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8

  ..续本文上一页无明即梨耶心中一分不觉义以在梨耶中。亦得说无明不离梨耶。则梨耶故在前。二义一时。本无前后。不妨说前说后耳。○能见者。由梨耶返熏无明。增其不了。则本有智光。转为能见之妄见。即转识。能现者。即此心体。由妄见故。妄有境界发现。如病眼妄见空华。即现识。上属三细。在本识中。依本觉为因。无明为缘也。能取境界者。谓能取现识所现境界。不了虚妄。取以为实。起智分别。可爱与不可爱。即智识。起念相应者。于所取境。起苦乐二种觉心。念念无间。与境相应。即相续识。此属六粗前二。依业识为因。境界为缘也。依此五义。说为五意。意以能生依止为义。彼此辗转。相依相生。第五意。对后意识。亦有能生义。一略明竟。

  巳二广辨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初二句标征。下释。一业识。即梨耶心。心不自起。起必由缘。无明力。即所依缘也。不觉心动者。由根本不觉。无明风力。动彼真心。起成业相。此正明起相。兼释业义。以起动义是业义故。○二转识。言依动能见者。即依前业识之动。转彼真智。而成能见之相。但能见之相有二。此约无明风动。转成能见。在本识中。非事识中。境界风动之能见也。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初法。三四两句喻。后合。能现一切境界者。依转识结暗为色。想相为身。故现妄境。离转识无别境界。故举能现明所现也。因心体与无明合。熏习力故。犹如明镜现像者。谓精明识体。圆现一切境界。不假造作。亦无前后。合中偏言五尘者。此约引起分别事识义。故作是说也。若依瑜伽论中。则现五根。种子。及器世间等。故法说中云一切也。任运而起者。拣异余识。有作意间断故。常在前者。明此识乃八识相分。在诸法之先。为诸法所依之本。拣异末那也。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智识者。是事识内细分别。不了前心所现之境。虚妄无实。创起慧数。分别染净。故云智也。此显本识。但现而无分别。分别者事识耳。○相续识。亦是事识中细分。以念相应不断者。前三细心境未分。故不相应。此因智分别。取以为境。念念与法执相应。得长相续。此约自体不断。释相续义也。○住持下七句。约其功能。释相续义。前三句。以此识能起润业烦恼。引持过去无明所发。诸行善恶业种。引生令熟。堪任成果。业无惑润。业种焦亡。故云住持。乃至不失也。后四句。复能起润生烦恼。使已熟之业。感报相应。故言成熟现未果根。无有差谬违背也。是则三世因果流转。连持不绝。功由于意。能令下。显此识粗分别相。由种子习气内熏。发起现行。念念不断。不同智识之微细分别也。二广辨竟。

  巳三结归二 午一正结属心 二问答释疑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是一心随无明缘。动作五意。故有三界诸法。随熏现似。有即非有。曰虚。不有而有。曰伪。全无真实。穷其因缘。唯心作也。如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此二句顺结。下二句反结。若离心识。则无尘境。足验六尘境界。皆不离心。契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此之谓也。一正结属心竟。

  午二问答释疑

  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初句征问。现有尘境。唯心之义。云何得成。答以一切法。皆从此心。随熏所起。更无别体。如镜现像。像依镜起。故说唯心也。妄念而生句。释转难。如难云。此心何以作诸法耶。释曰。由最初不觉。妄有其念。熏彼净心。而生三细六粗。此约真心随染之用。离彼心念。无外实法。○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者。法既唯心。所有分别。即自分别。如楞严云。自心取自心。此依唯识以遣于尘也。心不见心下。以尘既无有。识不自缘。如眼有见。不自观眼。达此者。对待情忘。能所相泯。故云无相可得。即永嘉云。尘遗非对。此依无尘。并遣于识也。中边论偈云。由依唯识故。境无体义成。以尘无有故。本识则不生。此中分别自心者。即依唯识以遣于尘。与论上半偈同。心不见心者。即依无尘并遣于识。与论下半偈同。此等约行说故。遣依他性也。须知生灭缘起。皆由无明风动。无明风灭。识浪即止。唯是真如。平等平等。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世间即情器二世间。无明者。根本无明。妄心者。业识等。当知现有一切境界。皆依无明所熏起之妄心。而得住持。住持云者。以无明未尽。妄心不灭。境界不息也。此结相属心。是故者。是妄境依妄心故。则一切法。皆业幻所作。本来不实。如镜中像。无有自体可得也。又法即是心。故无自体可得。如镜中像。体即是镜。离镜无别体故。○唯心虚妄句释疑。疑云。既是无体。何以宛有诸法。释云。唯是众生妄心。虚妄显现。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何处有体可得。心生法生者。见法不自生。以心体随熏。动成业相。乃至能现一切境界。故云生也。即所谓一念才兴。万法毕具。心灭法灭者。以心体还源。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风停浪息。故云灭也。即所谓一念不生。万法自寂。如文中所云。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矣。一先释意转竟。

  辰二释意识转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此明意识。言即此相续识者。指前第五意。与此粗细虽殊。更无别体。但前就细分法执。分别相应。说名为意。此约能起见爱粗惑。说名意识。即意之识也。依诸凡夫者。简非圣人。以圣人断见思。破我执故。○取著转深者。于前苦乐等境。不了虚妄。深起执著。非但心外取境。亦复于身计我。于尘计所。或计即蕴是我。离蕴是我等。种种妄执。此显计我之相。出其惑体。随事攀缘二句。明所依缘。但随前尘之事。攀于倒境之缘。循尘分别。不了正理。名为意识。起惑造业。全系此识。故论不别出五识。○亦名分离识者。依于六根。别取六尘。故云分离。问。意缘法尘。何以通取六尘。答。同时意识。外依五根。与五识同时而起。亦得缘外五尘境界。故唯识云。三性三量通三境。又能分别过未内外。种种事相。故复说名分别事识也。○下明识起所依。见即见惑。爱即思惑。五住烦恼。见一住。思三住。无明一住。显前五意。总依无明住地。此意识。依见爱四住烦恼。熏于本识。令变生此分别事识。故云增长也。六粗中。执取计名。及起业相。六染中。执相应染。皆此识摄。一明生灭因缘义竟。

  寅二显所依因缘体二 卯一略明缘起甚深 二广显缘起差别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首句牒上。所说依根本无明熏习力。所起之业识。良由此识甚深。最极微细。非凡夫所知境界。亦非二乘。人空智慧所觉。以二乘但破见思。不了无明。此无明所起识。故不能知。菩萨十信之初发心。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缘之体。得成正信。三贤位中。意言比观。故云观察。若登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少分知。乃至第十菩萨究竟地。以其但觉住相。不觉生相。犹不能尽知。唯佛如来。四相梦觉。五住惑尽。方得穷源了当。诚哉顿悟之难也。

  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此征释甚深所以。问。何故此识唯佛穷了。答。是心本来。自性清净。此缘起体。即因也。最初一念不觉。妄起而有无明。此缘起由。即缘也。为无明故。有其染心。此缘起相。不染而染也。虽有染心。而心体常恒不变。此在迷位。染而不染也。是故者。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此义甚深。非三贤所了。十圣可知。唯佛一人。乃能尽知。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乃至结云。唯佛能知。同此义也。

  卯二广显缘起差别五 辰一明染心缘起根源 二判染心差别分位 三显无明治断阶级 四释相应不相应义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初三句。承释上文不变义。所谓心性。湛若太虚。本来不动。离心缘相。故曰常无念。即由无动。名为不变。此显上缘起之体。问。既是不变。因何而有无明。答。以不达一法界。真如理故。心不与真如相应。即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与真如相背。忽然念起者。明不相应所以。真如本来离念。此则无端起念。即独头生相。根本不觉。名为无明。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无别有法。能始乎此。亦名无始无明。此显上缘起之由。一明染心缘起根源竟。

  辰二判染心差别分位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下显上缘起之相。六种染心。即意识及五种意。前依因缘生起次第。故从细至粗。今辨治断次第。故从粗向细。广明还净因缘也。初执相应染者。是六粗中。执取相及计名字相。亦是上意识。见爱烦恼所增长义。由其执著心外有法。与境相应。染污自性。故云执相应染。凡夫同具。依二乘圣人。至无学位。见思断尽。而得解脱。○信相应者。十解已去。信根成就。无有退失。名信…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仁王护国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