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4

  ..续本文上一页二明不空之义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此略明真如离染。即以离义而释空也。一切染法不相应者。总举能所分别。皆不相应。谓字指释之词。释上不相应义。离差别相者。绝所取境故。以无妄念者。绝能取心故。倒心妄境。情有理无。真如之德。理有情无。故不相应。又心境俱绝。能所两亡。故言如实空耳。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此广释空义。真如自性。离过绝非。众生妄执。虽有多途。总摄不出此二四句。四句即成四谤。有是增益谤。无是减损谤。双亦相违谤。俱非戏论谤。四谤即成四过。如广百论云。复次为显世间所执诸法。皆非真实。及显外道所执不同。故说颂曰。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彼论广破四宗外道。此约外人转计。不尽同也。言非有相者。明真离妄有。故说非有。虽说非有。亦非是无。恐惑者。转计既非是有。即应是无。故说非无。又恐惑者。既闻有无俱非。遂执俱非是真如法。故说非非有。非非无。又恐惑者。以俱非若存。有无随丧。今俱非双非。有无还立。遂执亦有亦无。故说非有无俱相。俱相即双亦相。意同字别。一异准此可知。今四相全非。即四过咸离。百非尽绝。足显真空之体耳。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此结显空义。前顺结。末二句反结。以真如实体。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众生种种妄心。念念分别。俱属遍计执性。与此真体皆不相应。今为遣妄心。故说为空。非谓真体亦空。若离妄心。诸法无寄。一念不生。当体寂灭。法既不有。空无可空。故云实无可空也。一明如实空义竟。

  子二明不空之义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此别明不空。非有别法。即牒前空门已显法体。空无妄染。自体不空。即是真心。常恒不变之实体。而此体中。本具恒沙净德。向被妄染遮障。不得显现。若妄染已空。则本有净法。圆满具足。以是义故。则名不空。虽名不空。妙有非有。与空无二差别。非同情执之有。故云亦无有相可取。末二句释无相所以。若妄念所缘境界。则是有相。以离念无分别之境。唯无分别智所证。乃得相应故。一真如门竟。

  辛二生灭门二 壬初释生灭心法 二辨所示之义 初中二 癸一染净生灭 二染净相资 初又二 子一就体总标 二依义广释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此标体。言如来藏者。即不生不灭之真如心。以此心寂灭湛然。故云不生。究竟常住。故云不灭。不妄不变。故名真如。一切如来。恒沙净德。无不含藏此中。故名如来藏。而此藏性本无生灭。而为生灭所依。楞伽云。如来藏。为生死因。若生若灭。故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谓不生灭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然此二心。竟无二体。如不动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动静虽殊。水体是一。亦得言依静水故。有其动水。此中道理亦尔。生灭心。正谓识藏。今通取所依如来藏。与能依生灭心。合为生灭门。非弃如来藏。独取生灭心。为生灭门也。以此门有二义。故能示三大。是故通摄所依。亦入此门也。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此辨相。所谓二字。承上指释之词。不生不灭。即如来藏清净心。动作生灭。不相舍离。故云与生灭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以生灭之心。即心之生灭。本无二相。心之生灭。因无明成。生灭之心。从本觉起。亦无二体。故云和合。如下文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乃至广说。水之动不离于风相。风之动不离于水相。心亦如是。不生灭心举体动故。不离于生灭。生灭之心全体真故。不离不生灭。如是不离。名为和合。此乃随缘门。不生灭心与生灭合。非是向本门。生灭心与不生灭合。○非一非异者。真心全体动故。而成生灭。则心与生灭非异。虽成生灭。其体恒常不变。故与生灭非一。若是一者。生灭识相灭尽之时。真心应灭。则堕断过。若是异者。依无明风熏动之时。真心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过。离此二边。故非一异。依楞伽经。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此二和合。为阿梨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又若一者。真随妄灭。则无和合。若异者。真不随缘。亦无和合。正由非一非异。故得和合也。如经云。譬如泥团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如是。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非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金庄严具。与此中理趣。可准思之。若广释具在别记。

  名为阿黎耶识。

  此立名。然生灭不生灭。虽有二义。实无二体。即合此二义不二之心。名为阿梨耶识。又阿梨耶。亦名阿赖耶。但梵音楚夏之别。梁真谛三藏。训名翻为无没识。唐玄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又名阿陀那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暴流。真与非真二恐迷。我于凡愚不开演。正以生灭不生灭和合。不可言真。亦不可言非真。良由最初一念妄动。转如来藏而为识藏。能生转识诸波浪。论主立此识。为生法之本。能藏诸法于自体内。又能藏自体于诸法中。诸法自体。不一不异。下之三细六粗。五意六染。皆此识变。正显万法唯识也。若返妄归真。至二种我见。永不执位。即失赖耶名。一就体总标竟。

  子二依义广释三 丑一释上心生灭义 二释上生灭因缘 三释上生灭之相 初中二 寅一辨德列名 二按名别释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此依真妄和合。释此识有二种义。以显迷悟因依也。二义。即觉不觉二义。同在生灭门中。然真如亦有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无明亦有二义。一无体即空义。二有用成事义。各由初义故。成上真如门。各由后义故。成此生灭门。谓此识。本如来藏。不生灭心。随缘所成。而为众生本有之佛性。故云觉义。由无明风动。妄成生灭。障蔽本有之佛性。故云不觉义。○问。此一识有二义。与上一心有二门何别。答。上一心具二门。约不变自性绝相义。成真如门。约不守自性随缘义。成生灭门。今此但就随缘义边。染净理事。无二之相。明此识也。是则前一心义宽。该收于二门。此一识义陕。局在于一门。○问。此中本觉。与上真如何别。答。真如约体绝相说。本觉约性功德说。此为翻染所显。下文云。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乃至依不觉故。说有始觉。故在生灭门中摄。而真如门中。无翻染等义。故与此不同。是故体相二大。俱名本觉。并在生灭门中。故前立义分中。真如门即示体大。生灭门能具示三大也。○言能摄一切法者。谓圣凡依正。染净因果。皆依此识。而得建立。含摄无遗。故云摄一切法。即万法唯识也。然上二门云。皆各总摄。此不云各者。以二义陕于二门故。但明一识。由含二义。故摄一切。不言二义。各摄一切。又上但云摄不云生者。以真如门。无能生义故。此言生一切法者。由此识以不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起始觉故。生诸净法。趣证涅槃。依此二义。遍生一切染净诸法。故云能生。此文即起下四种熏习之文。非但染净相熏。能生诸法。亦乃诸法生已。不离此心。为此心所摄也。○云何为二。寄问之词。下列名。一辨德列名竟。

  寅二按名别释三 卯一辨觉义 二辨不觉义 三辨同异 初中二 辰一略辨始本二觉 二广显二觉之相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

  此明本觉体。即众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实诸佛之法身。今在迷位。名为本觉。亦称如来藏。经云。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曰众生本来是佛。此之心体。虽迷不失。以众生从来。不曾离念故。不得显现。若能离念。则无不觉之闇。非唯无闇。乃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本体廓周。湛然常住。如太虚空。无所不偏。一切妄念。差别诸法。融成一味。唯法界一相。更无对待。即此是如来平等法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本有。理非新成。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此释本觉义。何以故征诘之词。有二意。一上文直云觉义。今何故乃名本觉。二此中既称本觉。上何故直云觉耶。此乃进退征诘。别显从迷返悟。要依始觉之智为张本也。然约觉性不迷。但直名觉。今约在迷。一向不觉。特由本觉内熏之力。发起始觉。复由始觉有功。方显本觉。本觉者。是众生本有之佛性。此性今日方觉。而非新生。故云本觉义者。对始觉说。对始故说为本。此答初意也。又以始觉依本觉起。返流还净。先觉灭相。渐渐觉至生相。生相既破。复归一心。始本不二。故云始觉者。即同本觉。由同一觉故。上文得直称为觉。此答后意也。譬如醒人而有睡梦。从梦觉者。即本醒人。非别有他人。本始二觉。而无异体。亦复如是。○问。若始觉异本。则不成始。若始同本。则无始觉之异。答。今在生灭门中。约随染义。形本不觉。说于始觉。若觉至心源。染缘既尽。本始合一。平等绝言。即真如门摄。是故本觉之名。在生灭门中也。又本觉得名所以。详在海东疏。二卷十六页。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此明始觉义。首句牒名。下释得名所以。谓此觉性。随无明缘。动作妄念。妄不离真。故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复由本觉内熏之力。破迷发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故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如从梦觉。觉不离梦。下文本觉随染。生智净相者。即此始觉也。○此中大意。本觉成不觉。不觉成始觉。始觉…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仁王护国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