五有。入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故。得无垢三昧,能破地狱趣有。得不退三昧,能破畜生趣有。得心乐三昧,能破饿鬼趣有。得欢喜三昧,能破阿修罗趣有。
得日光三昧,能破弗婆提州有。得如幻三昧,能破阎浮提洲有。得月光三昧,能破瞿耶尼洲有。得热炎三昧,能破郁单越洲有。
得一切法不动三昧,能破四王天有。得难伏三昧,能破忉利天有。得悦意三昧,能破焰魔天有。得青色三昧,能破兜率天有。得黄色三昧,能破化乐天有。得赤色三昧,能破他化自在天有。
得白色三昧,能破初禅天有。得种种三昧,能破大梵天有。得双三昧,能破二禅天有。得雷音三昧,能破三禅天有。得雨雨三昧,能破四禅天有。得如虚空三昧,能破无想天有。得照境三昧,能破净居阿那含有。
得无碍三昧,能破空无边处定有。得常三昧,能破识无边处定有。得乐三昧,能破空无所有处定有。得我三昧,能破非想非非想处定有。菩萨得二十五有三昧,能破二十五有。有者:三界之内,因果不亡,曰有。
复有十亿菩萨,登金刚顶,现成正觉。
此明十亿菩萨,登金刚山顶,以虚空为座,现成正觉,得究竟益。正宗分竟。
嘱累品第八
此一品为流通分。佛将般若正宗之法,付嘱国王;烦累护持,故称嘱累品。又付嘱此经,相累流通,故名嘱累品。
此经不同“大品般若”,付嘱声闻。不同“妙法莲华”,付嘱菩萨。而付嘱国王者,何也?其意有三:一、此经为护国之宝,能除国难,故付嘱国王。二、因国王有大威力,易于宏扬,应付嘱国王。三、必王臣道合,一德一心,正法得行,故兼付大臣。
佛告波斯匿王:“我诫汝等,吾灭后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无佛、无法、无僧、无信男信女时,此经三宝,付嘱诸国王、四部弟子,受持、读诵、解义。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修七贤行、十善行,化一切众生。
此总劝流通。佛诫敕波斯匿王等,先明付嘱宏法时节。吾灭后,乃佛自说灭度之后,有三个时期:初八十年,次八百年,后八千年。无佛无法无僧者:非八十年即无三宝,若果无三宝,付嘱何用?今应依次配之:灭后八十年,佛不住世,故曰无佛。八百年,正法之末,邪法炽盛,以邪夺正,人多信邪,故曰无法。八千年,末法过半,所有僧众,形似比丘,行同白衣,故曰无僧。
无信男信女者:道在人宏,若无僧,则佛法无寄。因见僧众,无异世俗,不能起信。由不信僧,并不信佛法。现在已有如是之事。世人见出家人,无有僧行,无可皈敬,全不信三宝。故曰无信男信女。时者:在此三个时期。此经三宝,付嘱诸国王,四部弟子流通。
受持读诵:即自行流通。解义者:开解经中义理,即化他流通。如来苦口叮咛诫敕,欲令宏护三宝,使不断绝也。
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者:为众生开示人法二空,观慧之道。二空即般若圣贤之行。修七贤行者:七方便行,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四、暖地,五、顶地,六、忍地,七、世第一地。
十善行者——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上二圣贤之行,此为人天之乘,以此教化一切众生。总劝流通竟。
“后五浊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龙八部、一切神王,国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贵,灭破吾法,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为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比丘为作斋会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
此七门别诫,一、诫不得障人出家。五浊世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云何为浊?“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忘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我佛悲心特切,生于娑婆五浊恶世,救度众生。
劫浊:劫者——梵语具足,应云劫波,但云劫者,略也。译为时分,乃长时分,有大中小之分。人寿从十岁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增极,则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八十番增减,为一大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具下四浊,名为劫浊。减至百岁,名为恶世。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即其相也。劫浊时,众生善根浅薄,业障深重,易堕恶趣,故名劫浊。
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种妄见,能使众生造业受报,故名为使。此后五钝,几微迅速,故名为利。一者、身见:执身为我,而起我身之见,妄生贪爱。不悟四大假合,梦幻无常。二者、边见:执断执常,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悟见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者、邪见:拨无因果,而起邪外不正之见,疑误众生。不悟堕豁达空,必入地狱。四者、戒取:非因计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见,错乱修习。不悟蒸沙作饭,尘劫难成。五者、见取:非果计果,而起自负所见之见,未证谓证。下悟有漏天中,下是涅槃。此五种妄见,昏昧汨没,浑浊自性,故名见浊。
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三灾…
《仁王护国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