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P11

  ..续本文上一页地中间,未至上界定地根本,别立未至定名。此八近分唯一舍受相应。此近分定起时艰辛作功用转故,未离下染情怀怖故,非喜乐相应。又八近分皆净定摄。唯初近分亦通无漏,未离欲者依近分定起圣道故。皆无有味,是离染道故。又初虑静根本二静虑近分间有中间定。初定根本及初定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根本近分,皆无寻伺。唯中间静虑有伺无寻,故与近分差别不同。由无寻故。胜初静虑。由有伺故。位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此诸定中,无漏定,唯依魏至中间四本静虑下三无色根本九地生。

  第二章 无漏因

  智者智慧,慧于曾见决断名智。此有忍智见等异名,于大地法中慧心所一,约作用异,分别为忍智见三。忍许名忍,决断名智,推度名见。

  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智,总为二种,一有漏智,二无漏智。有漏智者带烦恼之智慧。无漏智者,离烦恼清净无垢之智慧。如是二智相别有三。前有漏智,总名世俗智。此智多取瓶衣军林等世俗境物为所缘,即缘世间俗事之智,故名世俗。如正里云,瓶衣等物,性可毁坏,显世俗情,故名世俗。此智多取世俗境故,多顺世间俗事转故,从多建立世俗智名。非无取胜义顺胜义事转,然是爱境、无胜功能息内众惑,故非无漏。此世俗智复有四种,一生得慧,二闻慧,三思慧,四修慧。生得慧者,生得之智慧。闻慧者,由闻至教所生智慧。此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思慧者,由思正理所生智慧。此慧缘名及义,未全舍文而观义故。修慧者,由修等持所生智慧。此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而观义故。前无漏智,分为二种,一法智,二类智。法智者,证知欲界四谛之智慧,即观欲界四谛断迷欲界四谛理所起烦恼之智慧。此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类智者,证知上二界四谛之智慧,即观上二界四谛断迷上二界四谛理所起烦恼之智慧。此之智境,与前法智相伺,故立类名。

  此法智类智,由所缘境有差别,又各分为苦集灭道四智。苦智者,证知上下界苦谛之智慧,即观上下界苦谛断迷上下界苦谛理所起烦恼之智慧。乃至道智者,证知上下界道谛之智慧。苦等四智,一一各有缘自谛境四种行相。即苦智,缘苦谛境,起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之观解。待众缘生,故非常。迁流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智,缘集谛境,起一因二集三生四缘之观解。犹如种子生芽道理,故因。能等现果理,故集。令果相续理,故生。能成办果理,故缘。灭智,缘灭谛境,起一灭二静三妙四离之观解。诸有有漏蕴断尽,故灭。贪嗔痴三火息,故静。体无众患,故妙。解脱众灾横,故离。道智,缘道谛境,起一道二如三行四出之观解。通众圣门义,故道。契合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此上六智,至无学位,名尽无生二智。尽智者,于有顶第九解脱道,灭尽一切漏,得择灭无为,曰漏尽得。与此漏尽得最初俱生之法类及四谛智,曰尽智。即无学圣者断尽烦恼时,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之智慧。无生智者,于知段证修,得毕竟不生之非择灭,曰无生。观此无生之智慧,曰无生智。即自知我已知苦,不应更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之智慧。

  此外有由前法智,类智,道智,及世俗智,所成之他心智。此为知他心之智慧,有有漏无漏二类。

  第三章 无漏果

  由前定慧之原因所得之结果,曰无漏果。以无漏正智断烦恼有等差故,果亦有四种。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预流果者,以无漏正智断三界见惑所得果。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此位初见真理,得预入圣者之流类,故名预流。如颂疏云,诸无漏道。总名为流,初预此流,名为预流。此有因果二位,因曰预流向,果曰预流果。预流向者,趣向预流果之因道也。一来果者,欲界修惑九品中断前六品修惑所得果。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未断后三品故,为此三品惑所润生,尚必往天上受一生,更来人间受一生,方般涅槃,故名一来。此亦有果向二位。不还果者,断欲界修惑全分所得果。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已断欲界修惑,必不还生欲界,故名不还。此亦有果向二位。阿罗汉果者,尽断三界见修二惑所得果。梵语阿罗汉,此云应。唯应作他利益事故,诸有情者所应供故,故名为应。如颂疏云。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又颂疏记云,结累都亡,堪受供养。又阿罗汉有杀贼不生等义,如婆沙谓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又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又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是远离义。远璃诸恶不善法,故名阿罗汉。此亦有果向二位。

  上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为得漏尽,常乐学彼戒定慧故,皆名有学。后阿罗汉一果。为得别果所应修学,此无有故,得无学名。

  第六篇 无我略说

  已上略述俱舍一部之法相,此论最后破执我一品,明于五蕴相续法上假说为我,无真无体。如论主引杂阿笈摩云。我实无我性,颠倒故执有,无有情无我,唯有有因法,谓十二有支,所摄蕴处界,审思此一切,无补特伽罗。又云,谓此法外诸所执我,非即于蕴相续假立,执有真实离蕴我故。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又宝疏云,我有二种,一五蕴聚集,假名为我。二或即蕴离蕴,别执一物,以为实我。五蕴假我,不违理教,论主不破。别执实我,违其理教,论主今破。论主又述我执之起因,谓无始来我执熏习种子。缘自相续有垢染心,为我执因。如前所述,此论一部,释佛契经三法印中诸法我。是以论主于此论中,处处破我。最后更设破执我一品。末复颂云,此涅槃宫一广道,千圣所游无我性,诸佛日言光所照,虽开昧眼不能睹。光记释之云,大涅槃,众圣所居,名涅槃宫。无我大路,趣涅槃宫,名一广道,此一广道,千圣所游,即无我性。此无我道,诸佛如日,其言似光所照无我大道,显诸外道由无胜慧,虽开昧眼而不能睹。或无我道。诸佛日言光明所照,虽彼复开僻见昧眼而不能睹。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二种

  —唯识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第一篇 绪纶

  第二篇 诸法概论

  第三篇 法相义

  第四篇 唯识义

  第五篇 离染义—流转义

  第六篇 清净义—还灭义

  唯识宗大意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此宗之名义

  此宗之名称有五,一约辨相,名法相宗。此依解深密经法相品所立以决择判断诸法之体性相状故。法者万法,略为百法。相者性相,具有万相,略为三性。百法一一具有此三,论究此道理故,名之曰法相宗。二约所明理,名中道宗。小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离有无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之曰中道宗。三约摄机,名普为一切乘教宗。小乘唯声闻缘觉二乘,般若唯为大乘中根机类,此宗显了说三乘凉声闻缘觉菩萨)同说观法,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之曰普为一切乘教宗。四约显理,名应理圆实宗。此依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所立。所谈教相观法,俱应胜义理,圆满真实故,名之曰应理圆实宗。五约观行,名唯识宗。此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文所立。且约法相,则有五法事理五种唯识等。又约观心,则有五种唯识观等。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约归一识。明万法唯识之妙理故,名之约唯识宗。此宗虽有多名,最通行者,法相唯识二名也。八识能变,万法所变。就能变义边,立唯识宗名,就所变义边,立法相宗名。理实应名瑜伽宗,印土本以瑜伽名此宗故,大论备述法相唯识二义故。或名慈恩宗,此宗在中国至唐方见大备,奘师为此土此宗开创之祖,基师乃守文述作之宗。奘师基师,多居大慈恩寺,尊祖庭故。今依通称,名以唯识。

  第二章 此宗之略史

  第一节 印度此宗之学统

  佛典称释迦牟尼佛,于解深密经等六部大经中,广说法相唯识之妙理。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论师之请,于中天竺阿踰阇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等五部论藏,弘通此法相唯识法门。于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此宗之正所依。无著承弥勒之说。造对法论显扬论等。广传此宗。次世亲论师,造五蕴论,百法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等。盛施论释。于中唯识三十论,集唯识教义之大成。佛灭后,千一百年顷,难陀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于中以护法之论释为一宗之正义。护法之门人戒贤论师,穷瑜伽唯识因明声明等之蕴奥继护法,于那烂陀寺,显扬法相唯识之宗义。是为印度此宗之学统。

  第二节 东土此宗之学统

  此土唐太宗贞观年顷,玄奘三藏度天,周游五印度,前后十有七年,从戒贤论师等,受大论及十支论等之奥义,又得护法之成唯识论草本及五蕴论释于玄鉴居士。兼通大乘小乘空宗有宗暨因声明。归国后,翻译梵本七十五部,盛弘此宗。玄奘之弟子窥基法师,从玄奘,传法相唯识之玄义,妙擅因明,广疏经论,著有成唯识论述记等,此宗始卓然特立。其弟子慧沼大师,禀承师说,造唯识了义灯等,楷定诸师之异解。慧沼之弟子智周大师,复制唯识演秘等以解释述记。当时法相唯识之宗风甚盛,至晚唐以后渐衰。是为东土此宗之学统。

  第三章 此宗之典籍

  第一节 总说

  此宗总取六经十一论为所依,于六经中,以深密为本经。于十一论中,以瑜伽为本论。而以玄奘窥基师资所糅护法等十家言之成唯识论为综合。兹列举如下,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

  ┌(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译┼唐实叉难驼译───八十

  │ └唐般若译─────四十

  │ ┌宋求那跋陀罗译─名相续解脱经

  │(二) 解深密经────有四译┼魏菩提流支译──名深密解脱经

  │ ├陈贞谛译────名佛说解节经

  六经│ └唐玄奘…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