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应。此地菩萨。虽发心志断无明。其力未充。入生空观。粗垢先落。见爱烦恼不起现行。故云远离。非约种子也。以留惑故。○摄论云。若不断上心。则不异凡夫。若不留种子。则不异二乘。此约终教说。若约始教。初地已上。方说留惑。如余论说。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不断相应者。即五意中相续识。六粗中相续相。依法执。相续不断得名。从十解已去。三贤位中。修唯识寻思方便观。渐渐能舍。天台以此名界内外尘沙。净心地。即初地。法执分别不得现行。至此我法分别。粗垢俱净。故曰净心地。究竟离故。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分别智相应者。即五意中智识。六粗中智相。以能分别世出世。诸法染净。故云智也。乃微细法执。七地以还。有出入观异。出观缘事。任运心时。此识亦得现行。于境有微细分别。依二地以去。地地分除。故曰渐离。以二地三聚净戒。故得具戒名。至七地方得永尽。无相方便者。以七地于无相观。有加行方便。八地真无功用道。纯入无漏观。别记云。不论种子。故与余经所说有殊。种子至金刚心。方乃顿断。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现色不相应者。即五意中现识。三细中能现相。此依根本无明。动令境现。如明镜现诸色像。依第八地。色性随心自在。而无障碍。能离故。色不自在地。此识不亡。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能见心者。即五意中转识。三细中能见相。依于动心。转成能见。心自在地。即第九地。菩萨于自他心。均得自在。约他。善知众生心行差别。约自。得无碍智。有碍能缘。永不得起。故能离也。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根本业者。即五意中业识。三细中业相。以无明力。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十地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便满足。无间道远离微细念故。得入如来果地。故云能离也。二判染心差别分位竟。
辰三显无明治断阶级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初句标。不了一法界义。即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是上染心。所依无明住地。从十解以去。三贤位中。观察学断。入初地以上。地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真如。乃至如来果地。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不生灭之性。无明惑尽。断德究竟。智德圆满。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上科根本业相。亦如来地尽。说虽前后。治断并一时耳。前业识灭时。无明即断。此无明尽时。识不和合。故同在如来地尽也。三显无明治断阶级竟。
辰四释相应不相应义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六染中前三染。是相应。后三染及无明。是不相应。相应中。言心念法异。有二释。一约王数释。心即心王。念法即心数。王数不同。故曰异。依染净差别之境。知相缘相皆同。知相谓能知。缘相谓所缘。同者。心王知染。心数同知。心王缘净。心数同缘。同即相应义。二约心境释。以此三种。依境而生。下文云。境界灭故。相应心灭。言心念法异者。心即能缘心。念法即所缘境。境为心所念法。心境不同。故曰异。依染净差别境上生解。境染则起染解。境净则起净解。能知心。与所缘境。染净之相同故。○不相应者。亦二释。初约王数释。谓此三种染。即一念心之不觉相。更无王数之别异。有何同知同缘。上文云。依不觉生三种相。与彼不觉。不相舍离。即此不具不觉。云不离。非是相应。云不离也。下文云。无明灭故。不相应心灭。足征即心之不觉也。二约心境释。谓此三种染。即心不觉。更无外境。故云即心无异也。以无明依本觉而起。妄以本觉为所明之境。而本觉卒不可明。由是带起业相。遂转本有智光。而为转相。而转相妄以业相为所见。而业相卒不可见。由是带起境界相耳。如楞严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三细但在本心上。无有外境相应。故无同知同缘相故。不字无之谓也。此翻前相应义。○问。瑜伽论说。阿梨耶识。意触受想思。五数相应。缘二种境。此中何云。不与心数境界相应。答。此论约烦恼心数转。说相应。梨耶虽具五数。无覆无记。不具烦恼数。得说不相应。又二种境。在现识三细心中。既非外境。亦得说不相应。有何相违耶。四说相应不相应义竟。
辰五辨智碍烦恼碍义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辨二碍义。碍即障也。余经论约我法二执。以明二障。一二乘通障。依我执见思。能使流转。障菩槃果。名烦恼障。二菩萨别障。依法执等惑。迷所知境。障菩提果。名所知障。所知非障。被障。障所知智境故。今论不约我法。乃约染心无明。以明二碍。染心依无明而有。其体虽同。而为碍不同。依无明所起染心。喧动差别。为烦恼碍。能障真如寂静平等。无分别之根本智故。亦名实智。又名如理智。○能起染心之无明。昏迷不觉。为智碍。能障世间差别。不思议业智故。亦名权智。又名后得如量智。此智依始觉。返染还净。破生相无明。方得起用。无明不觉。此用不起。故乃为碍。此从所碍得名。不同前烦恼即碍也。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初句征难。或疑无明动彼心体。成于染心。则无明细。应障理智。染心粗。应障量智。今所以不然者。此义云何。先释烦恼碍。以此碍乃依六种染心。后三不相应。能见能现。前三相应。妄取境界。能所对待差别。与真如平等理智。本无能所差别。觌体相违。故障理智。○下释智碍。以世间诸法。本来常住寂静。无有起灭之相。此举无明所违法性。如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无明不觉法性本寂。内迷真理。识外见尘。妄与法性相违。故不能得随顺真理。起差别智。于世间如量之境。种种而知也。此正障量智。二释上生灭因缘竟。
丑三释上生灭之相三 寅一标列二相 二约人对显 三辨相所依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生灭相。即上文六染。而分粗细二种。前三染。是心相应。王数相随。心境对待。同知同缘。其相粗显。经中说为相生灭也。后三染。是心不相应。以无心心法。及内外能所。粗显之相。其体微细。恒流不绝。经中说流注生灭也。初标列二相竟。
寅二约人对显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此约人分三位。前三染粗。后三染细。执相应染。乃粗中之粗。三贤内凡所觉境界。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乃粗中之细。现相不相应染。能见不相应染。乃细中之粗。此四染。地上菩萨所觉境界。初七八九地。各离一相。根本业不相应染。乃细中之细。至十地金刚后心。方便满足。果上能离。故云唯佛能知。二约人对显竟。
寅三辨相所依二 卯一顺论生缘 二逆显灭义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
前二句。通论粗细生灭心。皆依根本无明。熏习真如。动起三细。转起粗心。无明通为其体。故云依于无明。熏习而有。下别就二种分因缘。所谓依无明因。生三细不相应染。依境界缘。生三粗相应染。此影略说耳。若具说者。不相应染。依无明不觉为因。梨耶和合为缘。相应染。依业识为因。境界为缘。楞伽云。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略同此义。彼双约生住。故说二因。此单约生缘说也。一顺论生缘竟。
卯二逆显灭义
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承上染心。既依因缘而生。亦依因缘而灭。初句通论。若得对治根本无明。染因灭时。则所起现识境界之缘。自然随灭。下别论。不相应心。亲依无明因生。因灭。则三细染心亦灭。相应心。亲依境界缘生。缘灭。则三粗染心亦灭。此非约刹那生灭义也。○问曰下。交互发难。若境界缘灭时。相应心体亦灭者。则三细未尽。心体已亡。云何而得相续。若谓心体不灭。三细依心而住。故得相续者。则应常相续。云何金刚道后异熟空。三细染心。得究竟灭耶。○下答有法喻合三。法中所言灭者。但境界无明灭时。粗细染心之相灭。非因缘灭时。六染心体俱灭也。若俱灭者。谁证佛果。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
风喻无明。水喻心体。动相是波浪。喻粗细染心。首二句喻无明依心体。方生粗细染心之相。若离心体。不能自现心相。若水灭者三句。反喻若心体灭。则无明无依。以水不灭二句。正喻因心体不灭。无明有所依止。粗细染心之相。得以相续。末三句。喻唯无明灭故。粗细染心之相随灭。非是心体俱灭也。
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心体灭众生断绝者。前云众生依心。意意识转。众生指诸识言。心灭则无依。自应断绝。以体不灭者。以境界缘灭时。相应心相灭。而心体不灭。三细染心仍得相续。唯痴灭故者。痴即无明。无明因灭。则境界缘灭。粗细染心之相随灭。非心智灭。智即本觉智体。以对痴之不觉。故云智也。大科一染净生灭竟。
壬二染净相资四 癸一举数列名 二熏习义 三熏习相 四断常二义
…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