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故具示叁大也。一出法體竟。
戊二彰名義二 己一明大義 二顯乘義
所言義者。則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首二句標。下釋得名之義。此起下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以下之文。體大者。真如體性。廣大洪深。爲一切法之所依。故受大名。一切法。不出聖凡染淨。此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又隨染不增。還淨不減。不爲染淨所虧。聖凡所易。故雲平等不增減故。○相大者。即二如來藏中。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受大名。功德而言性者。所有功德。皆稱真如體性而起。相不離性。如八功德水。不離于水也。○用大者。謂不思議業用。即下文報化二身。粗細之用。令諸衆生。始成世善。終成出世故也。問。何故唯言善因果。不雲不善也。答。以不善法違真故。是所治故。又複當知。雖違真亦不離真。但以違真故。非其用也。一明大義竟。
己二顯乘義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此釋乘義。非以他法爲乘。即以一心二門叁大之義。爲乘。上標果望因。謂諸佛乘此。已成正遍知覺。下舉因望果。謂一切菩薩。皆乘法此。到于如來。究竟無余涅槃之地。即以始覺之智爲能乘。本覺之理爲所乘也。二立義分竟。
丙叁解釋叁 丁一結前起後 二標征列名 叁依名辨相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結前起後可知。
丁二標征列名
解釋分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顯示正義。二者對治邪執。叁者分別發趣道相。
首句標。二句征。下列名。顯示正義者。正釋所立大乘法義。即一心二門也。對治邪執者。以大乘法藥。對治我法二種邪執之病。由大乘正理既明。我法邪執自遣故。分別發趣道相者。邪執遣已。庶可與辨。發起趣向佛道階級之相。二標征列名竟。
丁叁依名辨相即爲叁 戊一顯示正義 二對治邪執 叁分別發趣道相初中二 己一總釋 二別釋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爲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雲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顯示者。顯明指示。正義者。即一心二門之義。二門不出一心。故言依一心法。有二種門。此論依楞伽等經所造。今一心二門之義。亦依經而立。經雲。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此中心真如門。以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雖是一心。即彼經寂滅者名爲一心義。此中心生滅門。隨緣起滅。以本覺隨熏轉動。成于染淨。如來之性。隱而不顯。即彼經一心者名如來藏義。○又本覺心。雖成染淨。性恒不動。即生滅門中。自體是也。又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技兒。變現諸趣。如是之義。如下文言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乃至此識有二種相。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當知非但取生滅心。爲生滅門。通取生滅自體。及生滅相。皆生滅門義也。○二門如是。何謂一心。謂染淨諸法。其性無二。真妄二門。其體不別。故名爲一。即此無二不別。諸法中實。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爲心。○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釋上立義分中。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但上直明心攝一切法。今言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雲何。征而釋之。下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即釋皆各總攝之義。○以真如門。是染淨通相。通相之外。無別染淨。故得總攝諸法。喻如微塵是瓦器通相。瓦器皆爲微塵所攝。真如門亦如是。真如能攝生滅。生滅之相。不離真如之性。○以生滅門。是染淨別相。別相之法。生滅所攝。亦由真如是善不善因。與緣和合。變作而有。雖實變作諸法。而不壞真性。故于此門。還攝真如。喻如微塵聚成瓦器。而常不失微塵之性。生滅門亦如是。真如之性。不離生滅之相。○問。二門既各互攝。何以前真如門。但示摩诃衍體。生滅門。具示自體相用耶。答此中攝義。與前示義異故。真如門是泯相顯理。此泯相不除。故得兼攝生滅門。前泯相不存。故唯示于體大也。生滅門是攬理成事。此不離理而成事。故得兼攝真如門。前雖成事不壞理。故得具示叁大也。須知二門攝義是齊。示義有異。一總釋竟。
己二別釋二 庚一別釋二門顯動靜不一 二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 初中二 辛一真如門 二生滅門 初又二 壬一舉如體離言以明觀智境 二約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初又二 癸一總舉法體 二問答釋疑初又二 子一正顯如體 二會執釋名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此標列名體。首句標名。下列體。一法界者。即無二真心。平等一相。爲萬法之所因依。界即因義。一切聖凡依正因果。莫不依此而得建立。無法不收。無法不攝。故雲大。不取別相。故雲總相。法者。軌生物解。門者。通入涅槃。舉此一心。通攝二門。二門不出一心。爲顯是義。故言體也。今約真如門心性。雖舉體隨緣。而全體不變。不變則生實不生。生既不生。滅亦不滅。叁際平等。常住不動。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此會妄顯真。承上既言心性不生不滅。雲何現有諸法。既有諸法。何謂性不生滅。故釋雲。一切諸法。本來無實。但因最初一念不覺。迷真起妄。妄有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一念未動以前。惟是一真法界。此約根本而論。若就現前諸法差別之相。唯依衆生。遍計執情所作。妄計實有。如依病眼。妄見空華。空原無華。見病所成。若離見病。華本無有。故雲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此結妄歸真。一切法乃依他性。衆生不了依他如幻。妄起遍計執性。是故二字。承上是所執本空故。一切法從根本來。惟是一心。非言說音聲之可表。非名字文句之得诠。非心緣念慮之能及。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皆離之。上叁句離妄名真。下叁句離異名如。一切諸法。一味一相。畢竟平等。雖通染淨。其性不改。故雲無有變異。由不異故不壞。如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故結歸法體。惟是一心。末句依義立名。正顯如體竟。
子二會執釋名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以因也。承上真如平等。因言說惟是假名。都無實義。叉言說但隨妄念而有。自體本不可得。上二句明言教非實。中二句明無實所以。此文恐凡愚致疑。上文既雲離名字相。何以複立真如名。豈不自語違。故以假名遣之。則不相違。末二句。非特無名。即言真如。亦複無相。以名相俱屬遍計所緣。楞伽雲。名相常相隨。而生諸妄想。故雙遣也。
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問。既名相雙遣。但立假名。何故不立余名。唯雲真如耶。答真如者。是言說之極名。無名立名。強名真如。此名之外。更無有加。如攝論中十種名。真如是第十究竟名。故雲極也。○因言遣言者。以此極名。遣一切名言之執。若無此名。無以遣名。若存此名。安得離名。如禅堂止靜聲。以聲止聲。自聲亦止。若無此聲。不止余聲。若存此聲。不得全靜。真如之名亦爾。必要依此遣言之言。乃得顯其理之絕言。即此遣言之言。亦是假名。非實有真如之相可名也。○此真如體。無有可遣者。前雖雙遣虛妄名相。此真如實體。本無可遣。何以故。以是妙智境故。一真一切真。無僞無妄。無法可遣也。既無可遣。自應可立。然亦無可立。何以故。離妄情故。一如一切如。不別不具。無法可立也。○又非以真體遣生滅法也。何以故。以生滅門中。染淨諸法。本無自性。全體即真。故不待遣也。遣既無遣。立亦不立。可以故。以一切生滅等法。不壞差別相。本來同如。故不待立也。若有遣立。心外有法。終成對待。何以得成。真俗圓融。一心中道。絕待之理。曰無可遣者。以俗即是真故。無可立者。以即俗之真本現故。喻如真金之與金器。何遣何立。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
此結以有如是義故。當知法法皆真。法法皆如。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離言絕思。究竟離相。故名真如。總舉法體竟。
癸二問答釋疑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
先問次答。問意疑真絕修。首句承上起下。隨順問方便觀。得入問正觀。雲何二字。疑二觀何自而修。答意舉真勸修。先明無說而說。無念而念。故曰雖說雖念。非滅于說念。以離斷見也。無有能說可說。能念可念者。明說即無說。念即無念。以離常見也。此迥絕能所。不落斷常。能如是知。即隨順中道之方便觀也。○若久觀純熟。得離妄念。契彼無念真理。即正觀也。正觀而雲得入者。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智爲能入。理爲所入。華嚴雲。甚深真法性。妙智隨順入故也。初舉如體離言。以明觀智境竟。
壬二約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二 癸一舉數開章 二依章別釋
複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雲何爲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舉數中依言說有二義。義即相也。前顯離言。即唯一體。今乃依言。則有二相。不可隨言執取也。但爲生物信解。示現依言求解故。雲何下開章。如實空者。非如實之體空。乃稱一真實之中。空諸妄染。以妄染空故。遂能顯示實理。故雲究竟顯實也。○如實不空者。言如實體中。雖空無妄染。自體不空。異妄無體。故雲有自體。異恒沙有漏煩惱。故雲具足無漏性功德故。佛性論雲。由客塵空故。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是則妄染雖空。德相不空也。舉數開章竟。
癸二依章別釋即爲二 子一明如實空義 …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