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之说的尚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瞿昙弥经》(大正一·六○七中)。

   《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大正一·八五六上)。

   《增壹阿含经·马血天子问八政品》(大正二·七五七下)。

  《中本起经》(大正四·一五九中)。

   《大爱道比丘尼经》(大正二四·九四九中)。

  ③《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大正一·八六六上)。

  ④《增壹阿含经·马血天子问八政品》(大正二·七五七下——七五八上)。

  ⑤见注④。

  ⑥见注②(大正二二·一八六上)。

  ⑦《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瞿昙弥经》(大正一·六○六下——六○七中)。

  ⑧《印度哲学宗教史》,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三二四——三二五页,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七二年。

  ⑨见注⑧(三二五页)。

  ⑩见注②(大正二二·一八五下)。

  ⑾《佛母般泥洹经》(大正二·八七○中)。

  ⑿《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二(大正二四·一○七)。

  ⒀见注⑿(大正二四·一○九)。

  ⒁大丈夫三十二相为:

  ㈠顶上肉髻㈡头髻右旋㈢额广平㈣眉间白毫㈤眼色绀青而眼睫如牛王㈥四十齿具足㈦齿齐密㈧齿根深㈨齿白净㈩咽中津液得上味⑾颊车如师子相⑿舌覆面至发际⒀声如梵王⒁臂头圆相⒂七处平满⒃两腋满相⒄皮肤细滑⒅正立不屈二手过膝⒆上身如师子⒇身纵广等答如聂卓树(21)身上毛生青色柔软(22)毛上靡(23)阴藏如马王(24)足跟圆好(25)足不露踝(26)手足柔软(27)手足缦网(28)指纤长(29)手足具千辐轮(30)足下安平(31)足趺高隆(32)腨如鹿王。

  ⒂《佛开解梵志阿颰经》(大正一·二五九下)。

  ⒃《小乘佛教思想论》,木村泰贤著,演培译,六六页,台北慧日讲堂,民国六十七年。

  ⒄《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大正二·一九四上)。

  转轮圣王出世之时,有七宝现于世间,金轮宝、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兵臣宝、主兵臣宝。……如来出兴于世,有七觉分现于世间,所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⒅见注⒃,就轮王与如来的对比,可参阅《施设论》卷一——三(大正二六·五一四——五二一)。

  ⒆《梵摩渝经》(大正一·八八五中)。

  ⒇见注⑿(大正二四·一二二下)。

  (21)《阿昆达磨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八八七上)。

  (22)见注①(大正二七·八八九下——八九○中),百思名为百福。

  (23)《佛典解题事典》,地平线出版社辑,一一三页,台北地平线出版社,民国六十六年。

  (24)《优婆塞戒经》卷第一(大正二四·一○三八下——一○三九上)。

  (25)《优婆塞戒经》卷第二(大正二四·一○四○上——中)。

  (26)见注④(大正二·七五七下)。

  (27)《银色女经》(大正三·四五一下)。

  (28)《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三上)。

  

  第五章 大乘佛教时代的女性观

  由佛教发展的形式而言,部派佛教时代(约公元前三七○——公元一五○年)的佛教阵容已大为整齐,即所依的经典业已定型,教义学①的解释也已确定,即使是教团的规定也日渐缜密。然其在一切完备中,却渐失去原始佛教的精神,对一般民心终不得保持紧密的接触。其中同为部派佛教的大众部、案达派,采取自由的立场,欲在精神上涸竭的传统佛教中注入新血轮。但由于部派佛教的限制,仍然不能有多大的飞跃。

  大乘思想,是从南印与北印两处所兴起的一活泼思想,它重振了原始佛教的活泼精神,打破了部派佛教的形式化,继承了大众部系自由派的系统,而把佛陀精神因应于时代,迸出了新的生命火花。

  另外,从大乘思想发生的社会背景而言,它是产生于案达罗和笈多两王朝(公元五○——四○○年)两个王朝对佛教都不大支持,而迫使大乘向下层社会发展以取得羣众的支持。在南方的大众案达部,是向平民羣众宣扬的,于是大乘就在这已有的羣众基础上兴起。所以它在学说中,就反映了这些阶层的思想意识,而表现于大乘经典中。

  基于此,大乘佛教经典所出现的种种女性观将于本章逐一予以研讨。

  第一节大乘佛教经典中出现的女性成佛观

  女性是否成佛,为佛教男女平等与否的一个争论焦点,本节将以大乘佛教经典所呈现的诸多学说:佛性一如说、变性成佛说、女人即身成佛说及授记成佛等,阐明大乘佛教女性的平等观。

  一、佛性一如说

  诸大乘经中,最原始且最根本的是般若经。般若代表的是空的思想,是原始佛教缘起观的结论,是部派佛教发达的种种空观的总合。同时,一切大乘经典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建筑在这上面的。

  空的思想正是平等意义的实践,是种姓、男女,一切众生间的平等。是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空义,阐明了一切众生佛性平等一如无有分别,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

  但众生以妄心,取分别执着,而有男女相、高下、优劣的差异,甚而对女性产生了种种歧视与乖论,殊不知此等都是虚妄幻相,是障道之缘。

  此般若的空观思想,破除了部派时代对女性的歧视,开展了佛教女性运动的新纪元,倡导了大乘时代的男女平等思想。

  以般若为背景,并以戏剧性之叙述法来驳斥小乘,说明男女法性一如的平等思想,打击男性优越感、蔑视女性的,即是《维摩诘所说经》。此经中的<观众生品>,菩萨以了无分别智故,花不着身;小乘花着不落,则是由于他们心起分别。以此,天女与舍利弗展开一场争辩;天女遂以大乘师子吼折伏了小乘偏见,破除男女相之身见,阐释了男女本性原来平等无异。

  (一)破男女相之身见:

  舍利弗听闻天女所转妙法,但他基于其习惯因袭的思想,一向蔑视女性,认为女人所说法没有价值,因而希望天女转成男相,以弥补此缺陷。于是问天女:

  「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女答言:「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

  是人为正问否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③

  这说明了诸法相虽有差别,然性自平等。男女性者,因结习而有。若结习已尽,则无男女相之差别。譬如幻师以幻术化成的幻女,是虚妄不实的,是无固定形相的,一切诸法也是如此没有定相。以此诸法空性阐明佛法本是平等,故而不可着相分别。当

  (二)明男女法性一如,平等无二:

  一切众生由业感故,随其因缘差别现男现女,一切菩萨以愿力故,随其因缘差别示现男女。一切女人,也是如此,由业感差别显现女身;虽现女身,实非女也。因此佛说一切诸法,因缘幻化,相虽差别,同一真如。如经中说:

  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女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天女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④

  这也就是在事法界,由业力而幻现不实的男女之相,是不容否认的;而在理法界,虽有因缘差别,但其性本空寂,实非女也。

  然事理本自圆融,因缘性空,诸相皆幻;幻化诸法无论是男是女,价值是平等的。因为在理性上,同一真如法性,何有女身不净,女性多障之过

  在事实上,男女各有其特长,谁也代替不了谁。

  要之,于此诸法无别,男女法性寂然一如的平等法中,成佛岂分男女

  其次,在大乘诸经典中,同样说明无男女法、女身如幻化、法性一如、皆能成佛的经典有:

  ⑴《佛说阿阇赏王女阿术达菩萨经》⑤

  ⑵《佛说月上女经》⑥

  ⑶《佛说大净法门经》⑦

  ⑷《大庄严法门经》⑧

  ⑸《宝女所问经》⑨

  ⑹《佛说无垢贤女经》⑩

  ⑺《佛说须摩提菩萨经》⑾

  ⑻《顺权方便经》⑿

  ⑼《佛说离垢施女经》⒀

  ⑽《大方等无想经》⒁

  ⑾《佛说长者法志妻经》⒂

  ⑿《佛说长者女菴提遮师子吼了义经》⒃

  ⒀《首楞严三昧经》⒄

  ⒁《诸佛要集经》⒅  

  上述十四部经典主要说明:于佛道上须远离一切虚妄分别。以男女身相而言,幻化缘起,何由起优劣,而心生轻慢,如经中说:「诸法一味,谓法性味」⒆、「五阴如幻化,三界由己作;三世以平等,道心无等侣」、「空慧一切本净」⒇。因此除了《大净法门经》、《大庄严法门经》、《无垢贤女经》等三部经叙说大乘法无男无女外,其余的十一部经典,都是先由佛陀的诸大弟子,如:舍利弗、大目连、须菩提、文殊师利等及天帝释,立于小乘者的立场,主张女菩萨应转女人身成男子。因为他们基于蔑视女性心理,认为这些神通变化,辩才无碍,充满了如佛智慧的女菩萨,都应该是男子身。针对这些偏见,诸女菩萨以「夫空体者无回无转,一切诸法亦复如是」(21)、「虽在女相其心即非女也」(22)、「不以女身及男子形逮成正觉」(23)、「是男是女俱为颠倒,一切诸法及与颠倒,悉皆毕竟离于二相」(24)、「诸法悉如虚空」(25)等驳斥了代表小乘立场的虚妄分别。其次,世尊以诸女菩萨,为度男女故,权道示现男女相,实则大乘法无男女,如经中说:「菩萨谘所乐喜以权道示现有男女,其限无所罣碍,欲度男女故。」(26)「菩萨大士以慧神通善权方便圣明之故,现女人身开化羣黎。……当造斯观,无男子法无女人法,具足一切诸法之要。」(27)「是天女者,常于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故现受女身。……菩萨摩诃萨住是三昧,其身自在能作种种权宜方便,虽受女像心…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