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故具示三大也。一出法体竟。
戊二彰名义二 己一明大义 二显乘义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首二句标。下释得名之义。此起下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以下之文。体大者。真如体性。广大洪深。为一切法之所依。故受大名。一切法。不出圣凡染净。此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随染不增。还净不减。不为染净所亏。圣凡所易。故云平等不增减故。○相大者。即二如来藏中。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受大名。功德而言性者。所有功德。皆称真如体性而起。相不离性。如八功德水。不离于水也。○用大者。谓不思议业用。即下文报化二身。粗细之用。令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出世故也。问。何故唯言善因果。不云不善也。答。以不善法违真故。是所治故。又复当知。虽违真亦不离真。但以违真故。非其用也。一明大义竟。
己二显乘义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此释乘义。非以他法为乘。即以一心二门三大之义。为乘。上标果望因。谓诸佛乘此。已成正遍知觉。下举因望果。谓一切菩萨。皆乘法此。到于如来。究竟无余涅槃之地。即以始觉之智为能乘。本觉之理为所乘也。二立义分竟。
丙三解释三 丁一结前起后 二标征列名 三依名辨相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结前起后可知。
丁二标征列名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首句标。二句征。下列名。显示正义者。正释所立大乘法义。即一心二门也。对治邪执者。以大乘法药。对治我法二种邪执之病。由大乘正理既明。我法邪执自遣故。分别发趣道相者。邪执遣已。庶可与辨。发起趣向佛道阶级之相。二标征列名竟。
丁三依名辨相即为三 戊一显示正义 二对治邪执 三分别发趣道相初中二 己一总释 二别释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显示者。显明指示。正义者。即一心二门之义。二门不出一心。故言依一心法。有二种门。此论依楞伽等经所造。今一心二门之义。亦依经而立。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中心真如门。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虽是一心。即彼经寂灭者名为一心义。此中心生灭门。随缘起灭。以本觉随熏转动。成于染净。如来之性。隐而不显。即彼经一心者名如来藏义。○又本觉心。虽成染净。性恒不动。即生灭门中。自体是也。又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技儿。变现诸趣。如是之义。如下文言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乃至此识有二种相。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当知非但取生灭心。为生灭门。通取生灭自体。及生灭相。皆生灭门义也。○二门如是。何谓一心。谓染净诸法。其性无二。真妄二门。其体不别。故名为一。即此无二不别。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言皆各总摄一切法者。释上立义分中。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但上直明心摄一切法。今言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征而释之。下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即释皆各总摄之义。○以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诸法。喻如微尘是瓦器通相。瓦器皆为微尘所摄。真如门亦如是。真如能摄生灭。生灭之相。不离真如之性。○以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法。生灭所摄。亦由真如是善不善因。与缘和合。变作而有。虽实变作诸法。而不坏真性。故于此门。还摄真如。喻如微尘聚成瓦器。而常不失微尘之性。生灭门亦如是。真如之性。不离生灭之相。○问。二门既各互摄。何以前真如门。但示摩诃衍体。生灭门。具示自体相用耶。答此中摄义。与前示义异故。真如门是泯相显理。此泯相不除。故得兼摄生灭门。前泯相不存。故唯示于体大也。生灭门是揽理成事。此不离理而成事。故得兼摄真如门。前虽成事不坏理。故得具示三大也。须知二门摄义是齐。示义有异。一总释竟。
己二别释二 庚一别释二门显动静不一 二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 初中二 辛一真如门 二生灭门 初又二 壬一举如体离言以明观智境 二约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初又二 癸一总举法体 二问答释疑初又二 子一正显如体 二会执释名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此标列名体。首句标名。下列体。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平等一相。为万法之所因依。界即因义。一切圣凡依正因果。莫不依此而得建立。无法不收。无法不摄。故云大。不取别相。故云总相。法者。轨生物解。门者。通入涅槃。举此一心。通摄二门。二门不出一心。为显是义。故言体也。今约真如门心性。虽举体随缘。而全体不变。不变则生实不生。生既不生。灭亦不灭。三际平等。常住不动。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此会妄显真。承上既言心性不生不灭。云何现有诸法。既有诸法。何谓性不生灭。故释云。一切诸法。本来无实。但因最初一念不觉。迷真起妄。妄有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一念未动以前。惟是一真法界。此约根本而论。若就现前诸法差别之相。唯依众生。遍计执情所作。妄计实有。如依病眼。妄见空华。空原无华。见病所成。若离见病。华本无有。故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此结妄归真。一切法乃依他性。众生不了依他如幻。妄起遍计执性。是故二字。承上是所执本空故。一切法从根本来。惟是一心。非言说音声之可表。非名字文句之得诠。非心缘念虑之能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皆离之。上三句离妄名真。下三句离异名如。一切诸法。一味一相。毕竟平等。虽通染净。其性不改。故云无有变异。由不异故不坏。如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结归法体。惟是一心。末句依义立名。正显如体竟。
子二会执释名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以因也。承上真如平等。因言说惟是假名。都无实义。叉言说但随妄念而有。自体本不可得。上二句明言教非实。中二句明无实所以。此文恐凡愚致疑。上文既云离名字相。何以复立真如名。岂不自语违。故以假名遣之。则不相违。末二句。非特无名。即言真如。亦复无相。以名相俱属遍计所缘。楞伽云。名相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双遣也。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问。既名相双遣。但立假名。何故不立余名。唯云真如耶。答真如者。是言说之极名。无名立名。强名真如。此名之外。更无有加。如摄论中十种名。真如是第十究竟名。故云极也。○因言遣言者。以此极名。遣一切名言之执。若无此名。无以遣名。若存此名。安得离名。如禅堂止静声。以声止声。自声亦止。若无此声。不止余声。若存此声。不得全静。真如之名亦尔。必要依此遣言之言。乃得显其理之绝言。即此遣言之言。亦是假名。非实有真如之相可名也。○此真如体。无有可遣者。前虽双遣虚妄名相。此真如实体。本无可遣。何以故。以是妙智境故。一真一切真。无伪无妄。无法可遣也。既无可遣。自应可立。然亦无可立。何以故。离妄情故。一如一切如。不别不具。无法可立也。○又非以真体遣生灭法也。何以故。以生灭门中。染净诸法。本无自性。全体即真。故不待遣也。遣既无遣。立亦不立。可以故。以一切生灭等法。不坏差别相。本来同如。故不待立也。若有遣立。心外有法。终成对待。何以得成。真俗圆融。一心中道。绝待之理。曰无可遣者。以俗即是真故。无可立者。以即俗之真本现故。喻如真金之与金器。何遣何立。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此结以有如是义故。当知法法皆真。法法皆如。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离言绝思。究竟离相。故名真如。总举法体竟。
癸二问答释疑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先问次答。问意疑真绝修。首句承上起下。随顺问方便观。得入问正观。云何二字。疑二观何自而修。答意举真劝修。先明无说而说。无念而念。故曰虽说虽念。非灭于说念。以离断见也。无有能说可说。能念可念者。明说即无说。念即无念。以离常见也。此迥绝能所。不落断常。能如是知。即随顺中道之方便观也。○若久观纯熟。得离妄念。契彼无念真理。即正观也。正观而云得入者。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智为能入。理为所入。华严云。甚深真法性。妙智随顺入故也。初举如体离言。以明观智境竟。
壬二约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二 癸一举数开章 二依章别释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举数中依言说有二义。义即相也。前显离言。即唯一体。今乃依言。则有二相。不可随言执取也。但为生物信解。示现依言求解故。云何下开章。如实空者。非如实之体空。乃称一真实之中。空诸妄染。以妄染空故。遂能显示实理。故云究竟显实也。○如实不空者。言如实体中。虽空无妄染。自体不空。异妄无体。故云有自体。异恒沙有漏烦恼。故云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佛性论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是则妄染虽空。德相不空也。举数开章竟。
癸二依章别释即为二 子一明如实空义 …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