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慢:谓恃所执我,心高举故。四者、我爱:谓于顺我者,深耽著故。以不断我爱,亦应爱涅槃。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谓之错认者以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者:将此爱根伏之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为真,故非真也。凡有顺我者,既已取爱于我,有违我者则必取憎于我。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因生死而起。既憎生死,必爱涅槃,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今修行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名不解脱。本爱涅槃,拟除生死,爱心既在,即生死根未除,爱根憎苗。岂名解脱?二我不解脱竟。
卯三 法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首两句征,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是解脱之法,今何以返不解脱耶?善男子下释。末世众生习菩提者:谓修习菩提,求成圣果之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者:即是涅槃法相,四相未空。称之曰微者,谓证、悟、了、觉,分分而证故。然证,则自计蕴(身心)净;悟,则自计我净;了,则自计人净;觉,则自计生净,故云:为自清净。惟余一觉,觉所了者:即是一切业智,犹如命根,常在身中潜续,故曰:犹未能尽,我相根本。我相根本,即是法相。谓是我之法故。法不解脱竟。并上二科,二辗转征释其故竟。
寅三 验知我根未尽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续,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此以违顺二境,验知我根未尽,实借此以证法未解脱也。言修行人,自谓已得涅槃之法,但就世境违顺,一验便知。设若有人,赞叹彼法,随即生喜,便欲济度。设若有人,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怒,怀恨在心。因对外境赞诽,验得内心喜怒,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法执全在。以此种子潜伏藏识;藏识,即第八识,微细分别。前云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如鱼潜于渊,似鼠伏于穴,遇境便发。游戏诸根门头,曾无间断者:谓恒审思量我相随也。一开示障道四相竟。
癸二 斥迷无功劝修
子一 分类为斥
丑一 斥有我无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承前正明,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断除我相,设若不除我相,有损于道。如前所云:认贼为子,所有功德法财,终不成就,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蹑前不除我相,不能入清净觉。故重呼善男子!设若欲入清净觉性,当知人、法,二我皆空,既得二我空故,则赞毁亦空,自然不见有毁我者,亦不见有赞我者。若有我为其说法,便欲济度于他,此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复如是。一斥有我无功竟。
丑二 说病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总名为病。闻赞生喜,而为说法。说自所证,正是我相;说自所悟,正是人相;说自所了、所觉,正是众生、寿命。以病为法,是故名可怜愍。虽历劫精勤精进,而带病修行,但增益诸病。如称实修行,唯增益实德,如药草等,种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为本;甘,喻净觉为本;水、土,则喻万行。此我相为本,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二斥说病无功竟。
丑三 斥窃德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末世众生,未尽我相根本,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依佛所说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为己德,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三斥窃德无功竟。
丑四 斥增慢无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或有增上慢众生,未得涅槃之理便自谓已得,未证菩提之智便自谓已证: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夫圣人用心,物我一如,见有胜于己,更希前进者,应生欢喜,而今不然,心生嫉妒,谓嫉我不能,妒彼胜我。然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由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一分类为斥竟。
子二 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末世众生发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须先悟圆觉真心,依此心修习。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将心待悟。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谓己发明。但唯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要广求多闻。但当一心精进而无异缘,念念勤劳而无懈怠。降伏烦恼者;先断迷识四相,略显空无我理,得相似涅槃。更劝起大勇猛:进修不退为大勇;冒难不屈为大猛。未得清净涅槃者令得,未断迷智四相者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者:此对境验心,果然贪、嗔、爱、慢等烦恼,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者:生死根本,最难拔除。念尽则自他俱寂,如此自验其心。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便是悟处。”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先断迷识四相,进断迷智四相,是为渐次成就也。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承上,虽然渐次可以成就,还要更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堕邪见,如此方得相应,是为真修。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取、舍之心,是则我根未尽,毕竟不能入清净觉海。以海为众流所归,出生诸宝。喻彼大圆觉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取喻如海,良有以也。一长行竟。
壬二 偈颂
癸一 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 正颂(如次讽前,科同长行。)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净业汝应当了知,一切众生迷识四我,不可不断,迷智四我,不可不除!何以故?谓凡夫众生皆由执迷识之我爱,无始至今,起惑造业,虚妄流转于分段生死;二乘众生皆由执迷智之四相,证、悟、了、觉,能所不亡,虚妄流转于变易生死。而未除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而所证涅槃非真,岂得成菩提耶?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长行分类为斥有四:一、有我,二、说病,三、窃德,四、增慢。此中首句义颂第一有我:以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二句义颂后三。以说病为法,有谄媚听者义;窃德、增慢,有曲护己短义。皆有碍胜进,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有念无念,同归迷闷,故不能入觉城。城喻涅槃。“直解”云:此涅槃,魔外不能侵,万德之所聚,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此警策真修也。若能归心悟刹;刹,乃世界之都称。喻圆觉妙心,为所悟之境,依圆觉妙心为正因,自可成就净觉也。先除去贪、嗔、痴,此劝断迷识四相。贪,谓顺我者生贪;嗔,谓违我者生嗔。此二皆属我爱,同依我起故。痴,即我痴,谓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此皆迷识而有我、人、众生、寿者,故劝断之。法爱不存心者:此劝断迷智四相,然证、悟、了、觉、四相,执之生爱,故为法爱。于此四相,不生爱心,是谓法爱不存心,则迷智四相破矣。渐次可成就者:若惟执顿悟,不假渐修,未必即能成就。如“楞严”所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今即悟净圆觉心,又能断除迷识、迷智,二种四相,故渐次可入清净觉矣!故云: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者:净觉成就,了达无我理。我既无我,身将安在?身既叵得,则憎爱自空,故云:何由生。此人求善友,必不堕邪见者:此人还须求得正知正见之善友,时闻开导,终不至堕落于邪外也。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者:若于所求善友,自当依法不依人,倘若别生一种种性高下之分,而起憎爱之心,纵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净觉矣。以彼既有憎爱,则是我相根本犹未尽故。一除我入觉竟。
圆觉经讲义卷第五
庚二 依师离病
辛一 普觉启请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业恭敬,准前可知。
辛二 正陈请词
壬一 庆前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此当机为众庆幸。云大悲世尊,快哉乃为众生开示演说禅宗之病,令诸大众深悟迷智四相:证、悟、了、觉,亦属禅病。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者:谓心开意解,四相荡然,无存于胸中,净觉真境,获大受用。安隐,即自在无碍安隐义也。
壬二 请后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如来大悲,先忧末世。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时渐远,法弱魔强,贤圣或隐藏于岩谷,或伏处于海隅,正教寖衰,邪法增炽。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此初问,使诸…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