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究竟一乘寶性論▪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密、續部續的意思也是沒辦法懂。

   西藏的習慣上顯宗全部稱爲經部,密乘全部稱爲續部,經部和經續兩個去分的。經部指的是那部經典?什麼時候講的法門?內容大致上是什麼?都是沒辦法了解的,因此前面要講一點點總義。

   開始就是念彌勒祈請文,大家准備好了以後,開始念彌勒五論的祈請文。中間希望不要聊天,我上師所講的,佛法是非常甚深的,要尊重這個法寶。因此我們都對法、對佛要尊重,因此不要講的變成戲劇化,也不要變成聊天的方式。

   一般沒有證悟的人所講的法,一半以上是自己的境界,不是佛的旨義。像今天我們講《寶性論》,沒有到彌勒菩薩的境界,很多都是自己的意思,或者有人怎麼說,那個上師怎麼說,這個上師怎麼說,就是講這些話而已,就沒辦法真正的講彌勒菩薩他真實的意思。但是,我們盡量要學習和修持過去證悟者所講的話,像鹦鹉一樣重複一遍,放錄音帶一樣重複、重複,就重複一遍跟大家講。

   寶性論的偈頌和解釋,大部份是依據多伯巴大師的解釋。多伯巴大師的解釋非常詳細、理論非常多,因此每一個字、每一句翻譯告訴你們,好像我也沒那麼多時間很詳細的講。但是我們就是盡量依照多伯巴大師的說法去講。多伯巴大師的講解非常有代表性的,所有噶舉派和紅派的上師們,大部份是依據多伯巴大師的解釋去講的,包括蔣貢康楚仁波切的解釋,前面的總義或者是中間有些多伯巴大師講的沒那麼清楚的,他解釋更清楚以外,其它的都是跟多伯巴大師的廣解重頭到尾可以對照的。這樣覺囊派不只是覺囊派,其它的所有教派,大部份是以多伯巴大師的解釋去講的,非常特殊的一個解釋,我這次盡量用他的內容去跟大家講。但是沒辦法正文全部講,就是重點全部講完。

   這個傳承祈請文是覺囊派的更嘎卓秋寫的,後面增補文就是覺囊派的多伯巴大師和蔣貢康楚仁波切他們加進去的,一直到我的上師都有。但是這個有其它的傳承上師,黃教格魯派的傳承也是有的。蔣貢康楚仁波切他的傳承,也是我噶陀仁珍千寶第二世的傳承。

   現在開始要念傳承祈請文,前面你們要想釋迦牟尼佛,左、右邊就想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這兩位,這對大乘彌勒五論來講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所謂菩提心的傳承、菩薩戒的傳承,一位是勝觀派的祖師、一位是廣行派的祖師。再傳承祖師能想的話就是想,沒辦法想的時候,全部是彌勒菩薩的身相在他的旁邊,這樣去想。我們祈請彌勒菩薩等所有傳承祖師,希望我們內心中升起一個彌勒菩薩慈悲的心和歡喜的心,希望今生要顯現本來具有的如來藏性的一切功德,不只是我們自己,還有所有遍虛空的一切衆生,也能顯現如來藏性的一切功德,發這樣的願,大家一起念誦。

   現在我們要講《大乘無上續論》,要講之前要發廣大的菩提心,發願在輪回中所感受痛苦的所有衆生,希望證得正等正覺的果位,爲了廣大的衆生,今天要接受彌勒五論之ㄧ《寶性論》《大乘無上續論》的法門,聽聞這個法門、實修這個法,爲一切衆生證得彌勒菩薩的果位,要發這樣的一個願,再接受今天所傳的法。

  壹、總 義

  分八。

  一、認識本論

  二、依據經論

  叁、認識作者

  四、傳承上師

  五、本論內涵

  六、教規之分

  七、整論攝義

  八、宣論利益

  

   這個法門前面有一個總義,中間有所謂正文。正文是《寶性論》的正文,我們用兩個部份去講。我們所謂總義就可以分爲八種去講。

  第一個、認識本論。

   什麼叫做論?再來論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大概要了解這個。

  第二個、依據經論。

   所謂彌勒五論裏面的《大乘無上續論》,依據什麼樣的經論去著作它,這個部份。

  第叁個、認識作者。

   彌勒菩薩《大乘無上續論》這個作者雖然有很多種爭議,但是在藏傳佛教界上,大家都認同,它是彌勒菩薩的著作。

  第四個、傳承上師。

   有細分和所謂粗分兩種,這裏我們要講的是大致上什麼(那位)上師接受過這個法?什麼上師傳這個法門、翻譯成藏文,經過什麼樣的上師去傳播等,就是傳承上師簡單的介紹。

  第五個、本論的內涵。

   我們一般《大乘無上續論》有講十一或十種道理,或者分爲五種就是叁寶和功德事業,或者是七金剛頌、七金剛處去分的,有好幾種分法,主要講的是本文的內容是怎樣的。

  第六個、教規之分。

   這個教規是傳承,這個彌勒五論的部份,一個就是學術派的說法和一個實修派的說法,大致上有兩種。

  第七個、整論的攝義。

   整論就是從頭到尾主要講的是什麼法?就是這個部份簡單的解釋。如果你對整本有稍微的認識、有大致上的認識,你學習的時候也是非常容易的可以進入。一般後面部份還沒講之前,如果前面沒有講簡略的總義,比較不容易懂整本的內容。

  

   一般在藏傳佛教密法的部份,大部份是四講─就是四次重複的講,或者是叁次重複的講的,有很多種的這種的方式。譬如:薩迦派的道果,察巴傳承就是講四次、就是四次的重複,哦巴傳承講叁次,叁次重複去講的。因此大部份實修派就是大部份講兩次或者叁次,前面講大綱,中間有詳細的解說,最後就是會總結,就這樣每一個地方大部份是用叁種方式去講的,重複叁次去講,當然內容是一樣,但是內容的深度不一樣。

   在這裏面我們前面講總義的原因也是這樣的,總義裏面大致上提到彌勒菩薩彌勒五論的部份,他有經部的關系和密部的關系,大致上我們就講一遍。在正文講的時候,詳細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句子去解釋,第五篇後面就是簡單的整本內容就是要總結。這也是我們說的叁次講經和差不多一樣。但是不一樣的地方,沒有整本都講叁次,如果是薩迦派的道果,就是整本都要講叁次。在過去噶舉派的很多講《解脫莊嚴論》也是叁講,叁次重複的講。

   在紅派的現在巴智仁波切的注作《普賢上師言教論》,前面有一個偈頌,這就是總義,大致上講到整個這一篇內容,前面簡略的講一遍,最後詳細的解說一次,就總共講叁次,還有每一篇後面就有跋文,這個就是最後的總結。因此大致上就是《普賢上師言教論》講解的方式,也是有重複四次的講法。

   在彌勒五論我們所謂實修派的講法,也是叁次的講法,前面要講總義簡單的講,再詳細的解說一遍,最後要總結一次,就是差不多有叁次的這種重複的講。《大乘無上續論》本身也是這樣去講的,《大乘無上續論》的前面,譬如叁寶的部份就簡單的講,再要詳細的講,最後就是總結。你們看看這個論的本體,論裏面的這個頌每一個講法都是這樣的,你們下次可以研究看看。

  

  第八個、宣論利益。

   說此部論的今生和究竟利益部份,要去解釋。

  

  

  一、認識本論

  經論之分法有二:總分及細分

  

  一之一、總分

  總說法界無二別遍照之智慧,稱爲佛性或如來藏性,斷淨二障的客塵、證得二清淨爲法身的自性。爲了獲得二身,觀修離一切戲論無分別的禅定,爲道之自性。佛性、法身、道叁種道理圓滿善說的經典,稱爲佛經或甚深無上的教理,

  分爲叁種:

  

  善說的經典就是善說的非常清楚、沒有錯誤,就是所說善說的經典。稱爲佛經或甚深無上的教理,這個教理分爲叁種:

  

  (一)、智慧之經典

  爲諸佛自境自現之語音,無二智能能顯現爲任何法相,是爲真義之經典,此稱爲自性清淨或淨果法身。

  這個智慧經典,佛本身語的一切功德圓滿的關系,自然顯現的一個法,就稱爲這裏的經典。

  

   (二)、意境之經典

   聖人及補特迦羅的意境中,名言共相的方式所顯現的詞彙及文字,稱爲意境的大乘經典。

  所謂你背下來一部經典,這就是你的意境經典,嘴巴裏面還沒有讀出來,就是你意境的經典。你所悟到的那個內容,也是意境的經典。

  以前黃教格魯派的大格西們,(在自己)前面夾一個經夾的板子、後面加一個經夾的板子,自己綁起來,意思是我五部經論全部背下來了,到後藏地區各地方辯經的時候,跟他們講:「我本身就是一個經典。」這種的,就是我們說意境的經典。

  

  (叁)、音詞之經典

  任何一位衆生讀誦經典的聲音及現爲文字相的一切經典,稱爲音詞的經典、文字般若或喻法經典。

  有聲音和文詞的兩種經典。我們所謂有文字、有聲音這種的經典,可以稱爲音詞的經典。

  

  意境及音詞二經典,諸佛的發願所生,與法身同體,能離二障,屬于無漏法之體、菩提爲緣境、圓成之自性。

  

  意境的經典或者是詞意的經典,就是我們所謂諸佛菩薩發願所生,與法身同體的,他是不是法身?他也是法身,體性是一樣的,表現的方式或顯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這種的法功能,能離二障,就法本身來講,屬于無漏法的體、沒有煩惱的這個法體,他是菩提爲緣境,我們要成佛,要獲得、證得菩提,這個法爲緣境而修持,最後可以成爲佛。因此後面我們講佛、法、僧,就有這叁種經典可以稱爲法、圓成之自性。法大致上就是這樣。

  

  一之二、細分

  寶性論之正名爲大乘無上續論,過去彌勒五論實修諸大德認爲此論爲般若乘之究竟真理,爲般若乘進入密乘的法門,可說是經與密之媒介。此大乘無上續論之"大乘"爲顯宗、"續"爲密宗,欲認識本論應略知此字義。于下淺顯的介紹經續大義。

  

  寶性論之正名爲《大乘無上續論》,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本書是梵文版的、梵文翻譯的。這裏寫Tantra、是續論,他是無上續論。因此,在西藏的翻譯本或者是這個梵文,都是《大乘無上續…

《究竟一乘寶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