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究竟一乘寶性論▪P3

  ..續本文上一頁論》。在中文用《寶性論》,有可能是他前面叁寶的功德爲命名。

  過去彌勒五論實修諸大德認爲此論爲般若乘之究竟真理,爲般若乘進入密乘的法門,可說是經與密之煤介。此大乘無上續論之〝大乘〞爲顯宗、〝續〞爲密宗,欲認識本論應略知此字義。

  大乘無上續論講的時候,"大乘"的意思講的是顯宗,"續"講的是密宗。因此,這裏面就是顯密的共同講的、是如來藏性,一定要知道這個。

  經題裏面包含整個經文的內容,因此經題不容易立的。寫一部論文、寫一本書的時候,他的名字不容易(立的)。尤其是在過去這種嚴格的管理之下所著作的,所有西藏、印度也好,這種論的題目是最困難的,立一個題目很困難。因爲題目與他的內容一定有關系,尤其是那瀾陀寺後期的這種論文。過去這個佛經的命名,有些是(依據)內容、有些是地名、有些是人名,它是不一定的,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看到這部論的時候,要認定他裏面講的顯宗和密宗這兩種的解釋,就是彌勒實修派的說法。于下淺顯的介紹經續大義。

  

  諸大乘經典總體上分爲經與論二種,《天子問佛經雲》:「諸法攝于經論二,善說法及義解釋,此故釋迦之教法,永恒常住于世界。」此經論所述之法稱爲殊勝或清淨之法。

  梵文法一字含蓋世出世間法,《南夏日巴論》雲:「法爲知識道,涅槃及意境,福壽及經典,未來定法宗。」

  如果佛法要長久常住在世界,在這部經裏面提到要靠兩種。一個就是靠經典,經典和經典的內容,講解的傳承要留在這個世界,就是佛法能常住。第二個、就是寫論典~經典的解釋。要透過這兩個管道,佛教的教理可以留在這個世間上,有這種的說法。

  在這裏,特別用殊勝或清淨的教法講的原因,在梵文裏面這個"法"涵蓋一切,因此就是一定要佛法,要用清淨證法,梵文裏面就是Samdharma前面加一個Sam。

  《南夏日巴論》雲:「法爲知識道,涅槃及意境,福壽及經典,爲來定法宗。」

  這個南夏日巴是一部論,我還沒有查到這個中文的名字。「法爲知識道,涅槃及意境,福壽及經典,爲來定法宗。」法的意思有這四種,同樣的在《俱舍論》裏面有講到很多法的意義,法可以說世間法、也可以用于出世間法,法有很多種。我們這裏用的"法"是證法、超越世間之法。

  

  總稱爲法的有十種。一般所謂法爲各自的方法及方法所生知識,但佛法所說的法爲改變凡俗的心念或治伏煩惱汙染之意故,稱爲殊勝或妙法,可分叁種:

  法是有改變的意思,改變我們世俗的一切看法和行爲。還有法的意思是淨化煩惱的汙染,或者是對付煩惱、對治煩惱的作用,這種的就稱爲法,一般的方法就不能稱爲法。因此法的這個名字也很多地方有誤會,像"方便"一樣,藏文裏面講方便的時候,這個方便是一種殊勝的方法,在中文裏面翻譯成方便的時候,好像簡單、可以隨便做的就叫方便啊!這兩個是不一樣,方便和智慧雙運講的時候,很多人認爲方便是指很簡單、容易做的事情,是一種字面上的不了解、字義的誤會。這裏講法和世間法,也有很多地方都是用錯的。

  

  (一)、法相

  依菩提爲緣境修持,即斷障礙及增德的方法,滅諸苦、除諸障、得諸智,法爲具見聞想觸安樂之相。

  這是法相。

  

  (二)、法音

   爲梵文的Dharma,有總持之義,具不使衆生墮落輪回及功德不落失之意。

   另印藏諸大德常用Samdharma,Sam爲殊勝、真實及奇妙,爲殊勝的佛所說之殊勝法教,具善緣殊勝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

  

  爲梵文的Dharma,有總持之義,在蔣貢康楚仁波切的解釋等,很多地方"法"講的意思很多。(以)現在梵文學來講,這個"法"的內容,很多地方沒那麼廣,但是西藏傳統的佛法上面,"法"的意思講的非常廣的,因此我用傳統的說法。

  

  具不使衆生墮落輪回及功德不落失之意。令印藏諸大德常用Samdharma,Sam爲殊勝、真實及奇妙,爲殊勝的佛所說之殊勝法教,具善緣殊勝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講法者~佛所說的這個殊勝之法,具善緣殊勝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一般佛法要看緣份,沒有緣份、沒有殊勝的緣份,連佛法的一個字或者連一篇偈頌都聽不到的,很多過去的高僧大德,佛教內部贊歎佛法是賢劫千劫很難得、很難聞到的。因此這裏是能具善緣的殊勝人能修持的意思,講的人也殊勝,說的法也殊勝,透過翻譯也殊勝,修的人也很殊勝,因此稱爲Samdharma。

  

  (叁)、法之分,含二,所诠及能诠。

  所诠之法爲文詞言語所指之法義,爲證得滅谛之法,稱爲證法。能诠之法爲相、聲文字經典之表示,稱爲教法。《俱舍論》雲:「能仁二妙法,教法及證法。」

  這裏面的教法可以用文詞去表達的,證法是能證悟的法門,所謂二法是這樣的。前面講的是教法。

  

  1. 證法,分二。

  (1).滅一切苦之法

  (2).證一切功德之涅槃法

  2. 教法,分二。

  甲一、總分

  甲二、細分

  

  甲一、總 分

  (1). 習氣所生。

  如世間人安立的大象、馬等稱名,隨順之。

  隨順之;隨便稱的名稱。

  

  (2). 解脫之因。

  如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經,《般若八千頌釋》雲:「佛所說全部經數,依文體及含義歸納爲十二部分: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共十二部。」

  這十二部經典很多地方都有重複的講,爲叁轉*輪的內容去分等很多種分法,後面有簡單的介紹。

  

  甲二、細分

  含經部顯宗及密部金剛乘兩種。

  

  乙一、顯宗

  

  又分經與論二種。

  丙一、經部

  1.經部的法相

   所诠具利益,能诠爲妙法,能作者事,舍煩惱,最後之果獲得解脫。

   說法者依佛陀之因緣而生。

  什麼叫經部呢?經部法相是什麼?所诠具利益,能诠爲妙法,能作者事,舍煩惱,最後之果獲得解脫。說法者依佛陀之因緣而生。

  佛經分很多種,不管是那部佛經,都是因爲有佛陀的存在、佛陀的直接或間接宣說或加持,就出現這部經典,這裏寫依佛陀之因緣而生的關系是這樣。

  2.經部的分法

   有六種。

  (1).依時間而分

  初轉四谛*輪,所說的法爲出離心、別解脫,主要經典爲四部毗奈耶(律分別、律本事、律雜事及律上分)。

  二轉無相*輪,所說法爲般若禅定,主要經典爲大般若經(有一百千頌或十萬頌)、中般若經(有二十五千頌或二萬五千頌)、小般若(有八千頌),般若佛母寶德經及般若心經等。

  叁轉廣大分別確定輪,所說的法爲光明如來藏,主要經典爲華嚴經、寶積經、愣伽經、涅槃經等。

  這四谛法就是初轉*輪的經典,世間上第一次(傳的)佛法。

  二轉無相*輪,所說法爲般若禅定,主要經典爲大般若經(有一百千頌或十萬頌) 、中般若經(有二十五千頌或二萬五千頌) 、 小般若(有八千頌) ,般若佛母寶德經及般若心經等。這有些是佛本身說,有些是佛加持而說的。

  叁轉廣大分別確定輪,所說的法爲光明如來藏,主要經典爲華嚴經、寶積經、愣伽經、涅槃經等。

  如來藏性的全部是不是第叁轉*輪(講的)呢?不是的。多羅讷塔大師的他空中觀論裏面提到,了義經典有些是天界(時)所說、有些是人間所說的,有些是二轉*輪的時候已經提到。因此,他說了義經典不是完全是(依)時間上分的,大部份是第叁轉*輪的時候,但是有些不是第叁轉*輪所講的。

  (2).所诠分別

   總體上分爲了義及不了義兩種。任何經典就因明學觀察時,以同詞異義的方式或世俗谛爲主所說的法爲不了義,同詞同義所說或以勝義谛爲主所說的法爲了義。

  他空中觀的一種說法,沒有提到如來藏性的部份都是不了義之法,因此叁乘所證悟的境相續的、常住的提到的經典,就稱爲了義。

  叁種(含)聲聞、緣覺、菩薩等各自證悟(互不相關的空性)屬于是不了義的,在他空中觀認爲從聲聞到緣覺、菩薩全部是如來藏性淨化不同的層次而慢慢功德圓滿。

  以叁轉*輪而言,薩迦班禅說:「初轉*輪,爲聲聞的眷屬所說之法爲以不了義爲主。二轉*輪爲菩薩的眷屬所說之法以了義爲主。叁轉*輪爲叁種姓所說之法爲了義及不了義兩種。」但覺囊派諸大師卻認爲叁轉*輪之法爲確定了義論。

  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說法。薩迦派的諸大德都承認如來藏是空性、如來藏是法界。覺囊派的諸大德承認如來藏性是法界體性智、是法界,這個部份都是一樣的。

  果冉巴對多伯巴大師非常客氣,他說證悟和功德無人能比的這個導師─多伯巴大師,前面一大堆的贊頌,最後說:「你的說法就是常見(中觀)派。」前面留一個很大的空間,看起來好像是贊歎的樣子,後面說:「你的說法常見派的(中觀)思想。」

  這些所有以前反駁的人都沒有惡意,他說:「爲了經典的內容更清楚而反駁的。」意思是說(爲了)佛法的內容更清楚而辯論的,辯論的人很有風度的,也不會隨便用很多不好聽的文詞去罵。果冉巴大師認爲(他們是)文殊菩薩的化現,所謂有些(是爲了)佛法的內容更清楚而辯論。

   覺囊派和薩迦派的教理方面看起來有一些地方是有一點點的差異,但是實際上大家都承認法界體性智、承認如來藏性是法界體性智的時候都是一樣的。

  (3).能诠的文詞經典,如前面所說的十二部經典。

  (4).依對治煩惱方式分有叁藏經典。經藏含十二部經中之契經、應頌、記別、諷誦,主爲對治瞋恨心。律藏爲十二部經中之自說,主要對治貪念。阿毗達磨藏(論藏,或稱對法七論)含十二部藏經中之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七部,主要對治癡心。

  唯識宗提及:「若無對法…

《究竟一乘寶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