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4

  ..續本文上一頁二明不空之義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此略明真如離染。即以離義而釋空也。一切染法不相應者。總舉能所分別。皆不相應。謂字指釋之詞。釋上不相應義。離差別相者。絕所取境故。以無妄念者。絕能取心故。倒心妄境。情有理無。真如之德。理有情無。故不相應。又心境俱絕。能所兩亡。故言如實空耳。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

  此廣釋空義。真如自性。離過絕非。衆生妄執。雖有多途。總攝不出此二四句。四句即成四謗。有是增益謗。無是減損謗。雙亦相違謗。俱非戲論謗。四謗即成四過。如廣百論雲。複次爲顯世間所執諸法。皆非真實。及顯外道所執不同。故說頌曰。有非有俱非。一非一雙泯。隨次應配屬。智者達非真。彼論廣破四宗外道。此約外人轉計。不盡同也。言非有相者。明真離妄有。故說非有。雖說非有。亦非是無。恐惑者。轉計既非是有。即應是無。故說非無。又恐惑者。既聞有無俱非。遂執俱非是真如法。故說非非有。非非無。又恐惑者。以俱非若存。有無隨喪。今俱非雙非。有無還立。遂執亦有亦無。故說非有無俱相。俱相即雙亦相。意同字別。一異准此可知。今四相全非。即四過鹹離。百非盡絕。足顯真空之體耳。

  乃至總說。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爲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此結顯空義。前順結。末二句反結。以真如實體。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衆生種種妄心。念念分別。俱屬遍計執性。與此真體皆不相應。今爲遣妄心。故說爲空。非謂真體亦空。若離妄心。諸法無寄。一念不生。當體寂滅。法既不有。空無可空。故雲實無可空也。一明如實空義竟。

  子二明不空之義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此別明不空。非有別法。即牒前空門已顯法體。空無妄染。自體不空。即是真心。常恒不變之實體。而此體中。本具恒沙淨德。向被妄染遮障。不得顯現。若妄染已空。則本有淨法。圓滿具足。以是義故。則名不空。雖名不空。妙有非有。與空無二差別。非同情執之有。故雲亦無有相可取。末二句釋無相所以。若妄念所緣境界。則是有相。以離念無分別之境。唯無分別智所證。乃得相應故。一真如門竟。

  辛二生滅門二 壬初釋生滅心法 二辨所示之義 初中二 癸一染淨生滅 二染淨相資 初又二 子一就體總標 二依義廣釋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此標體。言如來藏者。即不生不滅之真如心。以此心寂滅湛然。故雲不生。究竟常住。故雲不滅。不妄不變。故名真如。一切如來。恒沙淨德。無不含藏此中。故名如來藏。而此藏性本無生滅。而爲生滅所依。楞伽雲。如來藏。爲生死因。若生若滅。故雲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謂不生滅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作生滅。然此二心。竟無二體。如不動水。爲風所吹。而作動水。動靜雖殊。水體是一。亦得言依靜水故。有其動水。此中道理亦爾。生滅心。正謂識藏。今通取所依如來藏。與能依生滅心。合爲生滅門。非棄如來藏。獨取生滅心。爲生滅門也。以此門有二義。故能示叁大。是故通攝所依。亦入此門也。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此辨相。所謂二字。承上指釋之詞。不生不滅。即如來藏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舍離。故雲與生滅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以生滅之心。即心之生滅。本無二相。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起。亦無二體。故雲和合。如下文雲。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乃至廣說。水之動不離于風相。風之動不離于水相。心亦如是。不生滅心舉體動故。不離于生滅。生滅之心全體真故。不離不生滅。如是不離。名爲和合。此乃隨緣門。不生滅心與生滅合。非是向本門。生滅心與不生滅合。○非一非異者。真心全體動故。而成生滅。則心與生滅非異。雖成生滅。其體恒常不變。故與生滅非一。若是一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真心應滅。則墮斷過。若是異者。依無明風熏動之時。真心之體。應不隨緣。則墮常過。離此二邊。故非一異。依楞伽經。以七識染法。爲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爲不生滅。此二和合。爲阿梨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又若一者。真隨妄滅。則無和合。若異者。真不隨緣。亦無和合。正由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如經雲。譬如泥團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如是。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非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金莊嚴具。與此中理趣。可准思之。若廣釋具在別記。

  名爲阿黎耶識。

  此立名。然生滅不生滅。雖有二義。實無二體。即合此二義不二之心。名爲阿梨耶識。又阿梨耶。亦名阿賴耶。但梵音楚夏之別。梁真谛叁藏。訓名翻爲無沒識。唐玄奘法師。就義翻爲藏識。藏是攝藏義。無沒是不失義。義一名異也。又名阿陀那識。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暴流。真與非真二恐迷。我于凡愚不開演。正以生滅不生滅和合。不可言真。亦不可言非真。良由最初一念妄動。轉如來藏而爲識藏。能生轉識諸波浪。論主立此識。爲生法之本。能藏諸法于自體內。又能藏自體于諸法中。諸法自體。不一不異。下之叁細六粗。五意六染。皆此識變。正顯萬法唯識也。若返妄歸真。至二種我見。永不執位。即失賴耶名。一就體總標竟。

  子二依義廣釋叁 醜一釋上心生滅義 二釋上生滅因緣 叁釋上生滅之相 初中二 寅一辨德列名 二按名別釋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此依真妄和合。釋此識有二種義。以顯迷悟因依也。二義。即覺不覺二義。同在生滅門中。然真如亦有二義。一不變義。二隨緣義。無明亦有二義。一無體即空義。二有用成事義。各由初義故。成上真如門。各由後義故。成此生滅門。謂此識。本如來藏。不生滅心。隨緣所成。而爲衆生本有之佛性。故雲覺義。由無明風動。妄成生滅。障蔽本有之佛性。故雲不覺義。○問。此一識有二義。與上一心有二門何別。答。上一心具二門。約不變自性絕相義。成真如門。約不守自性隨緣義。成生滅門。今此但就隨緣義邊。染淨理事。無二之相。明此識也。是則前一心義寬。該收于二門。此一識義陝。局在于一門。○問。此中本覺。與上真如何別。答。真如約體絕相說。本覺約性功德說。此爲翻染所顯。下文雲。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乃至依不覺故。說有始覺。故在生滅門中攝。而真如門中。無翻染等義。故與此不同。是故體相二大。俱名本覺。並在生滅門中。故前立義分中。真如門即示體大。生滅門能具示叁大也。○言能攝一切法者。謂聖凡依正。染淨因果。皆依此識。而得建立。含攝無遺。故雲攝一切法。即萬法唯識也。然上二門雲。皆各總攝。此不雲各者。以二義陝于二門故。但明一識。由含二義。故攝一切。不言二義。各攝一切。又上但雲攝不雲生者。以真如門。無能生義故。此言生一切法者。由此識以不覺熏本覺故。生諸染法。流轉生死。以本覺起始覺故。生諸淨法。趣證涅槃。依此二義。遍生一切染淨諸法。故雲能生。此文即起下四種熏習之文。非但染淨相熏。能生諸法。亦乃諸法生已。不離此心。爲此心所攝也。○雲何爲二。寄問之詞。下列名。一辨德列名竟。

  寅二按名別釋叁 卯一辨覺義 二辨不覺義 叁辨同異 初中二 辰一略辨始本二覺 二廣顯二覺之相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說名本覺。

  此明本覺體。即衆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實諸佛之法身。今在迷位。名爲本覺。亦稱如來藏。經雲。如來藏轉叁十二相。入一切衆生身中。故曰衆生本來是佛。此之心體。雖迷不失。以衆生從來。不曾離念故。不得顯現。若能離念。則無不覺之闇。非唯無闇。乃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本體廓周。湛然常住。如太虛空。無所不偏。一切妄念。差別諸法。融成一味。唯法界一相。更無對待。即此是如來平等法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衆生本有。理非新成。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此釋本覺義。何以故征诘之詞。有二意。一上文直雲覺義。今何故乃名本覺。二此中既稱本覺。上何故直雲覺耶。此乃進退征诘。別顯從迷返悟。要依始覺之智爲張本也。然約覺性不迷。但直名覺。今約在迷。一向不覺。特由本覺內熏之力。發起始覺。複由始覺有功。方顯本覺。本覺者。是衆生本有之佛性。此性今日方覺。而非新生。故雲本覺義者。對始覺說。對始故說爲本。此答初意也。又以始覺依本覺起。返流還淨。先覺滅相。漸漸覺至生相。生相既破。複歸一心。始本不二。故雲始覺者。即同本覺。由同一覺故。上文得直稱爲覺。此答後意也。譬如醒人而有睡夢。從夢覺者。即本醒人。非別有他人。本始二覺。而無異體。亦複如是。○問。若始覺異本。則不成始。若始同本。則無始覺之異。答。今在生滅門中。約隨染義。形本不覺。說于始覺。若覺至心源。染緣既盡。本始合一。平等絕言。即真如門攝。是故本覺之名。在生滅門中也。又本覺得名所以。詳在海東疏。二卷十六頁。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此明始覺義。首句牒名。下釋得名所以。謂此覺性。隨無明緣。動作妄念。妄不離真。故雲依本覺故。而有不覺。複由本覺內熏之力。破迷發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故雲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如從夢覺。覺不離夢。下文本覺隨染。生智淨相者。即此始覺也。○此中大意。本覺成不覺。不覺成始覺。始覺…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仁王護國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