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究竟一乘寶性論▪P4

  ..續本文上一頁七論,叁藏不齊全。」經部派說:「對法七論爲阿羅漢之著作、非佛所說,對法已含在其它經藏及律藏中,無須單獨區分。」

  唯識宗提及:「若無對法七論,叁藏不齊全。」經部派說:「對法七論爲阿羅漢之著作、非佛所說,對法已含在其它經藏及律藏中,無須單獨區分。

  依對治煩惱方式分有叁藏經典。叁種論典對治煩惱的時候怎麼分呢?到下面有提到。經藏含十二部經中之契經、應頌、記別、諷誦,主爲對治瞋恨心。律藏爲十二部經中之自說,自說就是十二部經典是律說,這個主要是對治貪念。阿毗達磨藏稱爲論藏或者是對法七論,這個就含十二部藏經中之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七部,主要對治癡心。大部份這個十二部經典當做是經,但是有些人的說法是不同的,譬如說:唯識宗提及:「若無對法七論,叁藏不齊全。」經部派說:「對法七論爲阿羅漢之著作、非佛所說,對法已含在其它經藏及律藏中,無須單獨區分。

  

  (5). 依根器而分

   有佛爲阿羅漢及菩薩所說法兩種。

  (6). 依講經方式而分

   有佛說、加持說、隨許說叁種。

   譬如說:藏傳佛教裏面講的方式。中文上面也有很多種,但是中文部份,大家已經了解,因此沒有加在上面。

  佛說爲佛親自說,如般若佛母寶德經等。

  加持說爲身加持、語加持、意加持所說之法,如佛加持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般若心經般。

  這個藏傳佛教裏面是沒有任何的爭議的,他是觀音菩薩所說。就像陀羅尼裏面大白傘蓋佛母或佛頂身咒等等,有些是佛示現神通頂髻裏面發出聲音,有些是他加持菩薩說的,就這種的。

  

  隨許說爲佛允許菩薩及阿羅漢所說之法,含各經典的開首及後記等。

  這個佛隨許就是阿羅漢和菩薩都可以說法,經典前面說:如是我聞到後記等等,很多都是當初結(集)經的時候加在中間。因此,非佛所說,但是佛隨許所說的法。

  以上我們講的就是經典的一種分法、經典的作用,我們白話來講,經典的作用、經典的內容。

  丙二、論部

  分四而言:

  1. 論之法相

  作者不放逸清淨意樂所著,內容爲戒、定、慧叁學處,作用爲對治煩惱及脫離輪回之苦。簡單的說,能淨煩惱及救除輪回苦爲佛教論典的兩種特色。另種說法爲離六垢(無義、錯義、唯學、爭鬥、計謀、離慈)、具叁德(具義、修持、離苦)殊勝之論典。

   很多人說論的定義不一樣,我後面講的(是)依據多羅讷塔大師和覺囊派的諸大德們的說法。就四種不同的論來講,這個不是四種不同的論,論有四種含義。

  分四而言:

  1. 論之法相

  作者不放逸清淨意樂所著,內容爲戒、定、慧叁學處,作用爲對治煩惱及脫離輪回之苦。簡單的說,能淨煩惱及救除輪回苦爲佛教論典的兩種特色。另種說法爲離六垢(無義、錯義、唯學、爭鬥、計謀、離慈)、具叁德(具義、修持、離苦)殊勝之論典。

  具足我們所謂離六垢、具叁德的這種的就稱爲論典。現在我們說任何人都可以寫書,(就)沒有(寫)論典的規矩,過去的論文寫完之後就要辯論,辯論他如不如法,如果不如法,這部論典一定要燒掉,不能流通。

  過去很多薩迦派也抱持著這種的傳統,他先著作完之後要寄到薩迦寺,薩迦寺的各堪布看一遍,覺得內容符合薩迦派的教理或者是符合佛教,才可以刻木刻流通,之前就是不可以的。

   以前所有西藏有這個規矩,現在黃教格魯派裏面,拉蔔愣寺仍維持這樣的傳統。我所知道的1987年的時候,拉蔔愣寺的幾個年輕的人寫一些有關佛教的論。好幾個格西提議,大家都要辯論,有爭議(就)不能流通,後來就是不讓流通,有這樣的一個管製,這是佛教的傳統,傳達佛教的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正確。

   以前西藏都有這樣的管理,因此大家都不敢寫佛教的解釋。紅派現在四川的多智千法王的寺廟之前有四大堪布,有好幾個人寫一些(佛法的)解釋要看這四大堪布通不通過,不通過就不讓他們刻木刻。以前的德格印經院要刻經典的時候也是一樣,不是你有錢就可以刻的,都要看內容,就這樣管製論典,因此以前(管製)是非常的嚴格的。

  2. 論之作用

   廣大的意義攝集、甚深的意義明分、顛倒的次第彙整。

   般若的解說、般若的內容(爲)一部廣大的經論、經典,內容過去的很多印度的論者也沒辦法分的詳細,彌勒五論的《現觀莊嚴論》就是大般若經的一個修持,全部就變成五道和十地的次第去寫。裏面一直再重複,大般若經典好像很容易背,前面的順序全部背下來以後就一直再重複,以前西藏的一些經忏師可以背誦(整部)大般若經典,雖然有十六卷,但是比其它的容易,因爲一直再重複,實際上它沒有重複,每個地方都有用意的,不是佛很無聊的一直再重複的,佛是(具)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他不是說不出話一直再重複的。

   因此,廣大的經論整理的時候要靠論文,他這裏寫的「廣大的意義攝集的作用、甚深的意義明分的作用。」譬如說:一些甚深的意義、不容易了解的,(以)更容易了解的方式去寫,這個(是)論的其中一個作用。顛倒的次第,是有些裏面次第顛倒的這種的要彙整,論有這些作用。

  

  3. 著論之法

   盡所有法宣說之論典,如龍樹菩薩的《般若百論》。如所有法宣說之論典,如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宣說解脫及遍智之道的論典,如《瑜伽師地論》。

  有哪些論典就是一個代表,代表性的一個論典,著論的話他講的是哪一個著論,裏面講的是哪些法,譬如說:著論之法

  盡所有法宣說之論典,如龍樹菩薩的《般若百論》。如所有法宣說之論典,如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宣說解脫及遍智之道的論典,如《瑜伽師地論》。

  薩迦派和覺囊派的諸大論師有這種的方法。

  4. 論之分別

   初轉*輪以見部爲主的論典爲對法七論,此七論爲發智論與六足論,說一切有部的七種根本論著,以迦多衍尼子著《發智論》爲總爲身,以世友著《品類論》、天寂著《識身論》、舍利子著《法蘊論》、目犍連子著《施設論》、拘瑟恥羅著《集異門論》、滿慈子著《界身論》等六論爲支爲足。

   以行爲爲主的論典,如功德光所著的《律經根本律》及論師氐宿天著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花鬘》等。

  對法七論就是初轉*輪主要的(經典)。

  二轉*輪以見部爲主的論典爲龍樹菩薩的中觀理聚五論:《中論》、《回诤論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

   以行爲爲主的論典,如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及《學集》。

   二轉*輪以行爲爲主的論典,如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大家都非常熟悉、臺灣也是很多人在讀,《學集》好像比較少人讀,西藏傳的人很少,只有口傳的傳承,好像沒有講解的傳承,西藏講解傳承斷了以後幾乎不太會講這部論典,他們就是供在佛前或者是研究參考的書,就這樣的一個傳統。

   但這也是不完全的,譬如說般若八千頌的解釋以前也斷掉過一次,後來班禅大師的導師詠西佳參開始就講這部法,他傳下來後,很多人在講。這種的就是已經斷了傳承,還是後來有些人講的,這個上師是大家都認同的上師那有可能。但是現在末法時期啊!大家都認同的法師、大家都認同的上師幾乎很少的,大家都會找毛病,說這個上師那裏有問題,大家都看過失,不會看功德。因此現在如果是已經斷了傳承的這種,有人開始講經,我覺得除了達賴喇嘛以外,大家都會批評他的,藏傳佛教裏面有可能不太會接受。

  

  叁轉*輪以見部爲主的論典,如彌勒菩薩著的彌勒五論:《現觀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寶性論》、《經莊嚴論》。

  但是《現觀莊嚴論》也是第二轉*輪的經典。

   以行爲爲主的論典,如古印度旃陀羅閣彌論師著的《律儀二十頌》。

  這些是行爲(爲主)著作的論典。前面講到是經,這裏講到是論。論的定義、著作者的功德、內容符不符合原始佛教的經典等,好幾個角度去看,它如果是一部具格的論典就可以解說或是可以廣傳的,後面有提到。

   著作者本身的功德,譬如說:龍樹菩薩或者是無著菩薩,這些全部是登地菩薩,登地菩薩的論典,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印度佛教或者西藏佛教界裏面是非常尊重的。阿底峽尊者當初在西藏傳法的時候,提到過:馬鳴菩薩的祈願文等,就是這種已經有語真谛加持的人所寫的祈願文都有加持、可以修持,其它的凡俗人所寫的就是發一個比較不錯的願以外,他沒有語真谛的加持、也沒有什麼功德。

   因此我們所謂要研讀一部聖者的經典,這種是登地的菩薩的經典,就是與佛陀親自講的經典一樣,我們要尊重。在《寶性論》的後面也提到這個部份。密部可以稱爲論、也可以稱爲經,密部有經和論有兩種。密續的續,也不一定完全是佛陀所說的,有些是菩薩所說的。

  續也好、經也好、論也好,這種的名相是外道和佛教共同有的名詞,Sutra(經典)不是全部是佛教的,外道也用這個名字。論典,也不一定是佛教的,外道也有論,Trantra所謂密續也不一定是佛教的,其它的外道也有。

   上次我看到一個人寫有關密續的部份,他說:「密續,外道的文字裏面就有密續,因此是非佛法。」但是這種的是自己的見解沒有那麼廣、梵文也不懂,有可能沒有讀過印度的這些小說,因此他說這樣的話。

   外道和佛教共有,不只是這個(密續),所謂佛教的律藏,我們認爲是完全沒有爭議,原始佛教的很多戒律就是跟外道完全一樣的,釋迦牟尼佛對衆生沒有幫助、對修持沒有幫助的部份,他去掉而已,其它的都是外道原來的或改良,譬如說有些對衆生有利益、解脫的部份…

《究竟一乘寶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