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的苦惱,女人還是希望能棄舍女身,因此藥師琉璃淨土中,乃是功德莊嚴,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藥師如來爲滿足衆生所求,發願衆生皆能成佛,願舍女身者聞藥師如來的名號,一心稱念,禮敬恭養,皆得轉女成男,具足大丈夫相,由此修行,即可證得無上菩提。如: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爲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59)

  可見在大乘佛教中,表現願生他方淨土,是當時印度一般佛教界,面對雜亂苦惱的現實世間,社會重男輕女,而引起的出離思想。淨土思想本願的産生說明了大乘社會運動是立于男女平等的立場,因女性于現實界無法取得平等,痛感內外必然的壓迫,而給予精神的救濟,使婦女能把自己從現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例如:《觀無量壽經》描述王舍城阿阇贳,受惡友調達之唆使,欲害其父頻婆娑羅;其母韋提希以酥蜜和麨輸王,亦受其閉。韋提希夫人爲其惡子之行所苦惱,悲痛不絕,遂求于世尊,願離此汙濁閻浮惡世。佛陀慈悲乃爲韋提希夫人開示十六種觀想之法,敷演往生淨土的妙方,令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彌陀佛身及觀音、勢至二菩薩,心生歡喜,苦惱解除。韋提希于歡喜之余,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亦皆發大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60)

  韋提希夫人的觀淨土而離苦,應是淨土思想對女性現實狀況缺陷補救的一典型案例!

  女人既往生淨土,則淨土中不再有男女相之分別與歧視,有的只是種種成佛的助道因緣。因此,人人依著諸佛菩薩本願,皆可修行成佛,達成平等之真如佛性,這也是佛陀平等精神的闡揚。

  第二節權巧方便與女身

  佛陀說法觀機逗教,以種種權宜施設教化衆生。佛陀對女性問題的解決也不外于此,以適應當時的社會民情,而完成其實現平等的目的。大乘佛教本此活潑精神的發揮,有方便女身與轉女身法的出現。其最終要旨,在于說明男女身不過是方便所現,何有尊卑、貴賤

  離女身法更足以說明佛法以溫和權宜機變,解決社會問題,以漸進方式,達成本宗平等的目的。

  一、方便女身的出現

  在豐富的大乘經典裏,提出女身方便出現的經典有:

  ㈠《順權方便經》二卷

  諸佛菩薩欲開化衆生,行善權方便,于一切衆生生平等心,而不取相,以此方便爲大乘道。

  賢者須菩提,問其女曰:「姊以何所善權方便而不棄舍一切衆生,隨時之宜悉開化之

  」女言:「仁者當曉此意,女人在世多慕欲樂,而不以厭踰于男子,女人情興好于欲樂,以故菩薩行權方便而導引之,故現女像囚教誨之,男子之身不可現入貴人淫女。」(61)

  這是菩薩爲引女人離于欲樂免于墮落,以方便現女人之身而度化之;然此尚下足演其平等意,因此,須菩提又問:

  「今姊何故女人之像化衆女人乎

  」于彼世時,轉女菩薩現女人像須臾一時,由十二年現其像貌爲尊者子,清淨衣被著男子服,問須菩提:「仁爲凡夫學從致乎

  」須菩提答曰:「吾非學也,亦非凡夫。」其女報曰:「如是如是,唯須菩提我無所待。」時尊者子念須菩提,若斯成就深妙智慧菩薩之業,修平等行,以是相問。……(62)

  轉女菩薩爲度衆女免于墮落而權現女身,爲敷平等意于須菩提而巧化尊者子;是故,一切諸法,皆是幻化。男相女身只是持以化衆的假名,于諸法性平等,何勞妄相分別,紛生歧視。與此經相同論法的是:

   ㈡《樂璎珞莊嚴方便品經》。(63)

  ㈢《佛說阿阇贳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舍利弗白佛:「是女何故不棄女人

  」佛告舍利弗:「若諸聲聞謂此無愁憂是女人耶

  若竿不深入般若波羅蜜,不見人根觀本迹,然使等視于所行,菩薩谘所樂喜以權道示現有男女,其限無所罣礙,欲度男女故。」無愁憂女欲決舍利弗之狐疑,現身立願:「使大隸中悉見我是男子。」作是念已,即諸大衆見無愁憂身爲男子,不複見女人像。(64)

  這是說明大乘者以男女身爲菩薩度衆之權道示現,雖有男女化相之別,然以平等心故,無所罣礙;而譴以小乘者不能深入般若波羅蜜,妄起分別,鄙視女性,生諸煩惱。類于此經者,複有:

  ㈣《大寶積經》卷九十九,<無畏德菩薩會>第叁十二

  舍利弗言:「世尊!此女能轉女身不耶

  」佛言:「舍利弗!汝見彼女豈是女耶

  汝今不應作如是見,何以故

  以是菩薩發願力故,示現女身爲度衆生。」于是無畏德女作是誓言:「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現丈夫身,令一切大衆悉皆覩見。」說此語已,即滅女身現丈夫身,升于虛空高七多羅樹……。(65)

  如是,大乘經典以方便女身之出現,說明一切諸法皆幻化生相,應離諸分別所起之相,無諸顛倒,于是一切衆生無煩惱熾灼,社會男女則可平等處之。

  二、離女身法

  前述四部經,是說菩薩以方便女身權巧化度衆生,使衆生離諸妄想分別而行平等法。然而面對現實社會中受內外諸苦壓迫,厭惡女身的婦女,大乘者如何把握權宜方便,以實踐佛陀的平等精神呢

  憎惡女身愛樂男形之說,在原始經典即有記載,如《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叁《釋問經》:

  大仙人瞿毗釋女是世尊弟子,亦從世尊修習梵行,憎惡是女身愛樂男形;轉女人身受男子形舍欲離欲,身壞命終得生妙處叁十叁天爲我作子。(66)

  佛陀時代,爲解決女性的厄遇,佛陀教導他們修習梵行、離欲樂,從而對女身結習的反省以改造之。在大乘時期,亦不乏此方便法門之運用。例如:

  ㈠《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陀認爲男女身皆是由自身行業所感,如有諸迦羅婦,希望聞佛說經,以得男子身。佛陀卻說:

  「我亦不使汝作男子,亦不使汝作女人,皆自從身行得。」(67)

  既然如此,那麼行何道可得男子身,而使婦女脫離諸苦呢

  佛陀說:

  「有一事可疾得男子。何等爲一

  發心爲菩薩道,是爲一事。又女人身當內自觀,譬如機關骨節相柱,但筋皮上。女人常畏人,譬如鵄枭蛇妩蝦□,不敢晝日出,常畏人。譬如婢使,常與惡露臭處俱,雖是國王女,猶複畏人,女人衆惡亦複如是……。」(68)

  印度婦女在當時備受歧視的社會風俗束縛下,不但無法一層所長,甚而造成婦女自卑自慚的心態。大乘者爲提升婦女之形象,闡揚佛陀的平等精神,遂而鼓舞婦女應行菩薩道,並反省女身中之諸惡,以改造、強化本身做起。譬如樹根深紮,除諸病害,則樹木茁壯,枝葉自然繁茂。如此,婦女以懿德善行行之于世,日漸革除社會對女性的傳統偏見,女性社會平等地位的建立,必然指日可待。其次:

  ㈡《佛說轉女身經》(69)

  ㈢《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一,<淨信童女會>第四十(70)

  這兩部經都提出了離女身速成男子的種種善法,其中值得我們注意深省的是經中所說:

  世尊!今此會中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願樂欲聞修何善行,得離女身速成男子,能發無上菩提之心,惟願世尊當爲解說。爾時,世尊欲利益成就四部衆故,告無垢光女言:「若女人成就一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爲一

  所謂深心求于菩提,所以者何

  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則是大善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離二乘狹劣之心,能破外道異論之心,于叁世中最是勝心,能除煩惱不雜結習清淨之心。若諸女人發菩提心,則更不雜女人諸結縛心,以不雜故,永離女身得成男子。……(71)

  佛陀爲成就利益四部衆,受無垢光女之請,爲說離女身速成男子之法。因此經中所揭示者乍看之下,似乎是僅止于佛陀對女衆的警策;實則佛陀之意概括了男、女兩衆,所以雖是男子而不發菩提心,不去惡習,亦不能稱爲大丈夫;反之,雖是女子,若能善發菩提心,離諸惡習,即可稱之爲大丈夫,是真正的遠離女身而成男子。

  這些可說都是大乘佛教對佛陀的男女平等精神的活潑發揮。同時也是佛教面對現實,針對社會問題,采取以權爲實解決社會問題的巧妙方法的運用。這是佛陀智慧的闡揚。

  第叁節大乘菩薩和女性

  在本章的第一、二節分別以大乘佛教經典所出現的女性成佛觀和權巧方便,來闡釋大乘佛教對佛陀平等精神的體現,以明示佛教對女性的平等觀。本節將換個角度,從大乘菩薩和女性的關系,來說明大乘佛教對女性智慧、慈悲美德的確認,從而鼓勵婦女發揮其智慧和慈悲美德,奉獻于佛教,服務于社會。

  大乘諸經中不乏菩薩和女性的有關記述,其中尤以文殊、善財與觀世音菩薩,最足以說明本節的要旨,因而在本節中將引文逐一加以論述。

  一、文殊師利與女性

  文殊師利,唐譯曼殊室利(Manjusri),義譯爲溥首、濡首、軟首、妙德、妙吉祥。在大乘佛教中,他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大菩薩,所代表的是智慧,是「諸佛所歎,深入忍辱,行于空慧,無能逮者。」(72)

  以文殊如此的卓越,而離意女、須摩提、離垢施叁位女菩薩,都比文殊發心早,有的還是文殊的善知識。如:

  (一)《諸佛要集經》,晉竺法護譯,二卷

  彼時世尊告善調菩薩:是離意女,本勸文殊令發道意。(73)

  ㈡《須摩提菩薩經》,晉竺法護譯

  佛語文殊師利:「是須摩提,發無上平等度意等住已來,積不可計,先仁之前叁十億劫。仁乃于彼發無上平等度意,適甫乃入無所從生法忍,是仁本造發意時師。」文珠師利聞佛所說則前作禮,白須摩提言:「唯別久速今乃遘侍,與師相見得受法誨。」(74)

  ㈢《離垢施女經》,晉竺法護譯

  佛言:「是離垢施菩薩發無上正真道造行已來,八十百千阿僧祇劫,然後文殊師利乃發道意;女成佛時,複次如文殊師利。」(75)

  又《…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