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6

  ..续本文上一页因后果。因中依法力熏习者。地前资粮加行位也。依真如之法。内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缘熏力。发起信解熏修。成熟善根。如实修行者。登地以上。证真如实理。称实而修。至十地行终。金刚心中。因位已极。名满足方便。○果中。有智断二果。由前方便。破和合识内。一分不觉之相。显其一分本觉之性。此根本无明尽故。心无所合。即显法身本觉义。乃断果究竟也。即于此时。灭染心之中。业相等相续心相。不灭不生灭心体。遂使始觉还源。即同本觉。染缘既息。圆智淳净。成于应身始觉义。乃智果究竟也。○又阿梨耶识。有觉不觉二义。生灭不生灭和合。今破和合识内。无明不觉之相。灭业识等。生灭相续心相。生灭既灭。则彼不生灭本觉法身。自然显现。智体出缠。而得淳净故。一直明净相竟。

  酉二迭拂疑情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此征释疑情。疑有二。一疑真同妄。恐闻说动彼净心。成于起灭。今既相续心灭。净心应灭。故释云。以一切业识等。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不觉。熏习而有。今灭生灭之相。非灭不生灭之性。毕竟真不同妄。二疑真妄异体。恐闻识相皆是无明。故说得灭。转计别有体性。离于真如。故释云。无明不觉之相。原依真起。不离随染本觉之性。岂有各体。无明之相。与本觉之性。非一非异。非异故非可坏。非一故非不可坏。若约非异非可坏义。说无明即明。故涅槃经云。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坏义。说无明灭。觉性不坏。今文依非一义。说相续心相灭。真不同妄。依非异义。说相不离性。真妄一体。如是则二疑涣然冰释矣。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此立喻。初二句喻真随妄转。水不自动。因风波动。海水喻真心。风喻无明。波喻业识等。次二句喻真妄相依。水不自起波相。因风而起。故水不离于风相。风不自现动相。依水而现。故风不离于水相。是谓不相舍离。第五句喻真性不变。显非自性动。但随他动也。末三句喻妄灭真存。动相喻妄。湿性喻真。由水非自性有动。但随风而现动相。若风止灭。水之动相随灭。湿性不坏也。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此法合。净心合海喻。因无明风动者。净心觉海。本自澄淳湛寂。但随无明缘。生诸识浪。合因风波动喻。心与无明三句。合风水相依喻。俱无形相者。净心随缘。全成识浪。故无心相。然彼识浪。无非净心。故无无明相。合水因风动。全成于波。故无水相。风动之波。本来是水。故无风相。心非动者。合水非动性。无明灭者。是根本无明灭。合风灭也。相续灭者。业识等灭。合动相灭。智性不坏者。随染本觉。神解之性。本非动性。故不坏。合湿性不坏也。一先明智净相竟。

  申二不思议业相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此明本觉不思议业用。以本觉在缠。众生依惑造业。乃云业力不思议。今出缠还净。圣人称体起用。是谓妙用不思议。故能作胜妙境界。如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获二殊胜。上同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能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本觉出缠还净惑穷智满。同佛作用。故云以依智净相也。无量功德之相者。横显业用。差别不一。常无断绝者。竖显业用。深穷来际。随众生根下。并显业用横竖应机。任用自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随机示现。令得利益。一明随缘本觉竟。

  午二明性净本觉二 未一总标 二别释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本觉有随染性净之别。前智净相。由始觉所显。属修生。下四种义。乃本觉原具。属本有。体相者。以四种中。初二体。后二相。又初二就因性隐时说。后二就果地显时说。又初二有性净义。后二有离垢义。故举虚空宽廓绝相。净镜圆明离垢。喻此觉体。一总标竟。

  未二别释四 甲一如实空镜 二因熏习镜 三法出离镜 四缘熏习镜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首句总征。初明本觉自性。由来清净。称真如实体。空无妄染。非先有后无。故云如实空也。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者。无一切能分别心。及所分别境。妄心妄境。而云远离者。非不与之合为远离。乃本无故。为远离耳。如前云。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但妄染之法。情有理无。相不可得。譬如兔角。故不可现。非觉照义者。以本觉之于妄法。非由观智觉照故无。妄体本无故。亦如镜望兔角。○问。若是何故下因熏习中。悉现一切世间法耶。答。彼约依他似法。是此真心随熏所现。此约遍计所执实法。故无可现。以似法如影。实法如形。真心如镜。由不现形。故云如实空镜。以能现影。故云因熏习镜。

  申二因熏习镜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因有二义。一能作现法因。二能作内熏因。亦可初是因义。又下熏习义。故云因熏习也。如实不空者。以有自体。及性功德故。如大圆镜智。能现一切也。世间。指情器正觉三世间。十界染净依正因果。皆在心中。分明显现。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离此心外。无别自体。以体即真如。真如本无内外。故不从内出。亦不从外入。缘起之法。显现不无。故不失。所现全体。一一皆真。故不坏。如镜中影。无有出入。缘至即现。非刃能伤也。常住一心者。会相归性。离诸生灭。以一切法。即真如实性。本来平等。犹影之体。即镜之体。不异真如。故云即真实性。○又一切下。明自性本净。虽随缘现染。不为染法所染。正以现染不染。反显本净智体。由来不动。非今始净也。如净镜能现秽物。不为秽物所秽。反显镜体。本净无动故。末二句。以性具恒沙无漏净德。能与众生作内熏之因。令厌生死。乐求涅槃故。胜鬘经云。由有如来藏。能厌生死。乐求涅槃。实仗此体。为内熏之因也。

  申三法出离镜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法出离者。乃本觉真如之法。出于二障。离于和合。前明在缠性净本觉。今明出缠离垢法身。如宝性论云。有二净。一自性净。以同相故。二离垢净。以胜相故。不空者。举法体。谓众生觉体。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为二种障所碍。和合识所缠。不能证得。碍即障也。一粗细染心。昏烦恼乱。名烦恼障。二即染心所依无明。能障真智。名智障。智本非障。被无明障故。乃从所障得名也。和合识。即业相。生灭不生灭和合。今由本觉内熏。始觉有功。返染还净。出二障碍。离和合识中。一分生灭相。无明染心。一切皆尽。故曰淳净明。以离和合杂相故淳。灭粗细染心故净。破无明盖覆故明。显现本有觉性。并非新生。但一向在缠。今始出离耳。

  申四缘熏习镜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此即上出障离垢之本觉。能与众生。作外缘熏力。此体生佛等同。向为众生。但作内熏之因。今证法身。即能遍照众生之心。起同体大悲。现无作妙力。摄化众生。为作外缘熏力。令修善根。随众生种种差别心念。乐见何身。乐闻何法。一一应机示现。○问。此法出离。与前智净相。缘熏习。与不思议业相。何别。答。前约随染还净。俱就始觉说。业。即始觉之智用。今约自性离障。俱就法体说。缘。即自体之法用。此就义开说也。若合说。法智虽殊。体无差别。以始觉即本觉故。一辨觉义竟。

  卯二辨不觉分三 辰一根本不觉 二枝末不觉 三结末归本 初中二 巳一依觉成迷 二依迷显觉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首句标。次三句释不觉之义。问。觉性圆明寂照。何以而成不觉耶。答。由不称实理而知。真如法一故。忽然心起。而有其念。即此一念。为根本不觉心。亦名独头生相无明。由此无明。即失本明。但此一念。本无自相。以依觉成迷。不离本觉之体。如迷方人。惑南为北。依正方故有迷方。若离正方。则无迷方之相可得。合处可知。一依觉成迷竟。

  巳二依迷显觉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问。不觉者。乃众生无明妄想之心。何以即真觉耶。答。前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众生虽一向不觉。今若指示即心是佛。即便能知名义。盖此能知之性。皆是真觉内熏之力。轨持生解。故说众生不觉。即是真觉。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譬如全波即水。若离不觉。则无真觉之相。如离波则无水相可得。○又前不觉。不离本觉。如迷方不离正方。此真觉不离不觉。如正方不离迷方。彼此交互。真妄相依。足显迷悟只一途。圣凡无二路也。一根本不觉竟。

  辰二枝末不觉

  ○先约喻述意。后分文释义。此枝末不觉。依根本不觉而有。根本不觉。依真如本觉而成。真如本觉如净眼。根本不觉如热翳之气。业相如翳气热发。动彼净眼。而成病眼。即如来藏转为识藏。转相。由眼病故。转成见病。现相。以病眼所见。即有空华妄镜发现。智相。依空华镜现。起心分别好丑。相续相。由此分别。念念不住。执取相。由分别既定。妄生取舍。计名字相。由所取相上。复立种种名言。即未对之相。闻名亦必起执。而起业相。乃循名造业。发动身口。业系苦相。依善恶业。受苦乐报。…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仁王护国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