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槃。第六法界佛,法身充满于法界故,法界为佛体故。第七心佛,湛然不动,安住真唯识性。第八三昧佛,寂然常照,无念无依。第九性佛,本觉真性,清净湛然,洞彻明了。第十随乐佛,随自他意,普受一切之身。
要之,此宗所立佛身,为融即三身,通摄三世间,具足十身,周遍法界,圆满无碍之一大法身。此卢舍那法界身云无障碍故,真应相融,一多无碍。虽常在此处,而不离他处。虽远在他方,而恒住此方。身虽不异,而亦非一。同时异处,而是一身。盖佛之体用,与法界同,故混万化而即真,会精粗而一致,圆融无碍,随机教异耳。
第四章 佛土
此宗之佛土,依探玄记,小乘唯有一类娑婆等界,无别净土。三乘有二,一约佛自住处,有三。一法性土,谓寂照无碍之真理,所谓真如。二实德土,谓佛自内证之行业等。三色相土,谓殊胜高妙七宝庄严之净土等,后二为自受用土。二约佛摄化处,亦有三。一化身土,此复有二,一染,谓此娑婆等,此约释迦。二净,谓余方化土,此约余佛。二变染土,谓佛依自在神力假现起净土等。三他受用,谓十八圆满净土等。依一乘义,若约果分十佛自境界,即十佛自体国土海,此当不可说,身土无碍自在,圆融不向思议,宇宙法界,皆是不可思议光明庄严海。若约一乘十佛化境,有三类世界:一莲华藏世界,二十重世界,三杂类世界。莲华藏世界者,十身具足毗卢遮那佛所居土。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最上风轮,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此中复有不可说微尘数香水海,此香水海中,各有大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世界种于中安住。一一世界种中,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次第布列,此二十重上阔下狭。如倒安浮图,今此娑婆,即第十三重也。莲华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云莲华藏。其中一一境界,皆有刹海尘数清净功德,故曰庄严。世界无边,深广不测,故名为海。积多世界,共在一处,摄诸流类,故名为种。十重世界者,娑婆三干界外,别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同类义。二世界海,众类多义,又深广义。三世界轮,齐用义。四世界圆满,具德义。五世界分别,不杂义。六世界旋,正旋义。七世界转,侧转义。八世界莲华,敷发义。九世界须弥,胜好义。十世界相,形貌义。杂类世界者,谓有无量杂类世界,尽虚空遍法界,即莲华藏世界中诸世界种。彼一切世界种,或作须弥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回转形,或作漩流形,或作轮辋形,或作坛墠形,或作树林形,乃至或作诸庄严具形如是等,一切异类,形相不同。此三并是十身具足摩诃毗卢遮那佛摄化境界,本末圆融,相收无碍。如探玄记云:依一乘有二,一约果分,十佛自体国土海,此当不可说,寄缘说十,如第二会说。二约摄化处,有三类。一从须弥山界及树形等已去,乃至一切众生形世界海,为第一类。二三千界外,别有十世界,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万子已去轮王境,为第二类。三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如帝纲等,是佛境界,为第三类。又如教义章云:若别教一乘,此释迦牟尼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显无尽。然彼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说。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二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是万子已上轮王境界。三无量杂类世界,皆遍法界。如一类须弥楼山世界,数量边畔,即尽虚空遍法界;又如一类树形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碍。此上三位,并是一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仍此三位。本末圆融,相收无碍。何以故,随一世界,即约粗细有此三故。当知与三乘全别不同也云云。小乘唯染,三乘有染有净。一乘中,约果分,唯净。约摄化处,第一类染,第二类通染净,第三类唯净。
佛教各宗大意四辑第一种
—密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此宗之教相
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
密宗大意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此宗约三密中口密真言立宗,故名密宗,一名真言宗,佛典称法身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与自性所成眷属,于秘密金刚法界心殿,自受法乐故,常恒不断,说自所证圣智境界。上首金刚萨埵,秉其教敕,结集为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于南天竺铁塔,待人传弘,其后释迦佛灭后七百年时,龙猛菩萨,开铁塔,亲礼金刚萨埵,受金胎两部大法,传之弟子龙智。龙智传之弟子善无畏金刚智二人。善无畏三藏,于唐玄宗开元四年:赍大日经及苏悉地经等秘密梵夹来长安。开元十二年,译苏悉地经三卷,其翌年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此宗称为大日经。沙门一行,师事善无畏最久,尽得其传,笔受大日经,记其秘义为大日经疏二十卷,又作义释十四卷。善无畏未开宗立教,传一行禅师等,不久消歇。金刚智三藏,于开元八年,偕其弟子不空三藏同来,传弘密教,蔚兴一时,译有金刚顶略出经准提陀罗尼经等。其后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入灭。天宝元年,不空还南天竺,诣龙智阿阇黎许,受十八会金刚顶瑜珈十万颂里,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十万颂经,及其他经论五百余部。更周历五天,广求密藏。天宝五年归唐,大弘密教。合胎金两部为一,译有金刚顶大教王等经。开元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肩随行化,时人称为开元三大士。不空之门下,有慧果等八阿阇黎。唐末乱离,经疏销毁,持明轨则,流为市井歌呗。至宋世,虽有法贤施护法天等,译出密部经论,亦未能光大而久远,然河朔关陇之间,有凤翔阿阇黎,及五台显密圆通法师等,称一时龙象。元代入关,挟喇嘛教以俱来,此宗遂盛极一时,而中国固有之传,反在存殁不可知之数。明太祖鉴于元代密宗势力之盛,特申禁令,不准传授密教,而宫禁之间,则尚有尊喃加巴藏卜迎哈立麻等举。清代真言一宗,亦传布仅在喇嘛,且信奉不出宫禁。两部大法,久莫能举其名矣。日僧空海,即弘法大师,于唐代来华,从慧果阿阇黎,传受两部大法,归国弘通之,传承至今,真言密乘,赖以不坠。
第二章 此宗之教判
弘法大师,依大日经,造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又依金刚顶经,造辨显密二教论,判摄大小乘诸教。故此宗之教判,望横,有显密二教之教判,以应化所说显教四家大乘华严天台三论法相为所对,以法身所说秘密法门为能对,决其优劣浅深。就竖,有十住心之教判,下从外道凡夫一分微少之善心,上至第十秘密庄严心,立十住位阶,显背暗向明心续生之次第。显密二教者,应化所说百亿教法,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即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经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法门,是显教。法身所说两部秘藏,谓之密教,言秘奥实说,即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所说金胎两部法门陀罗尼印契念诵灌顶仪轨,是密教。显教者,随他方便诱引教义。密教者,对自眷属内证法门。如二教论云:若据秘藏金刚顶经说,如来变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并是显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也。又云:他受用应化身随机之说,谓之显也。自受用法性佛说内证智境,是名秘也。
所谓十住心,源出大日经住心品,第一异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斋心,第三婴童无畏心,第四唯蕴无我心,第五拔业因种心,第六他缘大乘心,第七觉心不生心,第八如实一道心,第九极无自性心,第十秘密庄严心。一异生羝羊心者,三恶道之住心。异生,义译凡夫。凡夫作种种业,感种种果,身相万种而生,故名异生。凡夫狂醉,不辨善恶,不信因果,但念淫食,愚痴无智,犹如羝羊,其果报不出三趣,所谓地狱饿鬼傍生。羝羊者,牡羊也。牡羊于畜生中,性最下劣,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无所知。放天竺语法,因喻不知善恶因果愚童凡夫。二愚童持斋心者,人乘之住心。愚童,喻凡夫之愚昧。羝羊无自性,本觉内熏,佛光外射,欻然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即是善法,由节食自诫故,觉缘务减少,生少分不著之心。以此为因,于持斋之日,数数檀施,善心渐进,如谷遇缘。儒家伦常及佛教中五戒等,摄于此中。三婴童无畏心者,天乘之住心。婴童,喻凡夫之劣弱。诸外道等,遇善友,闻有大天,能与一切乐,起归依心,修十善六行四禅,厌下界,欣上天,冀生天道,脱下界之厄缚,暂得苏息。如彼婴儿,犊子随母,故云无畏。摄大梵天外道等所计,及佛教中十善等。四唯蕴无我心者,声闻之住心。观四谛理,了解唯五蕴法恒存,无常一主宰之人我。此住心摄一切小乘法尽。五拔业因种心者,缘觉之住心。业者恶业,因则十二因缘,种者无明种于。辟支佛出无佛世,修无言等业,见飞华落叶,观十二因缘法,拔业烦恼株杌及无明种于,入无余涅槃故名拔业因种。六他缘大乘心者,法相之住心,所谓他缘乘著,谓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普令同入是乘。约此无缘大悲,故名他缘乘,又名无缘乘,至此僧祇,始能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乘此无缘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无缘乘也。七觉心不生心者,三论之住心。心王犹如池水,性本清净。证此性净时,即能自觉心本不生。何以故,心前后际俱不可得故。以前后际断故,虽复遇…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