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本觉故。则无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无本觉故。平等平等。离言绝思。惟是一心。略辨始太二觉竟。
辰二广显二觉之相二 巳一始觉 二本觉 初中三 午一总标满分二义二别辨差别四相 三结明不异本觉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觉即始觉之智。心源者。一心本源也。又生相无明。为染心之源。最初一念不觉。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从迷积迷。以历尘劫。今返流还净。必假始觉有功。觉破生相。复归一心。始本不二。法身全显。名究竟觉。此在佛地。若金刚以还。未至心源。始未同本。皆非究竟也。总标满分二义竟。
午二别辨差别四相二 未一正寄四相显位 二引释心源无念 先述大意。后释论文。
此四相。但约真心随熏。粗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明四相也。今就始觉返流还净。始终生住异灭四相。以明从凡至圣。始觉渐次之分齐。若总论心性。本来离念。无生无灭。由无明力。迷自心体。违寂静性。鼓动起念。从细至粗。乃有生住异灭四相。微著不同。前后际异。前际最微。名为生相。后际最著。名为灭相。故佛性论云。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此乃总说。○若别说四相。复有差别。生相唯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相一者。名为业相。由无明力。转彼净心。不觉心动。而有其念。但相见未分。最极微细。谓之生相。唯佛能知。即下文三细中初一。六染中后一。五意中第一。皆此生相摄。○住相四者。一名转相。由无明力。不觉前之动相。即无动故。转本有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二名现相。由无明。依前能见。不了无相。于晦昧空中。结暗为色。色杂妄相。想相为身。遂令身境妄现。此二及初谓之三细。并在赖耶位。属不相应心。三名智相。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妄起分别染净之相。故云智也。四名相续相。由无明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更复起念。相应不断。此二同在分别事识。细分之位。属相应心。无明与前生相和合。转彼净心。乃至此位。行相犹细。法执坚住。名为住相。下文三细中后二。及六粗中前二。五意中后四。六染中中四。皆此住相摄。○异相二者。一执取相。二计名字相。由无明迷前违顺染净之法。更起贪嗔人我见爱。执相计名。取著转深。此在事识粗分之位。无明与前住相和合。转彼净心。至此行相稍粗。名为异相。下文六粗中二。及六染中一。并五意后之意识。皆此异相摄。○灭相一者。名起业相。由无明不了善恶二业。定招苦乐二报。循名造种种业。依业受报。轮转诸趣。以无明力。转彼净心。至此最后际。行相最粗。周尽之终。名为灭相。下文六粗中第五是也。以果报非可断。故不论第六相。○当知始终四相。唯一梦心。皆因根本无明。不觉之力。起生相等种种梦念。动彼净心。转至灭相。长眠三界。往还诸趣。今由本觉不思议熏习力。起厌求心。及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益性解力。损无明能。渐向心源。始息灭相。终破生相。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来平等。究其始终。竟无前后。唯是一心。故说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也。然未穷源者。随行浅深。姑显四位。四位各有四义。一能观人。二所观相。三观利益。四观分齐。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首句征释。上究竟不究竟义。二句是能观人。当十信位。三句明所观相。以未入十信。念念起恶。而不觉知。今入信位。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此觉灭相也。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者。辨观利益。前不觉时。常起身口恶业。今既觉已。即就前念灭处。止其后念之恶。更不容起。止之又止。能令恶念永消。此止灭相也。末二句。结观分齐。能知灭相是恶。令其不起。名为虽觉。而犹未知灭相是梦。故云不觉。以其但在生灭心中遏捺。未见不生灭性。约后六粗。此当觉起业相。○问。此中觉即不觉。觉异相等。何不立不觉之名。答。若据觉前不觉后。乃至十地。皆属不觉。若约觉业不觉惑。此位正名不觉。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
首二句能观人。二乘作生空观。破分别我执。观智即人空智。初发意菩萨。即十解初发心住也。等者。等三贤中后二十九位。此菩萨虽留惑故。不证人空。而于人空。实得自在。故与二乘同论。觉于念异者。明所观相。如上所说。二种异相。分别内外。计我我所。贪嗔见爱等。以彼净心。为无明所眠。梦于异相。起诸烦恼。此二种人。观智相应。于异相梦。乃得微觉。故云觉于念异。既觉异相之梦。所梦异相。永不可得。即念无异相。而贪嗔等粗分别。违顺之执著相。悉皆能舍。此观利益。名相似觉者。以异相之梦虽觉。犹眠在住相梦中。菩萨未至证位。二乘不了法空。故曰相似。此结观分齐也。若约后六粗。此当觉执取相。计名字相。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初句能观人。法身者。初地以上。依真如法为自体故。乃至九地。皆名法身菩萨。觉于念住者。明所观相。即前四种住相。以彼净心。为无明所眠。梦于住相。虽知万法唯识。不起心外粗分别执著。然出观后。于自心所现法上。犹起染净法执。内缘而住。今与无分别智相应。从住相梦而得觉悟返照住相。竟无所有。故云觉于念住。下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者。显观利益。分别。对前位说。不同前位。执著外境之粗分别。故但云分别也。粗念。对后位说。异彼根本无明。生相细念。故云粗念也。此四种住相。初地七地八地九地。各离一相。住相之梦虽觉。然觉道未圆。犹眠于生相梦中。故云随分觉。结观分齐也。若约后三细六粗。此当觉六粗前二。三细后二。上三位皆非究竟。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初能观人。菩萨地尽。指十地真穷惑尽。满足方便。是方便道。一念相应。是无闲道。如对法论云。究竟道者。谓金刚喻定。此有二种。谓方便道摄。及无闲道摄。觉心初起者。举所观相。觉知心源。最初一念妄动。而为根本无明。独头生相。乃依觉故迷。离本觉则无不觉。即动念本是净心。犹如迷方。谓东为西。方实不西。悟时即西是东。更无西相。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动念都尽。惟一心在。故云心无初相也。离微细念。明观利益。独头生相。最极微细。既能了无初起之相。本自寂灭无生。此相远离。梦念都尽。无念真心。法尔显现。自性本体。湛然常住。故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末结观分齐。觉了心源。平等平等。始本不二。名究竟觉。若约后三细。此当觉业相也。初正寄四相显位竟。
未二引释心源无念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此引证无念为成佛之要。不但菩萨修断。至无念为究竟。即诸众生。虽未离念。二六时中。苟能观察无念道理。则为向佛智矣。以是证知佛地无念。此举因验果说也。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此重显无念。以释心有初相之疑。恐惑者闻觉心初起。将谓有初相可知。故释云。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问。既无初相。何故说言。知初相耶。释云。言知初相者。盖知最初动念。本来无念。如迷方人。迷东为西。今觉方时。知西即东。更无西相。而言知西相者。谓即东也。此亦如是。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是无念为觉之故。即显一切众生有念。不名为觉。以从本来三句。显不觉所以。众生从迷本心源。不觉心动而有其念。由是三细俄兴六粗竞起念念相续。长眠生住异灭。四相之梦。未离无明之念。故不得名觉。然前对四相梦之差别。故说渐觉。今约无明眠之无异。故说不觉。末句。即结成不觉义。无始者。无有染法。始于无明。又无明依真。同无元始故也。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此明究竟心源也。良以真源湛寂。本无生灭。但因一念妄动。遂有四相差别。若觉至心源。得无念者。则知生住异灭。四相平等。本来无念。故云以无念等故。二别辨差别四相竟。
午三结明不异本觉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首句标。以既得无念之觉。而觉四相本来无起。则无不觉。前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今既无不觉。安有始觉之异。下释成上义。以彼四相。一心所成。俱时而有。其体本空。皆无自立。以当体无生。寂灭平等。同一本觉。是故则无始觉之异。○问。四相差别。云何俱时而有。既其俱时。何故上文觉有前后。答。唯一梦心。四相流转。处梦之士。随其智力浅深。前后而觉。大觉之者。知梦四相。虚妄颠倒。离净心外。实无自体可辨前后。故云俱时。无有自立等。由是义故。四相唯是一心。不觉即同本觉。又何有始觉之异耶。一始觉竟。
巳二本觉二 午一明随缘本觉 二明性净本觉 初中二 未一标列 二辨相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承上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明本觉随染分别。出缠还净。有二种相。而言生者。以前云阿梨耶生一切法。此即所生净法。由本觉内熏之力。发起始觉之智。转染令净。成此二相。故云生也。然二相与彼本觉自体。不相舍离。智净相者。明本觉还净出缠之相。不思议业相者。明本觉还净业用之相。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也。一标列竟。
未二辨相即为二 申一先明智净相 二不思议业相 初中二 酉一直明净相 二迭拂疑情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首句牒。下释。先…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