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者:为憎爱心,枝末无明,资熏无始,根本无明。由种子复发起现行,而现行复还熏种子,相续不断,将此求道,皆不成就。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趣。”一承征引说竟。
丑二 次第别明
寅一 征释我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体。体即生相无明,为观照研穷,对待未亡,辗转而分四相,皆以生相无明为体。前云: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识,生灭、不生灭和合,最初一念妄动,迷本有法身,成为业识,以为我相根本。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证取,其体方现。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引事证释我相。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调谓调和,适为顺适。如百骸调适,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静室,或幽隐深山,心绝经营,习闲成性,忽得忘其有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者:四肢、即两手两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曰缓。此皆摄卫养护,失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针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针刺、艾炙,调治之法,即知有我。此为外境所逼,宛尔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故云:有所证取,方现我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因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此证取是无明,非觉性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谓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乃至,超略词。超三贤、十圣,即使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若一念证性未亡,乃生相无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觉体,清净本然,无能无所,非别有可证故。“直解”引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亡,己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悬殊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及我之法。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但约证取为我耳。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一征释我相竟。
寅二 征释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此正示迷智人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悟从心发,悟得彼之所证是我,此觉前非也。存我能悟不亡,即为迷智人相;以约对我,即说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此蹑前详释,悟得上来所证,以为有我者,即不复认彼为我。已觉前非,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复如是,应当亡情,方为合理。设或转计,能悟之智,已为超过一切能证之者,是依然为智所迷,悉为人相。“析义疏”云:证者、而云一切,人相、而曰悉为者,正显凡有所证,不亡能证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此结指人相。谓不惟悟彼证者是我,乃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彼所证涅槃,俱是我者,亦为人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者:少悟、对圆悟说,漫云圆悟涅槃,此能悟心,名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备尽所证之理,若存丝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释人相竟。
寅三 征释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此正示迷智众生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自心发起照了,了前证悟之非。悟是所了,了又名能,能所对待,故离前前非。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借世人语辞,例明众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中了智独存。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独存,自然非我能证,及与非彼能悟。设难之曰:云何非我?答曰: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证之我。设又难曰:云何非彼?答曰:是我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此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显第三了智独存,非证悟所能及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结指众生相。但诸众生,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为人相。皆我人句对下,以辨众生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虽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独存,存有所了,只此了心不亡,名众生相耳。三征释众生竟。
寅四 征释寿者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正示迷智寿者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自心体上,发起智照,故曰心照。由观智增明,照此所以能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此自觉也。觉他证、悟、了,三相皆空,觉心源故,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即此一念照心,便是一切业智,是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也。不言业识,而曰业智者,此属修证边事,转有漏之业识,成无漏之业智也。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者:谓此业智,虽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见。此微细分别,原从八识上起,八识不能自见八识,如人有眼,虽然遍见诸物,不能自见其眼。虽不自见,常在其中潜续,犹如命根,而人不自知也。“直解”云: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沙界现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皆为尘垢者: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耳。因能觉与所觉之四相俱属迷智之境,即能觉之心,亦不离尘。何以故?当有能觉未亡故。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此下以喻反明。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汤喻智慧。烧水名汤,犹悟心、名智;迷心成我,犹结水成冰。水既成冰,还烧水以治之;心迷成我,还悟心以销之。汤到冰销,冰销汤尽,同成一水,更无有冰,知冰销者。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无能无所,尘垢销灭,唯一净心;如汤冰互融,障碍全销,唯一清水矣。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者:此为正合。若以反合,无别有我,知我尽者。今翻喻势,顺前正合。存有能觉之我,觉彼所觉是我者,则我见犹存;犹如命根,潜伏身中不断,亦复如是。二次第别明竟。
丑三 总以结示
寅一 不断不成圣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明我相为障道之本。末世众生,指释迦如来佛法有三时差别。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末世,谓末法之世。众生不了四相者:即不了达,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既不了达,则不断除。若不断除,则我相全在。而我相为障道之本。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者:有所作为,是世间因,必得世间果,六道轮转,生死不休。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者:若不了迷识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小乘无漏圣果。若不了迷智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大乘妙觉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者: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今带我相修行,而无证果,则正法亦同末世矣。一不断不成圣果竟。
寅二 辗转征释其故
卯一 一向错认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首句征,何故久修不成圣果:下释。认一切我为涅槃者:认,即不了妄认也。四相皆我,故云一切我。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如前有证有悟,我人二相,名成就故,即其相也。虽云证悟,意该了觉。“略疏”云:良由认我,以为涅槃故,虽多劫勤修,终无所益。如认梦身,以为自己,勤为家业,种种疲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譬如有人,以贼为子者:喻明不成圣果之所以。四相皆我,障道之本,故喻如贼。而乃妄计为自所成果,故以认贼为子喻之。大疏云:贼若在外,犹可提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慎?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养之为儿,宁无损败?如六根取境,犹可制御,藏识妄我,离以辨明?因致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衰耗,故以其家财宝,终不成就喻之。所谓久修,不成圣果者以此。一一向错认竟。
卯二 我不解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首句征,何故认我,便妨于道。下释,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憎爱之本故也。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我爱为四惑之一,按相宗以第七识,随缘执我,与四惑相应。一者、我痴:谓愚于我相,迷无我故。二者、我见:谓非我法中,妄见我故。三者…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