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P10

  ..续本文上一页、暖、动之相,今此妄身,离却四相,毕竟当作何相,我在于何处?若在一大,则三大非我,若在四大,应有四我,岂有是理哉!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此示观身无我也。即知知字,与上恒作是念,念字相照应。念,是慧观;知,是慧悟。悟知此身,毕竟无有实体,乃是四大和合,而为其相,实同幻化无异。身既叵得,我相何在,则知向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者妄矣!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此段观心无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谓四大因缘,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于无生中,虚妄有生,故曰妄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总相;六根,是身之别相。因要对六尘,故言六根。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尘。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尘,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尘也。中外中字,即内也。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合成十二处,由是识生其中,则成十八界。妄有缘气三句,指识心,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但似有能缘之相,本非实有,故曰似有。根,是识之所托;尘,为识之所缘。识,乃能缘,能缘虑分别也。本来非心,假名为心而已。心,而曰假名者,以心无自体,仗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妄执。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名为心,皆能缘境。而前五识,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如眼识,只缘眼根所对色尘之境;耳识,只缘耳根所对声尘之境,乃至身识,只缘身根所对触尘之境,不能缘他根所对尘境,其能缘力俱弱。

  意识,能通缘六根所对尘境,其能缘之力偏强。众生多妄认第六意识,为自心相。因此识有二部分:一、明了意识:能缘前五尘之境,缘过、收归意根。又名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而起故。又名五俱意识,与前五识,俱缘五尘之境故。二、独头意识:不能外缘五尘,但内缘法尘。法尘,即同时意识,所缘五尘之境,吸入意地,合为法尘。同时意识,只有明了分别,而独头意识,则有计度分别。种种计较筹度,是好是丑,而起憎爱之惑,而造取舍之业,故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此心是生死根本,最关紧要,故特为说明,令大家认识,不被所误也。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

  此二段,正示观心无我。明言此心,虚妄不实,托尘似有,若无六尘,此心则不能有,因无自体故也。“楞严经”:“佛告阿难!我非饬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此则前尘,分别影事。”(但是托前尘所起分别,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前尘如形,此心如影,名为分别影事之心)四大分解,无尘可得者:前云六尘,亦四大所成,四大分解(即分离也),尘尚不可得,何况托尘似有之心耶!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于中所缘尘境,既各归散灭。此二句承上无尘可得而来。所缘既无,毕竟(推究到底)无有能缘之心可见。如“金刚经”所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知此心,亦无有我。而向之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亦妄矣。一切众生,皆认身心,以为实我。今以正思惟,慧照观察,发明知幻之义,了知身心俱不可得,则我执不破自破。一我空竟。

  寅二 法空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此修法空观。彼之众生,指修奢摩他观之众生。以智观察外身,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则幻身灭。观察内心,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则幻心亦灭。身心已灭,既无能对之六根,安有所对之六尘,故幻灭亦灭。所观之身心世界既空,能观之智亦泯,故能灭之幻灭亦灭。当知此灭,不同四空天,灭色归空之灭。但由观慧,照见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不出五蕴)皆空,能空之智,亦复不立,无灭而灭,故谓之曰灭。此乃正住持,惟凭慧照,发明即离之义。灭字,即远离为灭,非实有所灭。本科法空竟,并一破执竟。

  丑二 显理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此乃我法二空,所显圆觉真理。由前二执既空,到此真理斯显。幻灭,即是能灭之幻智,下一灭字,将幻智亦复不立。工夫到此,法执已破。此灭不灭,法执未尽,此灭亦是幻,故名幻灭。能将幻灭亦灭,则为打破末后牢关,方显非幻之圆觉,真常不灭也。更应当知:诸幻虽复言灭,实无可灭,何以故?无生故;如幻故。但知是幻,即离幻。离幻,即是真觉。圆觉之性,本妙明净,向为诸幻所蔽,今诸幻皆离,圆觉独露,即发明离幻即觉之义。故譬如磨镜,圆觉真心,犹如铜镜,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蔽,其光不减,但是隐而不显而已。今云磨镜,却是磨尘。尘垢,喻人法二执,寻伺如实二观喻磨。磨得尘垢既尽,镜光即显,合诸幻灭尽,非幻不灭,而圆觉本具之光明斯现矣。二法空竟,并一明二空观竟。

  子二 明法界观

  丑一 印前显后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当知知字,是以真智照见真理,清净本然,元无身心等相。当知身心皆属虚幻,无有实体。倘若妄认实有,皆为尘垢,染污自性。诸佛菩萨,虽有身心,不执身心,为实我体;了知如幻,故无垢染。此印前文,知幻即离之义。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者:垢相,总指一切幻垢之相,幻身、幻心、幻尘、幻灭,皆净圆觉心之幻垢。倘若幻垢永灭,则我法二执已破,二空真理已显,十方法界,普皆清净。此显后文,离幻即觉境界。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此复举喻。以前喻磨镜,垢尽明现,显以幻离幻。此喻摩尼,随方现色,显即幻即真。清净摩尼宝珠,龙王髻中所有。梵语摩尼,此云如意。能如人意,雨一切宝故。此珠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其体,则清净宝贵;其相,则内外明澈;其用,则随方现色。由珠体清净,珠明明彻,故映于五色,其用自在,随方各现也,珠,喻净圆觉心;五色,喻五蕴身心;随方各现,喻随业所感,各现五蕴身心;愚人,喻迷位众生,不了如幻,妄执实有五蕴身心。“华严经”云:“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

  此珠可喻三性:摩尼,喻圆成实性,即前所显之理;现色,喻依他起性,即前所有诸幻;愚人定执实色,喻遍计执性,即前妄认身心。此亦印前文,若对摩尼,所现之色,不执实有,则种种色,一一同体清净,皆属圆珠妙用,无色可离,但能了依他如幻,不起遍计妄执,当体即是圆成。以喻后文,根身器界,一一清净。此亦显后文。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此约法以合。圆觉净性,合摩尼珠,即圆成实性。现于身心(即五蕴幻躯),合现五色。随类各应者:即随十二类众生之业,各应以十二类,五蕴身心。此即圆觉随缘,循众生之业以发现。各类五蕴,合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即依他起性。彼愚痴者:指我法未空之众生。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合诸愚痴者,妄见实有五色,即遍计执性。故总合云:亦复如是者,亦如摩尼现色,妄执实有者是也。丑一印前显后竟。

  丑二 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还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由此乃承上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由此不能远离诸幻化相,是故我说身心,皆为净圆觉心,所现幻垢。凡妄认身心为己,未离幻垢者,名为众生。对此众生,则已离幻垢者,说名菩萨,以不执身心实有,了知身心如幻故。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幻垢如珠中之色,本无可离,但了达即空,即是垢尽。所对之垢既尽,能对亦除,故曰:垢尽对除。此拂迹也。即无对垢,及说名者:此二句,诸家所解不同。今按本文解释,上文云对离幻垢,说名菩萨,此则众生之幻垢已尽,即无所对幻垢之众生,及说名离垢之菩萨。者字,即指菩萨。到此对待情亡,乃成绝待,不独所对幻垢之众生,了不可得,即能对之菩萨,亦不可名,以归平等本际,此入玄也。丑二拂迹入玄竟。

  丑三 圆彰法界

  寅一 一真法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承前启后。菩萨及末世众生,皆指求净圆觉之人。观行已成,证得如幻三昧,则一切诸幻影像,悉皆得灭。不妄执随方所现之五蕴,以为实有,破除我法二执,如不执摩尼珠,实有五色也。尔时便得无方清净者:尔时,即证得圆觉,灭除幻垢之时。便得者,即得也。无方清净,乃周遍清净,不定方所,非一方二方清净,所谓无处(方,即处也)不清净也。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者:圆觉妙心本净,昔为无明诸幻所障,但见诸幻,妄执实有,不得周遍清净。到此幻尽觉显,不但空中,所有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即无边虚空,皆为觉性之所显发,亦不可得。如“楞严经”所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十方顽空销殒而圆觉真空显发,广大圆明,无有边际,即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本有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含裹十方虚空,皆成寂灭真境。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了无一法当情。此即众生清净觉地,亦即如来因地,圆照清净觉相是也。一一真法界竟。

  寅二 三重法界

  卯一 真空绝相观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

  此下,显净圆觉心,周遍清净之相。本科显真空妙理,绝相清净。下二科,广显互遍互融,摄入无碍。极显题中,大、方、广三义,体、相、用一一不可思议。首句承上云:觉心圆满明净故,则无有一法,而不清净。即一清净,一切同时清净也。所谓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惟一觉性圆明寂照,但以语不顿彰,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也。显心清净者…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起信论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