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應。此地菩薩。雖發心志斷無明。其力未充。入生空觀。粗垢先落。見愛煩惱不起現行。故雲遠離。非約種子也。以留惑故。○攝論雲。若不斷上心。則不異凡夫。若不留種子。則不異二乘。此約終教說。若約始教。初地已上。方說留惑。如余論說。
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舍。得淨心地。究竟離故。
不斷相應者。即五意中相續識。六粗中相續相。依法執。相續不斷得名。從十解已去。叁賢位中。修唯識尋思方便觀。漸漸能舍。天臺以此名界內外塵沙。淨心地。即初地。法執分別不得現行。至此我法分別。粗垢俱淨。故曰淨心地。究竟離故。
叁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分別智相應者。即五意中智識。六粗中智相。以能分別世出世。諸法染淨。故雲智也。乃微細法執。七地以還。有出入觀異。出觀緣事。任運心時。此識亦得現行。于境有微細分別。依二地以去。地地分除。故曰漸離。以二地叁聚淨戒。故得具戒名。至七地方得永盡。無相方便者。以七地于無相觀。有加行方便。八地真無功用道。純入無漏觀。別記雲。不論種子。故與余經所說有殊。種子至金剛心。方乃頓斷。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現色不相應者。即五意中現識。叁細中能現相。此依根本無明。動令境現。如明鏡現諸色像。依第八地。色性隨心自在。而無障礙。能離故。色不自在地。此識不亡。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能見心者。即五意中轉識。叁細中能見相。依于動心。轉成能見。心自在地。即第九地。菩薩于自他心。均得自在。約他。善知衆生心行差別。約自。得無礙智。有礙能緣。永不得起。故能離也。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根本業者。即五意中業識。叁細中業相。以無明力。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十地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便滿足。無間道遠離微細念故。得入如來果地。故雲能離也。二判染心差別分位竟。
辰叁顯無明治斷階級
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
初句標。不了一法界義。即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是上染心。所依無明住地。從十解以去。叁賢位中。觀察學斷。入初地以上。地地破一分無明。證一分真如。乃至如來果地。破和合識內生滅之相。顯不生滅之性。無明惑盡。斷德究竟。智德圓滿。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上科根本業相。亦如來地盡。說雖前後。治斷並一時耳。前業識滅時。無明即斷。此無明盡時。識不和合。故同在如來地盡也。叁顯無明治斷階級竟。
辰四釋相應不相應義
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不同知相緣相故。
六染中前叁染。是相應。後叁染及無明。是不相應。相應中。言心念法異。有二釋。一約王數釋。心即心王。念法即心數。王數不同。故曰異。依染淨差別之境。知相緣相皆同。知相謂能知。緣相謂所緣。同者。心王知染。心數同知。心王緣淨。心數同緣。同即相應義。二約心境釋。以此叁種。依境而生。下文雲。境界滅故。相應心滅。言心念法異者。心即能緣心。念法即所緣境。境爲心所念法。心境不同。故曰異。依染淨差別境上生解。境染則起染解。境淨則起淨解。能知心。與所緣境。染淨之相同故。○不相應者。亦二釋。初約王數釋。謂此叁種染。即一念心之不覺相。更無王數之別異。有何同知同緣。上文雲。依不覺生叁種相。與彼不覺。不相舍離。即此不具不覺。雲不離。非是相應。雲不離也。下文雲。無明滅故。不相應心滅。足征即心之不覺也。二約心境釋。謂此叁種染。即心不覺。更無外境。故雲即心無異也。以無明依本覺而起。妄以本覺爲所明之境。而本覺卒不可明。由是帶起業相。遂轉本有智光。而爲轉相。而轉相妄以業相爲所見。而業相卒不可見。由是帶起境界相耳。如楞嚴雲。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叁細但在本心上。無有外境相應。故無同知同緣相故。不字無之謂也。此翻前相應義。○問。瑜伽論說。阿梨耶識。意觸受想思。五數相應。緣二種境。此中何雲。不與心數境界相應。答。此論約煩惱心數轉。說相應。梨耶雖具五數。無覆無記。不具煩惱數。得說不相應。又二種境。在現識叁細心中。既非外境。亦得說不相應。有何相違耶。四說相應不相應義竟。
辰五辨智礙煩惱礙義
又染心義者。名爲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無明義者。名爲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
此辨二礙義。礙即障也。余經論約我法二執。以明二障。一二乘通障。依我執見思。能使流轉。障菩槃果。名煩惱障。二菩薩別障。依法執等惑。迷所知境。障菩提果。名所知障。所知非障。被障。障所知智境故。今論不約我法。乃約染心無明。以明二礙。染心依無明而有。其體雖同。而爲礙不同。依無明所起染心。喧動差別。爲煩惱礙。能障真如寂靜平等。無分別之根本智故。亦名實智。又名如理智。○能起染心之無明。昏迷不覺。爲智礙。能障世間差別。不思議業智故。亦名權智。又名後得如量智。此智依始覺。返染還淨。破生相無明。方得起用。無明不覺。此用不起。故乃爲礙。此從所礙得名。不同前煩惱即礙也。
此義雲何。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初句征難。或疑無明動彼心體。成于染心。則無明細。應障理智。染心粗。應障量智。今所以不然者。此義雲何。先釋煩惱礙。以此礙乃依六種染心。後叁不相應。能見能現。前叁相應。妄取境界。能所對待差別。與真如平等理智。本無能所差別。觌體相違。故障理智。○下釋智礙。以世間諸法。本來常住寂靜。無有起滅之相。此舉無明所違法性。如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無明不覺法性本寂。內迷真理。識外見塵。妄與法性相違。故不能得隨順真理。起差別智。于世間如量之境。種種而知也。此正障量智。二釋上生滅因緣竟。
醜叁釋上生滅之相叁 寅一標列二相 二約人對顯 叁辨相所依
複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粗。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
生滅相。即上文六染。而分粗細二種。前叁染。是心相應。王數相隨。心境對待。同知同緣。其相粗顯。經中說爲相生滅也。後叁染。是心不相應。以無心心法。及內外能所。粗顯之相。其體微細。恒流不絕。經中說流注生滅也。初標列二相竟。
寅二約人對顯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此約人分叁位。前叁染粗。後叁染細。執相應染。乃粗中之粗。叁賢內凡所覺境界。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乃粗中之細。現相不相應染。能見不相應染。乃細中之粗。此四染。地上菩薩所覺境界。初七八九地。各離一相。根本業不相應染。乃細中之細。至十地金剛後心。方便滿足。果上能離。故雲唯佛能知。二約人對顯竟。
寅叁辨相所依二 卯一順論生緣 二逆顯滅義
此二種生滅。依于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
前二句。通論粗細生滅心。皆依根本無明。熏習真如。動起叁細。轉起粗心。無明通爲其體。故雲依于無明。熏習而有。下別就二種分因緣。所謂依無明因。生叁細不相應染。依境界緣。生叁粗相應染。此影略說耳。若具說者。不相應染。依無明不覺爲因。梨耶和合爲緣。相應染。依業識爲因。境界爲緣。楞伽雲。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略同此義。彼雙約生住。故說二因。此單約生緣說也。一順論生緣竟。
卯二逆顯滅義
若因滅則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問曰。若心滅者。雲何相續。若相續者。雲何說究竟滅。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
承上染心。既依因緣而生。亦依因緣而滅。初句通論。若得對治根本無明。染因滅時。則所起現識境界之緣。自然隨滅。下別論。不相應心。親依無明因生。因滅。則叁細染心亦滅。相應心。親依境界緣生。緣滅。則叁粗染心亦滅。此非約刹那生滅義也。○問曰下。交互發難。若境界緣滅時。相應心體亦滅者。則叁細未盡。心體已亡。雲何而得相續。若謂心體不滅。叁細依心而住。故得相續者。則應常相續。雲何金剛道後異熟空。叁細染心。得究竟滅耶。○下答有法喻合叁。法中所言滅者。但境界無明滅時。粗細染心之相滅。非因緣滅時。六染心體俱滅也。若俱滅者。誰證佛果。
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
風喻無明。水喻心體。動相是波浪。喻粗細染心。首二句喻無明依心體。方生粗細染心之相。若離心體。不能自現心相。若水滅者叁句。反喻若心體滅。則無明無依。以水不滅二句。正喻因心體不滅。無明有所依止。粗細染心之相。得以相續。末叁句。喻唯無明滅故。粗細染心之相隨滅。非是心體俱滅也。
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則衆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心體滅衆生斷絕者。前雲衆生依心。意意識轉。衆生指諸識言。心滅則無依。自應斷絕。以體不滅者。以境界緣滅時。相應心相滅。而心體不滅。叁細染心仍得相續。唯癡滅故者。癡即無明。無明因滅。則境界緣滅。粗細染心之相隨滅。非心智滅。智即本覺智體。以對癡之不覺。故雲智也。大科一染淨生滅竟。
壬二染淨相資四 癸一舉數列名 二熏習義 叁熏習相 四斷常二義
…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