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苦恼,女人还是希望能弃舍女身,因此药师琉璃净土中,乃是功德庄严,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药师如来为满足众生所求,发愿众生皆能成佛,愿舍女身者闻药师如来的名号,一心称念,礼敬恭养,皆得转女成男,具足大丈夫相,由此修行,即可证得无上菩提。如: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59)
可见在大乘佛教中,表现愿生他方净土,是当时印度一般佛教界,面对杂乱苦恼的现实世间,社会重男轻女,而引起的出离思想。净土思想本愿的产生说明了大乘社会运动是立于男女平等的立场,因女性于现实界无法取得平等,痛感内外必然的压迫,而给予精神的救济,使妇女能把自己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例如:《观无量寿经》描述王舍城阿阇贳,受恶友调达之唆使,欲害其父频婆娑罗;其母韦提希以酥蜜和麨输王,亦受其闭。韦提希夫人为其恶子之行所苦恼,悲痛不绝,遂求于世尊,愿离此污浊阎浮恶世。佛陀慈悲乃为韦提希夫人开示十六种观想之法,敷演往生净土的妙方,令韦提希与五百侍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弥陀佛身及观音、势至二菩萨,心生欢喜,苦恼解除。韦提希于欢喜之余,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亦皆发大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60)
韦提希夫人的观净土而离苦,应是净土思想对女性现实状况缺陷补救的一典型案例!
女人既往生净土,则净土中不再有男女相之分别与歧视,有的只是种种成佛的助道因缘。因此,人人依着诸佛菩萨本愿,皆可修行成佛,达成平等之真如佛性,这也是佛陀平等精神的阐扬。
第二节权巧方便与女身
佛陀说法观机逗教,以种种权宜施设教化众生。佛陀对女性问题的解决也不外于此,以适应当时的社会民情,而完成其实现平等的目的。大乘佛教本此活泼精神的发挥,有方便女身与转女身法的出现。其最终要旨,在于说明男女身不过是方便所现,何有尊卑、贵贱
离女身法更足以说明佛法以温和权宜机变,解决社会问题,以渐进方式,达成本宗平等的目的。
一、方便女身的出现
在丰富的大乘经典里,提出女身方便出现的经典有:
㈠《顺权方便经》二卷
诸佛菩萨欲开化众生,行善权方便,于一切众生生平等心,而不取相,以此方便为大乘道。
贤者须菩提,问其女曰:「姊以何所善权方便而不弃舍一切众生,随时之宜悉开化之
」女言:「仁者当晓此意,女人在世多慕欲乐,而不以厌踰于男子,女人情兴好于欲乐,以故菩萨行权方便而导引之,故现女像囚教诲之,男子之身不可现入贵人淫女。」(61)
这是菩萨为引女人离于欲乐免于堕落,以方便现女人之身而度化之;然此尚下足演其平等意,因此,须菩提又问:
「今姊何故女人之像化众女人乎
」于彼世时,转女菩萨现女人像须臾一时,由十二年现其像貌为尊者子,清净衣被着男子服,问须菩提:「仁为凡夫学从致乎
」须菩提答曰:「吾非学也,亦非凡夫。」其女报曰:「如是如是,唯须菩提我无所待。」时尊者子念须菩提,若斯成就深妙智慧菩萨之业,修平等行,以是相问。……(62)
转女菩萨为度众女免于堕落而权现女身,为敷平等意于须菩提而巧化尊者子;是故,一切诸法,皆是幻化。男相女身只是持以化众的假名,于诸法性平等,何劳妄相分别,纷生歧视。与此经相同论法的是:
㈡《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63)
㈢《佛说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舍利弗白佛:「是女何故不弃女人
」佛告舍利弗:「若诸声闻谓此无愁忧是女人耶
若竿不深入般若波罗蜜,不见人根观本迹,然使等视于所行,菩萨谘所乐喜以权道示现有男女,其限无所罣碍,欲度男女故。」无愁忧女欲决舍利弗之狐疑,现身立愿:「使大隶中悉见我是男子。」作是念已,即诸大众见无愁忧身为男子,不复见女人像。(64)
这是说明大乘者以男女身为菩萨度众之权道示现,虽有男女化相之别,然以平等心故,无所罣碍;而谴以小乘者不能深入般若波罗蜜,妄起分别,鄙视女性,生诸烦恼。类于此经者,复有:
㈣《大宝积经》卷九十九,<无畏德菩萨会>第三十二
舍利弗言:「世尊!此女能转女身不耶
」佛言:「舍利弗!汝见彼女岂是女耶
汝今不应作如是见,何以故
以是菩萨发愿力故,示现女身为度众生。」于是无畏德女作是誓言:「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现丈夫身,令一切大众悉皆覩见。」说此语已,即灭女身现丈夫身,升于虚空高七多罗树……。(65)
如是,大乘经典以方便女身之出现,说明一切诸法皆幻化生相,应离诸分别所起之相,无诸颠倒,于是一切众生无烦恼炽灼,社会男女则可平等处之。
二、离女身法
前述四部经,是说菩萨以方便女身权巧化度众生,使众生离诸妄想分别而行平等法。然而面对现实社会中受内外诸苦压迫,厌恶女身的妇女,大乘者如何把握权宜方便,以实践佛陀的平等精神呢
憎恶女身爱乐男形之说,在原始经典即有记载,如《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释问经》:
大仙人瞿毗释女是世尊弟子,亦从世尊修习梵行,憎恶是女身爱乐男形;转女人身受男子形舍欲离欲,身坏命终得生妙处三十三天为我作子。(66)
佛陀时代,为解决女性的厄遇,佛陀教导他们修习梵行、离欲乐,从而对女身结习的反省以改造之。在大乘时期,亦不乏此方便法门之运用。例如:
㈠《佛说腹中女听经》
佛陀认为男女身皆是由自身行业所感,如有诸迦罗妇,希望闻佛说经,以得男子身。佛陀却说:
「我亦不使汝作男子,亦不使汝作女人,皆自从身行得。」(67)
既然如此,那么行何道可得男子身,而使妇女脱离诸苦呢
佛陀说:
「有一事可疾得男子。何等为一
发心为菩萨道,是为一事。又女人身当内自观,譬如机关骨节相柱,但筋皮上。女人常畏人,譬如鵄枭蛇妩虾□,不敢昼日出,常畏人。譬如婢使,常与恶露臭处俱,虽是国王女,犹复畏人,女人众恶亦复如是……。」(68)
印度妇女在当时备受歧视的社会风俗束缚下,不但无法一层所长,甚而造成妇女自卑自惭的心态。大乘者为提升妇女之形象,阐扬佛陀的平等精神,遂而鼓舞妇女应行菩萨道,并反省女身中之诸恶,以改造、强化本身做起。譬如树根深扎,除诸病害,则树木茁壮,枝叶自然繁茂。如此,妇女以懿德善行行之于世,日渐革除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偏见,女性社会平等地位的建立,必然指日可待。其次:
㈡《佛说转女身经》(69)
㈢《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一,<净信童女会>第四十(70)
这两部经都提出了离女身速成男子的种种善法,其中值得我们注意深省的是经中所说:
世尊!今此会中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愿乐欲闻修何善行,得离女身速成男子,能发无上菩提之心,惟愿世尊当为解说。尔时,世尊欲利益成就四部众故,告无垢光女言:「若女人成就一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一
所谓深心求于菩提,所以者何
若有女人发菩提心,则是大善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离二乘狭劣之心,能破外道异论之心,于三世中最是胜心,能除烦恼不杂结习清净之心。若诸女人发菩提心,则更不杂女人诸结缚心,以不杂故,永离女身得成男子。……(71)
佛陀为成就利益四部众,受无垢光女之请,为说离女身速成男子之法。因此经中所揭示者乍看之下,似乎是仅止于佛陀对女众的警策;实则佛陀之意概括了男、女两众,所以虽是男子而不发菩提心,不去恶习,亦不能称为大丈夫;反之,虽是女子,若能善发菩提心,离诸恶习,即可称之为大丈夫,是真正的远离女身而成男子。
这些可说都是大乘佛教对佛陀的男女平等精神的活泼发挥。同时也是佛教面对现实,针对社会问题,采取以权为实解决社会问题的巧妙方法的运用。这是佛陀智慧的阐扬。
第三节大乘菩萨和女性
在本章的第一、二节分别以大乘佛教经典所出现的女性成佛观和权巧方便,来阐释大乘佛教对佛陀平等精神的体现,以明示佛教对女性的平等观。本节将换个角度,从大乘菩萨和女性的关系,来说明大乘佛教对女性智慧、慈悲美德的确认,从而鼓励妇女发挥其智慧和慈悲美德,奉献于佛教,服务于社会。
大乘诸经中不乏菩萨和女性的有关记述,其中尤以文殊、善财与观世音菩萨,最足以说明本节的要旨,因而在本节中将引文逐一加以论述。
一、文殊师利与女性
文殊师利,唐译曼殊室利(Manjusri),义译为溥首、濡首、软首、妙德、妙吉祥。在大乘佛教中,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大菩萨,所代表的是智慧,是「诸佛所叹,深入忍辱,行于空慧,无能逮者。」(72)
以文殊如此的卓越,而离意女、须摩提、离垢施三位女菩萨,都比文殊发心早,有的还是文殊的善知识。如:
(一)《诸佛要集经》,晋竺法护译,二卷
彼时世尊告善调菩萨:是离意女,本劝文殊令发道意。(73)
㈡《须摩提菩萨经》,晋竺法护译
佛语文殊师利:「是须摩提,发无上平等度意等住已来,积不可计,先仁之前三十亿劫。仁乃于彼发无上平等度意,适甫乃入无所从生法忍,是仁本造发意时师。」文珠师利闻佛所说则前作礼,白须摩提言:「唯别久速今乃遘侍,与师相见得受法诲。」(74)
㈢《离垢施女经》,晋竺法护译
佛言:「是离垢施菩萨发无上正真道造行已来,八十百千阿僧祇劫,然后文殊师利乃发道意;女成佛时,复次如文殊师利。」(75)
又《…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