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悚然,大聲疾呼,而發願言:願不生彼七難之國。
時,十六大國王,即以國付弟,出家修道。觀四大色,勝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識空,入行相。叁十忍,初地相;第一義谛,九地相。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舍七報身,入八法身。證一切行,“般若波羅密”。
此國王悟道。時十六大王國,聞法之後,了知世間國土,皆同夢幻。即以國事付弟,發心出家修道。
觀四大色,勝出相者:即八勝處,修此八法,能得勝利,能伏境界,其心對境,不被境牽,故名勝處;此明修道。一、內觀色,外觀色少。即內觀四大不淨之色,外觀少許淨色。以其觀力微,不能多觀。二、內觀色,外觀色多。以其觀力慚增,故能多觀。叁、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四、內無色想,外觀色多。五、內無色想,外觀色青。六黃,七赤,八白。此六勝處,由久修觀行。能伏內心之色想,故雲內無色,觀外淨色。自少而多,能現青色光等,轉變自在,不生法愛。八勝處觀成,名勝出相。
四大四色,不用識空,入行相者:即十遍處,又名十一切入。謂地水火風四大,青黃赤白四色。不用識空者:不用是無所有處,識是識處,空是空處。法數無無所有處,只有識處、空處、此十遍一切處,故名十遍處。又一切悉能入,故名十一切入。如作青色觀,即遍一切處皆青等。上言勝處,是能伏境界之謂;此言遍處,即廣大周遍之謂。以所依空,能緣識,皆無邊故。此十一切入觀成,名入行相。
叁十忍下,次明入道。初地以上,十地各叁忍,合成叁十忍。初地相者:破無明證法身,得第一義谛。九地相,非指第九地。乃謂初地,得第一義谛,爲以上離垢地等九地,作方便相。初地一登,余地易進。“攝論”雲:如竹破初節,余節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成。
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者:是入道之故,得舍外凡位凡夫之身,而入習種性六住之身。舍七報身,入八法身者:有二解——一、舍地前七方便身,得初地第八法身。二、舍前七地分段報身,入第八地無功用法身。
十八梵天、阿須輪王得叁乘觀,同無生境。複散華供養:空華、法性華、聖人華、順華、無生華、法樂華、金剛華、緣觀中道華、叁十七品華而散佛上。
此下明會衆得益,有凡有聖。此梵天修羅,得叁乘觀者:得小中大叁乘觀。同無生境者:得大乘觀也。所以散華供養,其華即叁乘因行之華。先散五忍大乘華;空華表人空,法性華表法空;地前叁賢,伏忍華也。聖人華者:初二叁地,已證聖位,散信忍華。四五六地,順無生忍,散順忍華。七八九地,真證無生,散無生忍華。四辯自在說法,散法樂華。十地證金剛心,能斷結使,散金剛華。
次散二乘華——緣觀中道華者:緣覺中乘,觀察十二因緣,而得無生,故散緣觀中道華。叁十七品華者:聲聞小乘,依叁十七道品修學,得證涅槃,故散叁十七品華。而散佛上者:供養也。又以此因行之華,上求佛果也。
及九百億大菩薩衆,其余一切衆,證道迹果。散心空華、心樹華、六波羅密華、妙覺華而散佛上,及一切衆。
並及菩薩大衆,得證道迹果者:得初地解悟,證中道法身之理,名證。道者能通之義,即證能通,名道。迹者進修事迹,即道能進,名迹。果者圓滿成熟,悟修滿足,名果。
散心空華者:即是理空無生華也。心樹華者:即意樹華也。六波羅密華者:即菩薩行華也。妙覺華者:即佛地果華也。而散佛上及一切衆,生佛平等供養也。
十千菩薩,念來世衆生,即證:妙覺叁昧,圓明叁昧,金剛叁昧,世谛叁昧,真谛叁昧,第一義谛叁昧。此叁谛叁昧是一切叁昧王叁昧,亦得無量叁昧。七財叁昧,二十五有叁昧,一切行叁昧。
十千菩薩,憫念衆生,本具佛性;只因背覺合塵,所以不能證得。今聞說十四忍法門,大悲熏心,護念來世衆生,欲令即證妙覺叁昧,即究竟妙覺極果,最上一乘叁昧也。圓明叁昧者:照徹一心本源之理。金剛叁昧者:即入剛定,堅固不可破壞也。
世谛叁昧者:即入俗谛叁昧,涉有不染一塵,所謂百花叢裏過,葉葉不沾裳。真谛叁昧者:即二乘所入滅盡定。第一義谛叁昧者:即菩薩所入,中道圓妙大定,亦名實相叁昧。此叁叁昧,是叁昧之王,總攝一切叁昧,故雲亦得無量叁昧。
七財叁昧者:得七聖財:一信、二戒、叁慚、四愧、五多聞、六智慧、七舍離。二十五有叁昧者,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空定,無想阿那含:是名二十五有。入二十五叁昧,能破二十五有故。得無垢叁昧,能破地獄趣有。得不退叁昧,能破畜生趣有。得心樂叁昧,能破餓鬼趣有。得歡喜叁昧,能破阿修羅趣有。
得日光叁昧,能破弗婆提州有。得如幻叁昧,能破閻浮提洲有。得月光叁昧,能破瞿耶尼洲有。得熱炎叁昧,能破郁單越洲有。
得一切法不動叁昧,能破四王天有。得難伏叁昧,能破忉利天有。得悅意叁昧,能破焰魔天有。得青色叁昧,能破兜率天有。得黃色叁昧,能破化樂天有。得赤色叁昧,能破他化自在天有。
得白色叁昧,能破初禅天有。得種種叁昧,能破大梵天有。得雙叁昧,能破二禅天有。得雷音叁昧,能破叁禅天有。得雨雨叁昧,能破四禅天有。得如虛空叁昧,能破無想天有。得照境叁昧,能破淨居阿那含有。
得無礙叁昧,能破空無邊處定有。得常叁昧,能破識無邊處定有。得樂叁昧,能破空無所有處定有。得我叁昧,能破非想非非想處定有。菩薩得二十五有叁昧,能破二十五有。有者:叁界之內,因果不亡,曰有。
複有十億菩薩,登金剛頂,現成正覺。
此明十億菩薩,登金剛山頂,以虛空爲座,現成正覺,得究竟益。正宗分竟。
囑累品第八
此一品爲流通分。佛將般若正宗之法,付囑國王;煩累護持,故稱囑累品。又付囑此經,相累流通,故名囑累品。
此經不同“大品般若”,付囑聲聞。不同“妙法蓮華”,付囑菩薩。而付囑國王者,何也?其意有叁:一、此經爲護國之寶,能除國難,故付囑國王。二、因國王有大威力,易于宏揚,應付囑國王。叁、必王臣道合,一德一心,正法得行,故兼付大臣。
佛告波斯匿王:“我誡汝等,吾滅後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無佛、無法、無僧、無信男信女時,此經叁寶,付囑諸國王、四部弟子,受持、讀誦、解義。爲叁界衆生開空慧道,修七賢行、十善行,化一切衆生。
此總勸流通。佛誡敕波斯匿王等,先明付囑宏法時節。吾滅後,乃佛自說滅度之後,有叁個時期:初八十年,次八百年,後八千年。無佛無法無僧者:非八十年即無叁寶,若果無叁寶,付囑何用?今應依次配之:滅後八十年,佛不住世,故曰無佛。八百年,正法之末,邪法熾盛,以邪奪正,人多信邪,故曰無法。八千年,末法過半,所有僧衆,形似比丘,行同白衣,故曰無僧。
無信男信女者:道在人宏,若無僧,則佛法無寄。因見僧衆,無異世俗,不能起信。由不信僧,並不信佛法。現在已有如是之事。世人見出家人,無有僧行,無可皈敬,全不信叁寶。故曰無信男信女。時者:在此叁個時期。此經叁寶,付囑諸國王,四部弟子流通。
受持讀誦:即自行流通。解義者:開解經中義理,即化他流通。如來苦口叮咛誡敕,欲令宏護叁寶,使不斷絕也。
爲叁界衆生開空慧道者:爲衆生開示人法二空,觀慧之道。二空即般若聖賢之行。修七賢行者:七方便行,一、五停心,二、別相念,叁、總相念,四、暖地,五、頂地,六、忍地,七、世第一地。
十善行者——身叁善: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意叁善——不貪、不嗔、不癡。上二聖賢之行,此爲人天之乘,以此教化一切衆生。總勸流通竟。
“後五濁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龍八部、一切神王,國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貴,滅破吾法,明作製法,製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聽出家行道,亦複不聽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統官製衆,安籍記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爲比丘;受別請法;知識、比丘共爲一心親善,比丘爲作齋會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當知爾時,正法將滅不久。
此七門別誡,一、誡不得障人出家。五濁世者: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雲何爲濁?“楞嚴經”雲: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礙,水忘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爲濁。我佛悲心特切,生于娑婆五濁惡世,救度衆生。
劫濁:劫者——梵語具足,應雲劫波,但雲劫者,略也。譯爲時分,乃長時分,有大中小之分。人壽從十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增極,則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一增一減爲一小劫;二十番增減,爲一中劫;八十番增減,爲一大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衆生具下四濁,名爲劫濁。減至百歲,名爲惡世。劫濁無別體,四濁交湊,即其相也。劫濁時,衆生善根淺薄,業障深重,易墮惡趣,故名劫濁。
見濁者:五利使爲體,諸見熾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種妄見,能使衆生造業受報,故名爲使。此後五鈍,幾微迅速,故名爲利。一者、身見:執身爲我,而起我身之見,妄生貪愛。不悟四大假合,夢幻無常。二者、邊見:執斷執常,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不悟見解既偏,失乎中道。叁者、邪見:撥無因果,而起邪外不正之見,疑誤衆生。不悟墮豁達空,必入地獄。四者、戒取:非因計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見,錯亂修習。不悟蒸沙作飯,塵劫難成。五者、見取:非果計果,而起自負所見之見,未證謂證。下悟有漏天中,下是涅槃。此五種妄見,昏昧汨沒,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煩惱濁者:五鈍使爲體,叁災…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