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究竟一乘寶性論▪P5

  ..續本文上一頁,加在這個出家的戒律裏面而已。所謂剃度也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以前外道也有的,赤腳、乞討也是跟外道都是一樣的,很多規矩包括八關齋戒也是一點點不一樣,我們的發願不一樣、追求的不一樣,行爲上很多都是跟外道相同的,因此不能用一個密續的續去解釋他一定是外道,或者經典的經去解釋。譬如說:印度的《易經》也是經,但是他的內容事實上非佛法。我們佛教全部的經典也是成爲外道的,如果是這樣子成立的話,不只是這個,我們說佛教的很多名相,都是跟外道是共同所有的。因此過去鹿野苑那邊翻譯《入菩薩行論》的時候,很多名相方面他們遇到一點點困難,有些名相跟外道用的不一樣,有些名相用的一樣,但是佛教要找到原始名相,一定要找有關佛教的記載、原始用的佛教名相,如果沒有,有可能翻譯以後成爲外道的,有這種的問題産生。

   剛剛我們講的論,不是寫一本書就是稱爲論。佛教的論,剛剛前面講的有叁種作用全部要圓滿,寫論的人叁種功德也是要圓滿的,寫論的本身要證悟空性的、或者是親見本尊的、或者五明通達的,這叁種的功德其中一個一定要圓滿的。佛教的論最殊勝的地方就是內容、作者各方面都比其它的更殊勝的。因此佛教的經典、論,可以當做佛經去供奉、可以修持、可以讀誦。

   今天我們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再講的話,好像是開高速公路啊!不然好像講不完了。後面要回向,我講的功德、你們聽聞的功德和我們所有發願的功德全部回向給衆生,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發這樣的願我們就是做回向。

   先大家發願,遍一切衆生希望獲得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爲了這樣的一個願,今天要接受彌勒五論之ㄧ寶性論的課。也希望這寶性論裏面所講的內容正式實修,就是依法和自己的心相融,大家發這樣的一個心態接受今天的課。

   今天我們最主要講密部金剛乘的部份─第五頁。

  乙二、密部金剛乘

   昨天我們講完顯宗的經論─經的定義和論的定義,今天主要講的是密部金剛乘的部份。《寶性論》屬于經的部份,爲什麼要講這個續呢?昨天也是講過,這算是顯密的一個橋梁,或經部和密部的橋梁是這部寶性論。因此我們對經題《無上續論》講的這個續的內容要稍微的了解。

  在寶性論的前面,我們說七金剛處來講,是叁寶佛法僧、如來藏性和菩提、功德和事業總共有七金剛處去講的,在密乘的修持,每一部儀軌裏面就有這個(些)部份,儀軌前面就一定會有皈依、發心,我們要以叁寶爲這個皈依處去講的,因此佛法僧全部在皈依裏面。

   如來藏性我們解釋爲法界體性智或法界智,修密乘的儀軌的時候,前面一定要諸境化爲空性、在空性中觀想本尊,我們說叁種定、叁金剛定去觀想的,大部份紅派的儀軌大都是以叁定去觀想一個本尊,所謂真如定、本因定、遍照定等叁種禅定去觀想的。前面的真如定是法界體性智、空性是如來藏性的部份,一直到遍照定最後就成爲圓滿本尊的身相功德圓滿的身相。這個部份在《寶性論》裏面可以說是菩提的部份,菩提圓滿正等正覺的一個身相。

   在密乘的儀軌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觀修,但是不管自己觀想或者對面觀想本尊,都是一個種子最後要圓滿一個身相,不只是本尊的身相,身圓滿和外境的淨土等要圓滿的觀想部份我們這裏說的菩提。

   修持本尊的階段,中間要供養文和禮贊文這兩個,完整的儀軌不能缺少的一個部份,這裏所謂的七金剛處裏面功德的那個部份。再念誦咒語,最後就是我們說成辦四種利益,譬如說息增懷誅等等成辦四業、要觀想集散事業釘,這個部份我們可以說是在這裏面事業的部份。 因此,在《寶性論》裏面所解釋的就是密乘整部儀軌的內容。

  

  金剛乘于經續內有多種不同的稱謂,如金剛乘、密咒乘、果乘、內乘、不共乘、方便乘、大密乘等。

   金剛乘于經續內有多種不同的稱謂,所謂禅定也好、咒語也好,很多都是因爲如來藏性爲基礎,因此講到金剛的這個字。任何東西都不會毀壞所以用金剛這個字。同樣的,我們這裏七金剛處也是用金剛,密乘很多不同的名字。

   密咒乘,譬如說:身密、口密、意密,我們說叁密,這個密很多種含意,稱爲秘密乘、密咒乘。

   果乘,我們所謂佛的境界。一般我們先修因最後有果,但是在密乘金剛乘裏面現在在果的階段,在一個修行人的瑜伽士的定中,可以感受或者是享受佛果的各種功德。譬如說:修一個本尊跟本尊的相應的時候,你所住的地方,你自己的定中是一個淨土,親自顯現在你的眼前。還有你也是息增懷誅等成辦利益衆生的各種事業的能力,類似菩薩和佛的果位在凡夫的階段也可以顯現的,密乘稱爲果乘講的原因是這樣的。

   內乘的這個部份,我們分爲外、內。外部的理論就是身口的各種行爲爲主這種的的乘派就稱爲外乘。內乘,是以叁昧耶和瑜伽行的那種禅定爲主的這種經典或續部,這裏稱爲內乘,內是叁昧耶定就是禅定。

   不共乘,(與)聲聞、緣覺不共同,唯有上根利器的人所學的、所修的這個部份就是不共乘。

   方便乘。昨天也講過有各種去渡化衆生和利益衆生的方式,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學同樣的法門,也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要做同樣的事情,密乘裏面有諸多方便的法門。譬如說:生圓二次第和息增懷誅的事業等有各種方法。這種方便的方法稱爲方便乘。

   大密乘。正等正覺的佛陀所謂意義的部份赤裸的顯現出來,以佛陀的意去修持,這個意的禅定去修持和學習,所謂大密乘。大密乘(就)根器來分,譬如說:八大菩薩的這種的上根利器的人的境界可以稱爲大密乘。但是也不是說除了這種高的層次以外不能學習的,我們凡夫有信心堅定的人也可以學習、可以獲得成就。

  

   于時輪金剛的《無垢光疏》內說及:「金剛爲不衰、不滅,故名大金剛乘。」

   于時輪金剛的《無垢光疏》內提起,這個無垢光疏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論書,藏傳佛教裏面提到,他是香巴拉國王的著作,有翻譯成藏文,也可以說是時輪金剛最多的一部論書解釋。在這裏面提到金剛爲不衰、不滅,故名大金剛乘。

  密咒乘之意,《金剛頂續》雲:「密咒之法相,諸佛之真意,成就法精要,真實之法界,是爲密咒相。」因此諸佛菩薩意不二的智慧,稱爲密咒。密咒是本尊、亦爲本尊之稱號,非利器者不得宣說,此故而稱"密"。

   密咒有很多種意思,有時候這個密咒字面上沒有什麼意思的,它是一個代號,也是我們說語真實谛加持的一個代號,念誦就獲得加持這種的一個咒語。有時候它是本尊的名號,用梵文念的時候完全它是一個法號。譬如說:嗡阿日阿巴劄納帝,大家都會念文殊菩薩的咒語,這個文殊菩薩的咒語是一個代號,很多字湊起來的一個咒語,它不完全是一個名稱。如果我們念度母的咒語: 嗡答瑞 度答瑞 都瑞梭哈,這是一種度母的佛號。這種的有些是佛號,有些是一個代號。這個非利器者不得宣說,此故而稱〝密〞。

  

  密咒乘內分密咒(梵文爲Mantra曼陀羅)及密續(梵文Tantra旦陀羅)。

  這兩個密續裏面,密續是指經典,裏面就有密咒,也可以說先有密續再有這個密咒。

  丙一、密咒(梵文爲Mantra曼陀羅)分叁種:密咒、明咒、陀羅尼咒。其"曼"的意思爲意識及空性,"陀羅"的意思爲拯救及方便。完整的意思,于因地將修行人由煩惱意識中拯救出來。

   密咒的部份,米滂仁波切的大幻法網續的前面有密咒的解釋和秘密的含義,紅派的說法有詳細的,但是我這裏面大部份是用覺囊派和薩迦派的各種說法。

  

  依咒語的自性而言,爲方便與智慧空性合一。《密集金剛後續》雲:「"曼"爲無相空,金剛薩埵雲:是爲大智慧。"陀羅"爲拯救意,如來所宣說,空性及大悲,無二別自性。」

  密集金剛等等所提到,「咒語的內容很廣,不只是一個念誦的佛號,裏面包含方便和智慧所攝的一切法。」

  1. 密咒

   對未成熟之根器者不得宣說而名密咒,《吉祥和合續》內雲:「非遍入、大自在天、梵天、聲聞、緣覺之境故,即說爲密咒。」

   這裏所說的未成熟的根器和非根器者,這兩個一點點不一樣的。完全對密乘沒有信心,還有些對密乘有邪見的,這種就是非根器者。

   未成熟講的話,雖然沒有排斥,但是他沒有經過密乘的灌頂等儀式的,我們稱爲是未成熟者。在十四根本墮裏面:未成熟者宣說密法是第七墮、這是第七條戒律。譬如說:沒有接受過灌頂的人,跟他講密乘的儀軌部份,秘密的部份給他看或者是跟他解釋,這樣是犯戒的。就像一個沒有受過比丘(戒)的人面前講比丘的戒律一樣,一般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還沒有受的居士不能看,也不能讀誦。像這樣,密乘也是還沒有成熟的人,不能看、不能說,因此它稱爲密咒。

  2. 明咒

   淨化過失及明了智慧之意,《金剛頂續》雲:「滅處貪黑暗,亦治諸煩惱,回遮無明障,宣說爲明咒。」

   有淨化過失和清淨智慧能力的稱爲明咒。但明咒的解釋也有很多種,有些的說法也不是這樣,我大部份是以《金剛頂續》和覺囊派的諸大師的說法去講的。

  3. 陀羅尼咒

   諸功德不漏而總持,故稱爲陀羅尼。《金剛頂續》雲:「能持諸佛法,亦能持諸法,故說總持咒。」

   總持就是不忘記或者是把它留住、不要讓它漏失的意思。

  《金剛頂續》雲:「能持諸佛法,亦能持諸法,故說總持咒。」

  佛法和佛法的一切功德可以留在一位衆生的心續,這種的把它留住都不忘記的功能就稱爲陀羅尼咒。

  丙二、密續(梵文Tantra旦陀羅)之分法

  1. 分爲二續,內續及外續。

  阿阇梨無畏生主張:事續、…

《究竟一乘寶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