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密、续部续的意思也是没办法懂。
西藏的习惯上显宗全部称为经部,密乘全部称为续部,经部和经续两个去分的。经部指的是那部经典?什么时候讲的法门?内容大致上是什么?都是没办法了解的,因此前面要讲一点点总义。
开始就是念弥勒祈请文,大家准备好了以后,开始念弥勒五论的祈请文。中间希望不要聊天,我上师所讲的,佛法是非常甚深的,要尊重这个法宝。因此我们都对法、对佛要尊重,因此不要讲的变成戏剧化,也不要变成聊天的方式。
一般没有证悟的人所讲的法,一半以上是自己的境界,不是佛的旨义。像今天我们讲《宝性论》,没有到弥勒菩萨的境界,很多都是自己的意思,或者有人怎么说,那个上师怎么说,这个上师怎么说,就是讲这些话而已,就没办法真正的讲弥勒菩萨他真实的意思。但是,我们尽量要学习和修持过去证悟者所讲的话,像鹦鹉一样重复一遍,放录音带一样重复、重复,就重复一遍跟大家讲。
宝性论的偈颂和解释,大部份是依据多伯巴大师的解释。多伯巴大师的解释非常详细、理论非常多,因此每一个字、每一句翻译告诉你们,好像我也没那么多时间很详细的讲。但是我们就是尽量依照多伯巴大师的说法去讲。多伯巴大师的讲解非常有代表性的,所有噶举派和红派的上师们,大部份是依据多伯巴大师的解释去讲的,包括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前面的总义或者是中间有些多伯巴大师讲的没那么清楚的,他解释更清楚以外,其它的都是跟多伯巴大师的广解重头到尾可以对照的。这样觉囊派不只是觉囊派,其它的所有教派,大部份是以多伯巴大师的解释去讲的,非常特殊的一个解释,我这次尽量用他的内容去跟大家讲。但是没办法正文全部讲,就是重点全部讲完。
这个传承祈请文是觉囊派的更嘎卓秋写的,后面增补文就是觉囊派的多伯巴大师和蒋贡康楚仁波切他们加进去的,一直到我的上师都有。但是这个有其它的传承上师,黄教格鲁派的传承也是有的。蒋贡康楚仁波切他的传承,也是我噶陀仁珍千宝第二世的传承。
现在开始要念传承祈请文,前面你们要想释迦牟尼佛,左、右边就想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这两位,这对大乘弥勒五论来讲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所谓菩提心的传承、菩萨戒的传承,一位是胜观派的祖师、一位是广行派的祖师。再传承祖师能想的话就是想,没办法想的时候,全部是弥勒菩萨的身相在他的旁边,这样去想。我们祈请弥勒菩萨等所有传承祖师,希望我们内心中升起一个弥勒菩萨慈悲的心和欢喜的心,希望今生要显现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的一切功德,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所有遍虚空的一切众生,也能显现如来藏性的一切功德,发这样的愿,大家一起念诵。
现在我们要讲《大乘无上续论》,要讲之前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发愿在轮回中所感受痛苦的所有众生,希望证得正等正觉的果位,为了广大的众生,今天要接受弥勒五论之ㄧ《宝性论》《大乘无上续论》的法门,听闻这个法门、实修这个法,为一切众生证得弥勒菩萨的果位,要发这样的一个愿,再接受今天所传的法。
壹、总 义
分八。
一、认识本论
二、依据经论
三、认识作者
四、传承上师
五、本论内涵
六、教规之分
七、整论摄义
八、宣论利益
这个法门前面有一个总义,中间有所谓正文。正文是《宝性论》的正文,我们用两个部份去讲。我们所谓总义就可以分为八种去讲。
第一个、认识本论。
什么叫做论?再来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大概要了解这个。
第二个、依据经论。
所谓弥勒五论里面的《大乘无上续论》,依据什么样的经论去著作它,这个部份。
第三个、认识作者。
弥勒菩萨《大乘无上续论》这个作者虽然有很多种争议,但是在藏传佛教界上,大家都认同,它是弥勒菩萨的著作。
第四个、传承上师。
有细分和所谓粗分两种,这里我们要讲的是大致上什么(那位)上师接受过这个法?什么上师传这个法门、翻译成藏文,经过什么样的上师去传播等,就是传承上师简单的介绍。
第五个、本论的内涵。
我们一般《大乘无上续论》有讲十一或十种道理,或者分为五种就是三宝和功德事业,或者是七金刚颂、七金刚处去分的,有好几种分法,主要讲的是本文的内容是怎样的。
第六个、教规之分。
这个教规是传承,这个弥勒五论的部份,一个就是学术派的说法和一个实修派的说法,大致上有两种。
第七个、整论的摄义。
整论就是从头到尾主要讲的是什么法?就是这个部份简单的解释。如果你对整本有稍微的认识、有大致上的认识,你学习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的可以进入。一般后面部份还没讲之前,如果前面没有讲简略的总义,比较不容易懂整本的内容。
一般在藏传佛教密法的部份,大部份是四讲─就是四次重复的讲,或者是三次重复的讲的,有很多种的这种的方式。譬如:萨迦派的道果,察巴传承就是讲四次、就是四次的重复,哦巴传承讲三次,三次重复去讲的。因此大部份实修派就是大部份讲两次或者三次,前面讲大纲,中间有详细的解说,最后就是会总结,就这样每一个地方大部份是用三种方式去讲的,重复三次去讲,当然内容是一样,但是内容的深度不一样。
在这里面我们前面讲总义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总义里面大致上提到弥勒菩萨弥勒五论的部份,他有经部的关系和密部的关系,大致上我们就讲一遍。在正文讲的时候,详细的每一个句子,每一句子去解释,第五篇后面就是简单的整本内容就是要总结。这也是我们说的三次讲经和差不多一样。但是不一样的地方,没有整本都讲三次,如果是萨迦派的道果,就是整本都要讲三次。在过去噶举派的很多讲《解脱庄严论》也是三讲,三次重复的讲。
在红派的现在巴智仁波切的注作《普贤上师言教论》,前面有一个偈颂,这就是总义,大致上讲到整个这一篇内容,前面简略的讲一遍,最后详细的解说一次,就总共讲三次,还有每一篇后面就有跋文,这个就是最后的总结。因此大致上就是《普贤上师言教论》讲解的方式,也是有重复四次的讲法。
在弥勒五论我们所谓实修派的讲法,也是三次的讲法,前面要讲总义简单的讲,再详细的解说一遍,最后要总结一次,就是差不多有三次的这种重复的讲。《大乘无上续论》本身也是这样去讲的,《大乘无上续论》的前面,譬如三宝的部份就简单的讲,再要详细的讲,最后就是总结。你们看看这个论的本体,论里面的这个颂每一个讲法都是这样的,你们下次可以研究看看。
第八个、宣论利益。
说此部论的今生和究竟利益部份,要去解释。
一、认识本论
经论之分法有二:总分及细分
一之一、总分
总说法界无二别遍照之智慧,称为佛性或如来藏性,断净二障的客尘、证得二清净为法身的自性。为了获得二身,观修离一切戏论无分别的禅定,为道之自性。佛性、法身、道三种道理圆满善说的经典,称为佛经或甚深无上的教理,
分为三种:
善说的经典就是善说的非常清楚、没有错误,就是所说善说的经典。称为佛经或甚深无上的教理,这个教理分为三种:
(一)、智慧之经典
为诸佛自境自现之语音,无二智能能显现为任何法相,是为真义之经典,此称为自性清净或净果法身。
这个智慧经典,佛本身语的一切功德圆满的关系,自然显现的一个法,就称为这里的经典。
(二)、意境之经典
圣人及补特迦罗的意境中,名言共相的方式所显现的词汇及文字,称为意境的大乘经典。
所谓你背下来一部经典,这就是你的意境经典,嘴巴里面还没有读出来,就是你意境的经典。你所悟到的那个内容,也是意境的经典。
以前黄教格鲁派的大格西们,(在自己)前面夹一个经夹的板子、后面加一个经夹的板子,自己绑起来,意思是我五部经论全部背下来了,到后藏地区各地方辩经的时候,跟他们讲:「我本身就是一个经典。」这种的,就是我们说意境的经典。
(三)、音词之经典
任何一位众生读诵经典的声音及现为文字相的一切经典,称为音词的经典、文字般若或喻法经典。
有声音和文词的两种经典。我们所谓有文字、有声音这种的经典,可以称为音词的经典。
意境及音词二经典,诸佛的发愿所生,与法身同体,能离二障,属于无漏法之体、菩提为缘境、圆成之自性。
意境的经典或者是词意的经典,就是我们所谓诸佛菩萨发愿所生,与法身同体的,他是不是法身?他也是法身,体性是一样的,表现的方式或显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这种的法功能,能离二障,就法本身来讲,属于无漏法的体、没有烦恼的这个法体,他是菩提为缘境,我们要成佛,要获得、证得菩提,这个法为缘境而修持,最后可以成为佛。因此后面我们讲佛、法、僧,就有这三种经典可以称为法、圆成之自性。法大致上就是这样。
一之二、细分
宝性论之正名为大乘无上续论,过去弥勒五论实修诸大德认为此论为般若乘之究竟真理,为般若乘进入密乘的法门,可说是经与密之媒介。此大乘无上续论之"大乘"为显宗、"续"为密宗,欲认识本论应略知此字义。于下浅显的介绍经续大义。
宝性论之正名为《大乘无上续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是梵文版的、梵文翻译的。这里写Tantra、是续论,他是无上续论。因此,在西藏的翻译本或者是这个梵文,都是《大乘无上续…
《究竟一乘宝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