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表小乘者,最卑微的旁生女身龙王女宝锦,则是意味着对蔑视女性的传统社会的革新意见。

  ㈡《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㈢《大宝积经》卷百十九,<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 这两部经都是叙说胜鬘夫人的成佛作师子吼,同样都是女人即身成佛的经典。经典中的女主角胜鬉夫人(Srimaladevi) ,是憍萨罗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的女儿,适于阿踰阇国的友称王。此女生来慈悟聪愍,多闻智慧,因受双亲亲书称扬如来真实功德,而赞叹如来殊胜之德。

  佛陀以胜鬘夫人赞叹如来殊胜功德之善根的积聚而授记胜鬘:

  「所生之处常得遇我,现前称叹如今无异,复当供养无量无数诸佛世尊,过二万阿僧只劫,当得作佛,号曰普光如来应正等觉。彼佛国土无诸恶趣衰老病苦,亦无不善恶业道名。其中众生形色端严,具五妙境纯受快乐。」(42)

  胜鬘闻佛授记后,即发三大愿、十大受,摄受正法,这是胜鬘夫人于女人成佛形态的最大特色。这个誓愿的内容是大乘菩萨道的代表性德目,是实践菩萨道的最高理想。可说是女性步向佛道的强烈意志之体现。

  《胜鬘经》的女性成佛问题,是建立于一乘思想的基础上: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43)

  一乘思想,不外是无差别的成佛问题,是男女之间成佛、不成佛问题的差别否定。亦即是达成女人成佛目标的解决。

  以上两部论述女人即身成佛的经典,是大乘对小乘的「女有五障」思想之摧伏,是男女平等观念的显现,而与此有相同意味的是女身为圣王,统理政治的出现。如:

   ㈠《大方等无想经》

   南岸有城名曰熟谷,其城有王名曰等乘,其王夫人产育一女,名曰增长,……护持禁戒,精进不倦。其王国土以生此女故,谷米丰熟,快乐无极,人民炽盛,无有衰耗、病苦、忧恼、恐怖、祸难,成就具足一切吉事。邻比诸王咸来归属。……其王未免忽然崩亡,尔时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女王自在摧伏邪见。(44)

  ㈡《大方等无想经》卷四

  天女!时王夫人即汝身是,……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作优婆夷,教化所属城邑众落,男子、女人、大小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诸邪异见。(45)

  由这些大乘时代发展出来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大乘者是不断的在显扬佛陀的平等精神,而以种种方便形态抨击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卑视,企图塑造女性的新形象,消除女性在社会所受不平等待遇的痛苦。

  四、授记成佛

  授记是关于未来成佛的证言。早在佛陀时代,佛陀即曾直接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记,如《杂阿含经》卷第十一的二七六经(46)记载着:难陀为比丘尼详说六根、六境、六识是苦、无常、无我,又以譬喻说明,教诫他们修习七觉支,可得漏尽解脱。世尊对难陀说,为了使众比丘尼能充分理解,明日也说与今日相同的教诫。翌日难陀就依佛教示,重述一次,于是世尊为五百比丘尼受第一果记。

  本经被认为与《法华经》的女人授记有关,《法华经·劝持品》,一般认为是女人成佛授记之最著名者。此品是佛陀为比丘尼及龙女授记成佛的记载。

  以舍利弗为始,佛陀对无数声闻佛弟子,恶人之代表提婆,给予将来成佛的记莂(17)。而女性将来是否也能成佛呢

  这是女性们所关心的。因此,以佛姨母为首的众比丘尼向佛陀表示了他们的疑虑。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

  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

  」

  佛陀了解诸比丘尼心中所思,于是一一给予授记,消除他们的疑虑,增长他们的信心。

  「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尔时,罗喉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48)

  其次,在大乘经典中,佛为妇女授记成佛者,为数甚多,俯拾可得。例如:

  ㈠《佛说须摩提菩萨经》,须摩提女至八十四亿劫不归恶趣,供养六万诸佛世尊,出家为道志于沙门。……恒以善意奉持要法,号天中天。(49)

  ㈡《佛说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王妇月明尽形寿当承其佛第得作佛。(50)

  ㈢《海龙王经·女宝锦受决品》,宝锦女三百不可计劫后,当得作佛,号日普世如来至真等正觉。(51)

  ㈣<胜鬂夫人会>第四八,胜鬘夫人过二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普光如来应正等觉。(52)

  另外如妙慧童女、净信童女等,亦皆蒙佛记莂来世当得作佛。

  授记,是一种确认,佛陀为女众的授记成佛,在大乘佛教中具有何等意义呢

  ㈠女性道器之确认:据《妙法莲华经》说,佛陀是:「深达罪福相,逼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53)因此,授记女性成佛者是众所推崇的佛陀,这无异加强了女性道器的公信力,与不容怀疑的事实,是对小乘以女人非法器之说的推翻。

  ㈡对女性修道信心的鼓舞:由于女性道器的被确认,妇女们只要勤习梵行,修菩萨道,终必能成佛作祖。这不啻使妇女向道的信心倍加坚定,而且对痛苦的解脱亦充满了希望。

  五、净土思想、本愿和女性

  佛法的本质是以身心的修持,达成苦痛的解脱,是一道德、智慧的宗教。人类的苦痛,有来自个己身心之贪瞋痴、老病死;有来自社会的因素,或爱或恨,都难免于痛苦;有来自物我的关系,即自然界的缺陷,生活资具的不合意,无法满足自我的欲求等。

  佛要人能知苦,在部派佛教中,苦已被分类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所求不得苦。解脱忧悲苦恼的原则,是使心清净,因「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而心离烦恼,不再为老病死苦恼,实现众苦永灭的涅槃,这是圣者的修证。与身心修证同时,对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54)

  净土,是对照于现实世间的缺憾,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以释尊诞生的印度而言,自然界与社会都不够理想,佛弟子的修行,也因而有很多的障碍。如是净土遂为修道者一定能完成崇高理想的修道场所。

  面对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佛教女性须寻求对女身的一个合理解决,而大乘的净土思想、诸佛本愿,给予了佛教女性脱离传统歧视束缚的理想与希望。

  净土思想中诸佛本愿,是要如何对苦痛的女性假以援助呢

  ㈠阿閦佛净土

  在诸佛净土中,阿閦佛土是唯一有女人的净土。它在大乘净土观中发展较早,尚保有人间净土的某些特性。此净土中女人的德行远超于玉女宝百千万倍,如经中所说:

  诸人民终不失善法行,譬如舍利弗!玉女宝过踰,凡女人不及,其德如天女。如是舍利弗!其佛刹女人德,欲比玉女宝者,玉女宝不及其佛刹女人,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不与等。(55)

  故而此佛土中的女人在心理和生理二方面都获得了改善:

  ⑴心理上:女人不再有嫉妒、两舌恶口的过失。同时也受到尊重而没有男女间的纠纷与苦恼,如经中说:

  佛语舍利弗:「其刹人民不从淫欲之事。……其佛刹女人无有女人之态,如我刹中女人之态也。舍利弗!我刹女人态云何

  我刹女人:恶色丑恶舌,嫉拓于法,意着邪事,我刹女人有是诸态。彼佛剎女人无有是态,所以者何

  用阿閦如来昔时愿所致。」(56)

  ⑵生理上:女人没有不净,生育无有苦痛;女人所用的衣物珠玑璎珞,自然而有,满足了女人的庄严需求,如:

  佛语舍利弗:「阿閦如来佛刹女人,意欲得珠玑璎珞者,便于树上取着之;欲得衣被者,亦从树上取衣之。」……佛复语舍利弗:「阿閦佛刹女人,妊身产时身不疲极,意不念疲极,但念安隐亦无有苦。」其女人一切亦无有诸苦,亦无有臭处恶露。舍利弗,是为阿閦如来昔时愿所致。(57)

  阿閦是无瞋恚、无忿怒的意思。阿閦菩萨发愿修行,以无瞋恚为本,而注意到女人痛苦的解决。大乘佛法兴起时,显然不满于女人所受的不幸、不平等,所以初期的大乘经每发愿来生脱离女身,或现生转女成男。这是不满于女人的遭受,而采取的解决办法,然而阿閦菩萨的意愿,却与此大相径庭。因为只要解除女人身体及生产所有的苦痛,女人在世间,论修证,并无不如男子,何必转为男子

  ㈡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阿閦佛净土,是保有男女共住的净土,而阿弥陀佛净土是立愿实现一没有女人的、完善的净土。如经中说:

  阿弥陀佛于因地修行时,为法藏比丘,彼时其发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58)

  因此阿弥陀佛净土,女人往生即化作男子。这显示社会上的重男轻女;女性厌恶女身的情绪很深,有转女成男的信仰。于是超越了男女共住的净土,进而为纯男无女的净土。

  ㈢药师如来琉璃净土

  药师琉璃光如来,于过去生中,本行菩萨道时,以大悲心发十二大愿,摄导众生。琉璃净土对前二净土而言,是较晚期出现的净土思想,此时女人在社会上依然无法摆脱传统…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