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7

  ..续本文上一页长眠生死。不得解脱。皆根本无明之咎也。如楞严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此合论依真起妄。本末不觉之相。连环钩锁。辗转相依。总摄不出惑业苦三。无明三细。及前四粗属惑。五六属业苦。不相舍离。如恶叉聚。今分文释叉有二。

  巳一细相 二粗相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此标无明为因生三细也。无明为根本。业转现三。依无明不觉而有。末不离本。故云相应不离也。

  云何为三。一者灰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首句征。无明业相者。以拣本觉不思议业相。及第五粗起业相也。业有二义。一动作义是业义。以依最初一念不觉。动彼净心。即此动心。名为业相。觉则不动者。反显真觉则无动念。只由不觉故心动也。○二为因义是业义。动则有苦者。反显离念不动。即涅槃妙乐。动则无边生死苦患。从此而生。是业识为生死因。故云果不离因也。但此虽有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晦昧为空之境。当梨耶自体分。亦名根本业识。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此释转现二相。能见相即转相。亦名转识。真如智照。本无能所。今既迷智体。依一念动心。失彼精了。转成妄见。故云以依动故能见。反显真觉不动。则无见也。此但约能缘。以明本识转相义。然虽有能缘。而所缘不可知。如摄论云。意识缘三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则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故。○境界相即现相。亦名现识。以无相真心。由一念妄动。转为妄见。依此见病。妄现空华之界相。故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反显翳病若除。华于空灭。故云离见则无境界。此但约所缘。以明本识现相义。下文云。能现一切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此三并由根本无明。妄动一念。成此三细。即不相应心。属赖耶位摄。如楞严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根身器界。无非见病所成。俱是赖耶相分。一细相竟。

  巳二粗相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此标境界为缘长六粗也。以粗相由微而著。不离细相。前细相境界。依能见所现之境界。非境界而动能见。此后六粗。为彼境界所动而有。非此六种。能现彼境也。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首句征起。智相者。即分别心也。依前现识所现境界。不了唯心虚妄。创起慧心数。分别逆顺。执有定性。可爱与不可爱。○相续相者。即依智相。所分别逆顺二境。可爱则生乐受。不可爱则生苦受。觉心者。即苦乐二觉之心也。数数起念。与境相应。无有间断。此明自相续也。复能起惑润业。引持生死。令他相续。故下文云。住持苦乐等也。此二乃事识中细惑。下五意内四五摄。属法执。地上菩萨所断。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执取相。于前所缘念苦乐等境。不了虚妄。深生取著。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前四句牒上相续相。末句方是执取相。○计名字相。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是为分别。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云依于妄执等。此二乃事识中粗惑。下五意后。别明意识摄。属我执。二乘等所断。上四皆惑。下二业苦。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循名著相。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即苦因也。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谓先造善恶不动等业。为因。依因感果。受苦乐等报。轮回三界。长缚生死。无自由分。不自在。即苦相。非但下界苦是苦。即上界乐不久长。亦是坏苦。不苦不乐之舍定。亦即行苦也。二枝末不觉竟。

  辰三结末归本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此显无明为生死染法之因。前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由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故云能生。下二句释其所以。言一切染法。虽粗细不同。皆是无明热翳之气熏成。所起不觉之差别相也。二辨不觉竟。

  卯三辨同异二 辰一标列 二喻释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此辨生灭不生灭。非一异相。前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觉不觉二义。皆生灭门摄。今既明生灭心要显生灭即不生灭。故此辨同异也。一标列竟。

  辰二喻释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此明即异而同。先喻后法。喻中种种瓦器。若净瓶染缸等。譬染净诸法。言同性相者。器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器之性。即尘本性。器之相。即尘别相。真如诸法。亦复如是。无漏者。本始二觉也。即觉义。无明者。本末不觉也。即不觉义。觉有不思议业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不觉有无明业力。能生一切生死苦乐。染净二业。皆非实有。故云种种业幻。所谓生死涅槃。皆如幻梦也。同真如性相者。以动真如门。成此生灭门中。染净诸法。诸法同以真如为体。则性同也。真如亦以诸法为相。则相同也。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

  此引经证成。修多罗中。依上本末不觉。即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不生不灭。入于涅槃。如净名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此望因说也。又依上本始二觉。即真如义故。说诸佛究竟菩提之法。本来原具。无修无作。即证时。亦毕竟无得。如楞严云。狂心苦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望果说也。○又前约不觉即如故。众生旧来入涅槃。后约觉智即真故。诸佛菩提非新得。智断二果。俱性净本有故也。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此释伏疑。疑云众生本入涅槃。何故不见报化之色相耶。答曰。真如自体。本来绝相。故云亦无色相可见。转疑云。真体既无色相。何故诸佛证菩提时。现报化等。种种色相耶。答曰。而有见诸佛色相者。但是随众生染业幻心中。变现所作耳。既由幻心所变。自是幻色。属后异相。随染幻差别之义。非是本觉智色。不空之性。以本觉智色之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故无可见。所以如来不思议业相。乃随根而现。圆顿之机见报身。有缘众生见应身。俱是随众生幻心所作。若是实有。何不人人见佛相好耶。此中见佛相。亦为幻心所作。未免致疑。更为释之。真如界内。不立纤尘。本来无相可见。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声求。俱是邪道。则是幻非真明矣。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此明即同而异。先喻后法。喻中种种瓦器。虽同微尘。但随造作缘异。则各各不同。○法中随染幻差别者。无漏法也。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约其性。则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漏法有差别耳。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又对治此诸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别记云。是故无漏。但随彼染而有差别。不由自性有差别也。○性染幻差别者。无明法也。以本末无明。违平等性。是故其性自是差别。故下文云。如是无明。自是差别也。然染净相待。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有非实。故通名幻。一释上心生灭义竟。

  丑二释上生灭因缘二 寅一明生灭因缘义 二显所依因缘体 初中二 卯一总标 二别释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此明生灭因缘之义。以显阿梨耶。生一切法也。染法因缘有二。一梨耶心体。不守自性为因。根本无明。熏动心体为缘。生三细。二梨耶返熏无明为因。境风吹动识浪为缘。生六粗。所谓众生下。正明依是因缘。故有生灭法。众生。乃诸识相集而生。即生灭法也。依心。即依因缘也。心指梨耶自体心。此心具足因缘。为诸法之本。依梨耶本觉真如。不守自性因也。不觉无明。妄动心体缘也。依此因缘。生业识转识现识。复依业识返熏无明之因。境风吹动识浪之缘。依此因缘。生智识相续识。合为五意。故曰意。又依意取著转深。曰意识。即第六识。此等俱依心转。转即起也。○问五意梨耶在内。意意识依心转者。依自起自。岂有是理耶。答。所依心。双约觉不觉二义。具足因缘。如前解。所起业识。单约梨耶心中。一分不觉妄动。而心如水。无明如风。业识如波。波依水动。理所当然。岂离水而有波耶。○又识藏即如来藏。经云如来藏若生若灭。此心字。不可看作全真。亦不可看作非真。以有觉不觉二义故。楞严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一总标竟。

  卯二别释二 辰一先释意转 二释意识转 初中三 巳一略明 二广辨 三结归

  此义云何。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初句总征。下释依心。则五意转。阿梨耶。即上所依自体心。是生灭因。无明。即此心中不觉义。是生灭缘。此二句明所依因缘。不觉而起下。即五意转。由依心中不觉缘故。动彼净心。遂成业识。即起动义是业义。所谓转如来藏。而为识藏也。○问。既依不觉而起业相。则业相在后。与前文不违。此中上二句云。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则无明在后。岂不自相矛盾耶。答。前后无乖。梨耶具觉不觉二义。若就本说。由无明动真心。成业识。此业识依迷而有。则无明故在前。若就末说。…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仁王护国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