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七论,三藏不齐全。」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
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七论,三藏不齐全。」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
依对治烦恼方式分有三藏经典。三种论典对治烦恼的时候怎么分呢?到下面有提到。经藏含十二部经中之契经、应颂、记别、讽诵,主为对治瞋恨心。律藏为十二部经中之自说,自说就是十二部经典是律说,这个主要是对治贪念。阿毗达磨藏称为论藏或者是对法七论,这个就含十二部藏经中之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七部,主要对治痴心。大部份这个十二部经典当做是经,但是有些人的说法是不同的,譬如说: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七论,三藏不齐全。」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
(5). 依根器而分
有佛为阿罗汉及菩萨所说法两种。
(6). 依讲经方式而分
有佛说、加持说、随许说三种。
譬如说:藏传佛教里面讲的方式。中文上面也有很多种,但是中文部份,大家已经了解,因此没有加在上面。
佛说为佛亲自说,如般若佛母宝德经等。
加持说为身加持、语加持、意加持所说之法,如佛加持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般若心经般。
这个藏传佛教里面是没有任何的争议的,他是观音菩萨所说。就像陀罗尼里面大白伞盖佛母或佛顶身咒等等,有些是佛示现神通顶髻里面发出声音,有些是他加持菩萨说的,就这种的。
随许说为佛允许菩萨及阿罗汉所说之法,含各经典的开首及后记等。
这个佛随许就是阿罗汉和菩萨都可以说法,经典前面说:如是我闻到后记等等,很多都是当初结(集)经的时候加在中间。因此,非佛所说,但是佛随许所说的法。
以上我们讲的就是经典的一种分法、经典的作用,我们白话来讲,经典的作用、经典的内容。
丙二、论部
分四而言:
1. 论之法相
作者不放逸清净意乐所著,内容为戒、定、慧三学处,作用为对治烦恼及脱离轮回之苦。简单的说,能净烦恼及救除轮回苦为佛教论典的两种特色。另种说法为离六垢(无义、错义、唯学、争斗、计谋、离慈)、具三德(具义、修持、离苦)殊胜之论典。
很多人说论的定义不一样,我后面讲的(是)依据多罗讷塔大师和觉囊派的诸大德们的说法。就四种不同的论来讲,这个不是四种不同的论,论有四种含义。
分四而言:
1. 论之法相
作者不放逸清净意乐所著,内容为戒、定、慧三学处,作用为对治烦恼及脱离轮回之苦。简单的说,能净烦恼及救除轮回苦为佛教论典的两种特色。另种说法为离六垢(无义、错义、唯学、争斗、计谋、离慈)、具三德(具义、修持、离苦)殊胜之论典。
具足我们所谓离六垢、具三德的这种的就称为论典。现在我们说任何人都可以写书,(就)没有(写)论典的规矩,过去的论文写完之后就要辩论,辩论他如不如法,如果不如法,这部论典一定要烧掉,不能流通。
过去很多萨迦派也抱持着这种的传统,他先著作完之后要寄到萨迦寺,萨迦寺的各堪布看一遍,觉得内容符合萨迦派的教理或者是符合佛教,才可以刻木刻流通,之前就是不可以的。
以前所有西藏有这个规矩,现在黄教格鲁派里面,拉卜愣寺仍维持这样的传统。我所知道的1987年的时候,拉卜愣寺的几个年轻的人写一些有关佛教的论。好几个格西提议,大家都要辩论,有争议(就)不能流通,后来就是不让流通,有这样的一个管制,这是佛教的传统,传达佛教的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正确。
以前西藏都有这样的管理,因此大家都不敢写佛教的解释。红派现在四川的多智千法王的寺庙之前有四大堪布,有好几个人写一些(佛法的)解释要看这四大堪布通不通过,不通过就不让他们刻木刻。以前的德格印经院要刻经典的时候也是一样,不是你有钱就可以刻的,都要看内容,就这样管制论典,因此以前(管制)是非常的严格的。
2. 论之作用
广大的意义摄集、甚深的意义明分、颠倒的次第汇整。
般若的解说、般若的内容(为)一部广大的经论、经典,内容过去的很多印度的论者也没办法分的详细,弥勒五论的《现观庄严论》就是大般若经的一个修持,全部就变成五道和十地的次第去写。里面一直再重复,大般若经典好像很容易背,前面的顺序全部背下来以后就一直再重复,以前西藏的一些经忏师可以背诵(整部)大般若经典,虽然有十六卷,但是比其它的容易,因为一直再重复,实际上它没有重复,每个地方都有用意的,不是佛很无聊的一直再重复的,佛是(具)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他不是说不出话一直再重复的。
因此,广大的经论整理的时候要靠论文,他这里写的「广大的意义摄集的作用、甚深的意义明分的作用。」譬如说:一些甚深的意义、不容易了解的,(以)更容易了解的方式去写,这个(是)论的其中一个作用。颠倒的次第,是有些里面次第颠倒的这种的要汇整,论有这些作用。
3. 着论之法
尽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龙树菩萨的《般若百论》。如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宣说解脱及遍智之道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
有哪些论典就是一个代表,代表性的一个论典,着论的话他讲的是哪一个着论,里面讲的是哪些法,譬如说:着论之法
尽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龙树菩萨的《般若百论》。如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宣说解脱及遍智之道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
萨迦派和觉囊派的诸大论师有这种的方法。
4. 论之分别
初转*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为对法七论,此七论为发智论与六足论,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以迦多衍尼子着《发智论》为总为身,以世友着《品类论》、天寂着《识身论》、舍利子着《法蕴论》、目犍连子着《施设论》、拘瑟耻罗着《集异门论》、满慈子着《界身论》等六论为支为足。
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功德光所著的《律经根本律》及论师氐宿天着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花鬘》等。
对法七论就是初转*轮主要的(经典)。
二转*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为龙树菩萨的中观理聚五论:《中论》、《回诤论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
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及《学集》。
二转*轮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大家都非常熟悉、台湾也是很多人在读,《学集》好像比较少人读,西藏传的人很少,只有口传的传承,好像没有讲解的传承,西藏讲解传承断了以后几乎不太会讲这部论典,他们就是供在佛前或者是研究参考的书,就这样的一个传统。
但这也是不完全的,譬如说般若八千颂的解释以前也断掉过一次,后来班禅大师的导师咏西佳参开始就讲这部法,他传下来后,很多人在讲。这种的就是已经断了传承,还是后来有些人讲的,这个上师是大家都认同的上师那有可能。但是现在末法时期啊!大家都认同的法师、大家都认同的上师几乎很少的,大家都会找毛病,说这个上师那里有问题,大家都看过失,不会看功德。因此现在如果是已经断了传承的这种,有人开始讲经,我觉得除了达赖喇嘛以外,大家都会批评他的,藏传佛教里面有可能不太会接受。
三转*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如弥勒菩萨着的弥勒五论:《现观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宝性论》、《经庄严论》。
但是《现观庄严论》也是第二转*轮的经典。
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古印度旃陀罗阁弥论师着的《律仪二十颂》。
这些是行为(为主)著作的论典。前面讲到是经,这里讲到是论。论的定义、著作者的功德、内容符不符合原始佛教的经典等,好几个角度去看,它如果是一部具格的论典就可以解说或是可以广传的,后面有提到。
著作者本身的功德,譬如说:龙树菩萨或者是无著菩萨,这些全部是登地菩萨,登地菩萨的论典,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印度佛教或者西藏佛教界里面是非常尊重的。阿底峡尊者当初在西藏传法的时候,提到过:马鸣菩萨的祈愿文等,就是这种已经有语真谛加持的人所写的祈愿文都有加持、可以修持,其它的凡俗人所写的就是发一个比较不错的愿以外,他没有语真谛的加持、也没有什么功德。
因此我们所谓要研读一部圣者的经典,这种是登地的菩萨的经典,就是与佛陀亲自讲的经典一样,我们要尊重。在《宝性论》的后面也提到这个部份。密部可以称为论、也可以称为经,密部有经和论有两种。密续的续,也不一定完全是佛陀所说的,有些是菩萨所说的。
续也好、经也好、论也好,这种的名相是外道和佛教共同有的名词,Sutra(经典)不是全部是佛教的,外道也用这个名字。论典,也不一定是佛教的,外道也有论,Trantra所谓密续也不一定是佛教的,其它的外道也有。
上次我看到一个人写有关密续的部份,他说:「密续,外道的文字里面就有密续,因此是非佛法。」但是这种的是自己的见解没有那么广、梵文也不懂,有可能没有读过印度的这些小说,因此他说这样的话。
外道和佛教共有,不只是这个(密续),所谓佛教的律藏,我们认为是完全没有争议,原始佛教的很多戒律就是跟外道完全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没有帮助、对修持没有帮助的部份,他去掉而已,其它的都是外道原来的或改良,譬如说有些对众生有利益、解脱的部份…
《究竟一乘宝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