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槃。第六法界佛,法身充滿于法界故,法界爲佛體故。第七心佛,湛然不動,安住真唯識性。第八叁昧佛,寂然常照,無念無依。第九性佛,本覺真性,清淨湛然,洞徹明了。第十隨樂佛,隨自他意,普受一切之身。
要之,此宗所立佛身,爲融即叁身,通攝叁世間,具足十身,周遍法界,圓滿無礙之一大法身。此盧舍那法界身雲無障礙故,真應相融,一多無礙。雖常在此處,而不離他處。雖遠在他方,而恒住此方。身雖不異,而亦非一。同時異處,而是一身。蓋佛之體用,與法界同,故混萬化而即真,會精粗而一致,圓融無礙,隨機教異耳。
第四章 佛土
此宗之佛土,依探玄記,小乘唯有一類娑婆等界,無別淨土。叁乘有二,一約佛自住處,有叁。一法性土,謂寂照無礙之真理,所謂真如。二實德土,謂佛自內證之行業等。叁色相土,謂殊勝高妙七寶莊嚴之淨土等,後二爲自受用土。二約佛攝化處,亦有叁。一化身土,此複有二,一染,謂此娑婆等,此約釋迦。二淨,謂余方化土,此約余佛。二變染土,謂佛依自在神力假現起淨土等。叁他受用,謂十八圓滿淨土等。依一乘義,若約果分十佛自境界,即十佛自體國土海,此當不可說,身土無礙自在,圓融不向思議,宇宙法界,皆是不可思議光明莊嚴海。若約一乘十佛化境,有叁類世界:一蓮華藏世界,二十重世界,叁雜類世界。蓮華藏世界者,十身具足毗盧遮那佛所居土。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最下風輪,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最上風輪,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香水海中,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香幢。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淨堅固,金剛輪山,周匝圍繞。此中複有不可說微塵數香水海,此香水海中,各有大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世界種于中安住。一一世界種中,各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次第布列,此二十重上闊下狹。如倒安浮圖,今此娑婆,即第十叁重也。蓮華含子之處,目之曰藏。今刹種及刹,爲大蓮華之所含藏,故雲蓮華藏。其中一一境界,皆有刹海塵數清淨功德,故曰莊嚴。世界無邊,深廣不測,故名爲海。積多世界,共在一處,攝諸流類,故名爲種。十重世界者,娑婆叁幹界外,別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同類義。二世界海,衆類多義,又深廣義。叁世界輪,齊用義。四世界圓滿,具德義。五世界分別,不雜義。六世界旋,正旋義。七世界轉,側轉義。八世界蓮華,敷發義。九世界須彌,勝好義。十世界相,形貌義。雜類世界者,謂有無量雜類世界,盡虛空遍法界,即蓮華藏世界中諸世界種。彼一切世界種,或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回轉形,或作漩流形,或作輪辋形,或作壇墠形,或作樹林形,乃至或作諸莊嚴具形如是等,一切異類,形相不同。此叁並是十身具足摩诃毗盧遮那佛攝化境界,本末圓融,相收無礙。如探玄記雲:依一乘有二,一約果分,十佛自體國土海,此當不可說,寄緣說十,如第二會說。二約攝化處,有叁類。一從須彌山界及樹形等已去,乃至一切衆生形世界海,爲第一類。二叁千界外,別有十世界,一世界性,二世界海,叁世界輪,四世界圓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轉,八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萬子已去輪王境,爲第二類。叁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如帝綱等,是佛境界,爲第叁類。又如教義章雲:若別教一乘,此釋迦牟尼身,非但叁身,亦即是十身,以顯無盡。然彼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若寄法顯示,如第二會初說。二世界海,有叁類。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二于叁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叁世界輪,四世界圓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轉,八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是萬子已上輪王境界。叁無量雜類世界,皆遍法界。如一類須彌樓山世界,數量邊畔,即盡虛空遍法界;又如一類樹形世界乃至一切衆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礙。此上叁位,並是一盧舍那十身攝化之處,仍此叁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何以故,隨一世界,即約粗細有此叁故。當知與叁乘全別不同也雲雲。小乘唯染,叁乘有染有淨。一乘中,約果分,唯淨。約攝化處,第一類染,第二類通染淨,第叁類唯淨。
佛教各宗大意四輯第一種
—密宗大意
黃忏華居士編述
第一篇 緒論
第二篇 此宗之教相
第叁篇 此宗之行果
密宗大意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此宗之名稱及其略史
此宗約叁密中口密真言立宗,故名密宗,一名真言宗,佛典稱法身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密宗稱爲大日如來),與自性所成眷屬,于秘密金剛法界心殿,自受法樂故,常恒不斷,說自所證聖智境界。上首金剛薩埵,秉其教敕,結集爲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于南天竺鐵塔,待人傳弘,其後釋迦佛滅後七百年時,龍猛菩薩,開鐵塔,親禮金剛薩埵,受金胎兩部大法,傳之弟子龍智。龍智傳之弟子善無畏金剛智二人。善無畏叁藏,于唐玄宗開元四年:赍大日經及蘇悉地經等秘密梵夾來長安。開元十二年,譯蘇悉地經叁卷,其翌年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此宗稱爲大日經。沙門一行,師事善無畏最久,盡得其傳,筆受大日經,記其秘義爲大日經疏二十卷,又作義釋十四卷。善無畏未開宗立教,傳一行禅師等,不久消歇。金剛智叁藏,于開元八年,偕其弟子不空叁藏同來,傳弘密教,蔚興一時,譯有金剛頂略出經准提陀羅尼經等。其後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入滅。天寶元年,不空還南天竺,詣龍智阿阇黎許,受十八會金剛頂瑜珈十萬頌裏,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十萬頌經,及其他經論五百余部。更周曆五天,廣求密藏。天寶五年歸唐,大弘密教。合胎金兩部爲一,譯有金剛頂大教王等經。開元間,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肩隨行化,時人稱爲開元叁大士。不空之門下,有慧果等八阿阇黎。唐末亂離,經疏銷毀,持明軌則,流爲市井歌呗。至宋世,雖有法賢施護法天等,譯出密部經論,亦未能光大而久遠,然河朔關隴之間,有鳳翔阿阇黎,及五臺顯密圓通法師等,稱一時龍象。元代入關,挾喇嘛教以俱來,此宗遂盛極一時,而中國固有之傳,反在存殁不可知之數。明太祖鑒于元代密宗勢力之盛,特申禁令,不准傳授密教,而宮禁之間,則尚有尊喃加巴藏蔔迎哈立麻等舉。清代真言一宗,亦傳布僅在喇嘛,且信奉不出宮禁。兩部大法,久莫能舉其名矣。日僧空海,即弘法大師,于唐代來華,從慧果阿阇黎,傳受兩部大法,歸國弘通之,傳承至今,真言密乘,賴以不墜。
第二章 此宗之教判
弘法大師,依大日經,造十住心論及秘藏寶鑰,又依金剛頂經,造辨顯密二教論,判攝大小乘諸教。故此宗之教判,望橫,有顯密二教之教判,以應化所說顯教四家大乘華嚴天臺叁論法相爲所對,以法身所說秘密法門爲能對,決其優劣淺深。就豎,有十住心之教判,下從外道凡夫一分微少之善心,上至第十秘密莊嚴心,立十住位階,顯背暗向明心續生之次第。顯密二教者,應化所說百億教法,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即大小乘叁藏十二部經所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法門,是顯教。法身所說兩部秘藏,謂之密教,言秘奧實說,即大日經金剛頂經等所說金胎兩部法門陀羅尼印契念誦灌頂儀軌,是密教。顯教者,隨他方便誘引教義。密教者,對自眷屬內證法門。如二教論雲:若據秘藏金剛頂經說,如來變化身,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叁乘教法。他受用身,爲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並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叁密門,謂之密教。此叁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又雲: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說,謂之顯也。自受用法性佛說內證智境,是名秘也。
所謂十住心,源出大日經住心品,第一異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齋心,第叁嬰童無畏心,第四唯蘊無我心,第五拔業因種心,第六他緣大乘心,第七覺心不生心,第八如實一道心,第九極無自性心,第十秘密莊嚴心。一異生羝羊心者,叁惡道之住心。異生,義譯凡夫。凡夫作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而生,故名異生。凡夫狂醉,不辨善惡,不信因果,但念淫食,愚癡無智,猶如羝羊,其果報不出叁趣,所謂地獄餓鬼傍生。羝羊者,牡羊也。牡羊于畜生中,性最下劣,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無所知。放天竺語法,因喻不知善惡因果愚童凡夫。二愚童持齋心者,人乘之住心。愚童,喻凡夫之愚昧。羝羊無自性,本覺內熏,佛光外射,欻然自有念生,我今節食持齋即是善法,由節食自誡故,覺緣務減少,生少分不著之心。以此爲因,于持齋之日,數數檀施,善心漸進,如谷遇緣。儒家倫常及佛教中五戒等,攝于此中。叁嬰童無畏心者,天乘之住心。嬰童,喻凡夫之劣弱。諸外道等,遇善友,聞有大天,能與一切樂,起歸依心,修十善六行四禅,厭下界,欣上天,冀生天道,脫下界之厄縛,暫得蘇息。如彼嬰兒,犢子隨母,故雲無畏。攝大梵天外道等所計,及佛教中十善等。四唯蘊無我心者,聲聞之住心。觀四谛理,了解唯五蘊法恒存,無常一主宰之人我。此住心攝一切小乘法盡。五拔業因種心者,緣覺之住心。業者惡業,因則十二因緣,種者無明種于。辟支佛出無佛世,修無言等業,見飛華落葉,觀十二因緣法,拔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于,入無余涅槃故名拔業因種。六他緣大乘心者,法相之住心,所謂他緣乘著,謂發平等大誓,爲法界衆生行菩薩道,普令同入是乘。約此無緣大悲,故名他緣乘,又名無緣乘,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解了叁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乘此無緣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無緣乘也。七覺心不生心者,叁論之住心。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證此性淨時,即能自覺心本不生。何以故,心前後際俱不可得故。以前後際斷故,雖複遇…
《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居士編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