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究竟一乘宝性论▪P3

  ..续本文上一页论》。在中文用《宝性论》,有可能是他前面三宝的功德为命名。

  过去弥勒五论实修诸大德认为此论为般若乘之究竟真理,为般若乘进入密乘的法门,可说是经与密之煤介。此大乘无上续论之〝大乘〞为显宗、〝续〞为密宗,欲认识本论应略知此字义。

  大乘无上续论讲的时候,"大乘"的意思讲的是显宗,"续"讲的是密宗。因此,这里面就是显密的共同讲的、是如来藏性,一定要知道这个。

  经题里面包含整个经文的内容,因此经题不容易立的。写一部论文、写一本书的时候,他的名字不容易(立的)。尤其是在过去这种严格的管理之下所著作的,所有西藏、印度也好,这种论的题目是最困难的,立一个题目很困难。因为题目与他的内容一定有关系,尤其是那澜陀寺后期的这种论文。过去这个佛经的命名,有些是(依据)内容、有些是地名、有些是人名,它是不一定的,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看到这部论的时候,要认定他里面讲的显宗和密宗这两种的解释,就是弥勒实修派的说法。于下浅显的介绍经续大义。

  

  诸大乘经典总体上分为经与论二种,《天子问佛经云》:「诸法摄于经论二,善说法及义解释,此故释迦之教法,永恒常住于世界。」此经论所述之法称为殊胜或清净之法。

  梵文法一字含盖世出世间法,《南夏日巴论》云:「法为知识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经典,未来定法宗。」

  如果佛法要长久常住在世界,在这部经里面提到要靠两种。一个就是靠经典,经典和经典的内容,讲解的传承要留在这个世界,就是佛法能常住。第二个、就是写论典~经典的解释。要透过这两个管道,佛教的教理可以留在这个世间上,有这种的说法。

  在这里,特别用殊胜或清净的教法讲的原因,在梵文里面这个"法"涵盖一切,因此就是一定要佛法,要用清净证法,梵文里面就是Samdharma前面加一个Sam。

  《南夏日巴论》云:「法为知识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经典,为来定法宗。」

  这个南夏日巴是一部论,我还没有查到这个中文的名字。「法为知识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经典,为来定法宗。」法的意思有这四种,同样的在《俱舍论》里面有讲到很多法的意义,法可以说世间法、也可以用于出世间法,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用的"法"是证法、超越世间之法。

  

  总称为法的有十种。一般所谓法为各自的方法及方法所生知识,但佛法所说的法为改变凡俗的心念或治伏烦恼污染之意故,称为殊胜或妙法,可分三种:

  法是有改变的意思,改变我们世俗的一切看法和行为。还有法的意思是净化烦恼的污染,或者是对付烦恼、对治烦恼的作用,这种的就称为法,一般的方法就不能称为法。因此法的这个名字也很多地方有误会,像"方便"一样,藏文里面讲方便的时候,这个方便是一种殊胜的方法,在中文里面翻译成方便的时候,好像简单、可以随便做的就叫方便啊!这两个是不一样,方便和智慧双运讲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方便是指很简单、容易做的事情,是一种字面上的不了解、字义的误会。这里讲法和世间法,也有很多地方都是用错的。

  

  (一)、法相

  依菩提为缘境修持,即断障碍及增德的方法,灭诸苦、除诸障、得诸智,法为具见闻想触安乐之相。

  这是法相。

  

  (二)、法音

   为梵文的Dharma,有总持之义,具不使众生堕落轮回及功德不落失之意。

   另印藏诸大德常用Samdharma,Sam为殊胜、真实及奇妙,为殊胜的佛所说之殊胜法教,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

  

  为梵文的Dharma,有总持之义,在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等,很多地方"法"讲的意思很多。(以)现在梵文学来讲,这个"法"的内容,很多地方没那么广,但是西藏传统的佛法上面,"法"的意思讲的非常广的,因此我用传统的说法。

  

  具不使众生堕落轮回及功德不落失之意。令印藏诸大德常用Samdharma,Sam为殊胜、真实及奇妙,为殊胜的佛所说之殊胜法教,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讲法者~佛所说的这个殊胜之法,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一般佛法要看缘份,没有缘份、没有殊胜的缘份,连佛法的一个字或者连一篇偈颂都听不到的,很多过去的高僧大德,佛教内部赞叹佛法是贤劫千劫很难得、很难闻到的。因此这里是能具善缘的殊胜人能修持的意思,讲的人也殊胜,说的法也殊胜,透过翻译也殊胜,修的人也很殊胜,因此称为Samdharma。

  

  (三)、法之分,含二,所诠及能诠。

  所诠之法为文词言语所指之法义,为证得灭谛之法,称为证法。能诠之法为相、声文字经典之表示,称为教法。《俱舍论》云:「能仁二妙法,教法及证法。」

  这里面的教法可以用文词去表达的,证法是能证悟的法门,所谓二法是这样的。前面讲的是教法。

  

  1. 证法,分二。

  (1).灭一切苦之法

  (2).证一切功德之涅槃法

  2. 教法,分二。

  甲一、总分

  甲二、细分

  

  甲一、总 分

  (1). 习气所生。

  如世间人安立的大象、马等称名,随顺之。

  随顺之;随便称的名称。

  

  (2). 解脱之因。

  如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经,《般若八千颂释》云:「佛所说全部经数,依文体及含义归纳为十二部分: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共十二部。」

  这十二部经典很多地方都有重复的讲,为三转*轮的内容去分等很多种分法,后面有简单的介绍。

  

  甲二、细分

  含经部显宗及密部金刚乘两种。

  

  乙一、显宗

  

  又分经与论二种。

  丙一、经部

  1.经部的法相

   所诠具利益,能诠为妙法,能作者事,舍烦恼,最后之果获得解脱。

   说法者依佛陀之因缘而生。

  什么叫经部呢?经部法相是什么?所诠具利益,能诠为妙法,能作者事,舍烦恼,最后之果获得解脱。说法者依佛陀之因缘而生。

  佛经分很多种,不管是那部佛经,都是因为有佛陀的存在、佛陀的直接或间接宣说或加持,就出现这部经典,这里写依佛陀之因缘而生的关系是这样。

  2.经部的分法

   有六种。

  (1).依时间而分

  初转四谛*轮,所说的法为出离心、别解脱,主要经典为四部毗奈耶(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及律上分)。

  二转无相*轮,所说法为般若禅定,主要经典为大般若经(有一百千颂或十万颂)、中般若经(有二十五千颂或二万五千颂)、小般若(有八千颂),般若佛母宝德经及般若心经等。

  三转广大分别确定轮,所说的法为光明如来藏,主要经典为华严经、宝积经、愣伽经、涅槃经等。

  这四谛法就是初转*轮的经典,世间上第一次(传的)佛法。

  二转无相*轮,所说法为般若禅定,主要经典为大般若经(有一百千颂或十万颂) 、中般若经(有二十五千颂或二万五千颂) 、 小般若(有八千颂) ,般若佛母宝德经及般若心经等。这有些是佛本身说,有些是佛加持而说的。

  三转广大分别确定轮,所说的法为光明如来藏,主要经典为华严经、宝积经、愣伽经、涅槃经等。

  如来藏性的全部是不是第三转*轮(讲的)呢?不是的。多罗讷塔大师的他空中观论里面提到,了义经典有些是天界(时)所说、有些是人间所说的,有些是二转*轮的时候已经提到。因此,他说了义经典不是完全是(依)时间上分的,大部份是第三转*轮的时候,但是有些不是第三转*轮所讲的。

  (2).所诠分别

   总体上分为了义及不了义两种。任何经典就因明学观察时,以同词异义的方式或世俗谛为主所说的法为不了义,同词同义所说或以胜义谛为主所说的法为了义。

  他空中观的一种说法,没有提到如来藏性的部份都是不了义之法,因此三乘所证悟的境相续的、常住的提到的经典,就称为了义。

  三种(含)声闻、缘觉、菩萨等各自证悟(互不相关的空性)属于是不了义的,在他空中观认为从声闻到缘觉、菩萨全部是如来藏性净化不同的层次而慢慢功德圆满。

  以三转*轮而言,萨迦班禅说:「初转*轮,为声闻的眷属所说之法为以不了义为主。二转*轮为菩萨的眷属所说之法以了义为主。三转*轮为三种姓所说之法为了义及不了义两种。」但觉囊派诸大师却认为三转*轮之法为确定了义论。

  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说法。萨迦派的诸大德都承认如来藏是空性、如来藏是法界。觉囊派的诸大德承认如来藏性是法界体性智、是法界,这个部份都是一样的。

  果冉巴对多伯巴大师非常客气,他说证悟和功德无人能比的这个导师─多伯巴大师,前面一大堆的赞颂,最后说:「你的说法就是常见(中观)派。」前面留一个很大的空间,看起来好像是赞叹的样子,后面说:「你的说法常见派的(中观)思想。」

  这些所有以前反驳的人都没有恶意,他说:「为了经典的内容更清楚而反驳的。」意思是说(为了)佛法的内容更清楚而辩论的,辩论的人很有风度的,也不会随便用很多不好听的文词去骂。果冉巴大师认为(他们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所谓有些(是为了)佛法的内容更清楚而辩论。

   觉囊派和萨迦派的教理方面看起来有一些地方是有一点点的差异,但是实际上大家都承认法界体性智、承认如来藏性是法界体性智的时候都是一样的。

  (3).能诠的文词经典,如前面所说的十二部经典。

  (4).依对治烦恼方式分有三藏经典。经藏含十二部经中之契经、应颂、记别、讽诵,主为对治瞋恨心。律藏为十二部经中之自说,主要对治贪念。阿毗达磨藏(论藏,或称对法七论)含十二部藏经中之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七部,主要对治痴心。

  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

《究竟一乘宝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