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巴利小部经集》六五一经(见注(27))。

  (31)《巴利小部经集》六五二经(见注(27))。

  (32)《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大正一·八七六中——八七八中)。

  (33)见注(25)(大正二·一四二下)。

  (34)见注(25)(大正二·一四二中——下)。

  (35)即屠者之意,是古代印度从事屠宰为业的人民。当时印度社会上视他们为下贱等级和恶人,是「不可接触者」。这类人出外行走于城市里,必须自己用手摇铃或击竹做标帜,使人见闻即远避,否则他们将受国家之惩罚。

  (36)《摩登伽经》卷上,<度性女品>第一(大正二一·三九九下——四○○上)。

  (37)《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大正二·六五八下)

  (38)《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小缘经》(大正一·三七上——中)。

  (39)《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大正二·六五八中——下)

  今有四大河水从阿耨达泉出,……尔时四大河人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

  (40)《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大正二·七五三上)

  我法中有四种姓,于我法中作沙门,下录前名更作余字。犹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无余名。

  (41)《四分律》卷第三十六(大正二二·八二四下)。

  犹如五大河尽归于海,失于本名,名之为海。如是目连,于我法中四种姓:剎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以信坚固,从家舍家学道,灭本名,皆称为沙门释子。

  (42)《佛说恒水经》(大正一·八一七下)。

  天下有五江,……转流入海,皆弃本名字,当为海水。……诸弟子!有婆罗门种、有剎利种、有工师种、有田家种、有乞人。有若干辈各自道说言:我种豪贵,如愧富乐贫贱,当如五江水入海。若干辈为佛作弟子,皆当弃本名字,乃为是佛弟子耳,安得复有贵贱自贡高。

  (43)《法海经》(大正一·八一八下)。

  大海吞受百川万流,江恒之水,无不受之,终日终夜无盈溢减尽之名;吾僧法之中亦如是。梵释之种,来入僧法,四姓族望;或释或梵,王者之种、舍世豪尊,来入正化;或工师小姓,亦入正化。种族虽殊,至于服习大道,同为一味,无非释子。

  (44)《佛说海八德经》卷上(大正一·八一九中)。

  吾道弘大,合众为一。帝王种、梵志种、君子种、下贱种,来作沙门者,皆弃本姓,以道相亲,明愚相进,意如兄弟,犹彼众流合名曰海。

  (45)《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八上)。

  (46)《原始佛教の研究》,平川彰著,十八页,日本春秋社,昭和五十五年。

  第三章 原始佛教时代的女性观

  第一节原始佛教经典中出现的在家女性相

  原始佛教(公元前五六六——三七○年)经典中,关于在家女性有诸多之叙述,本节将分成妻子、媳妇、母亲和女人四种形相来加以分析,以探讨原始佛教时期的女性观。

  一、妻子

  《别译杂阿含》卷第十二、《杂阿含》卷第三十六,都记载有佛陀对妻子的看法,如:「娶妻,『贞女』为最胜」①;「贤妻为第一伴」;「顺夫为贤妻」②。而在佛陀说明世俗伦理的经典中,如:

  ㈠《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③。

  ㈡《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善生经》④。

  ㈢《尸迦罗越六方礼经》⑤。

  ㈣《善生子经》⑥。

  这四部经同样是对妻子义务的描述,其内容对照如下:

  另外在南传藏經《Anguttara-Nikaya「七·五九」) ⑦,佛陀將妻女分為七種類:與此所传相應的《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⑧,則將妻女分為四種類,其內容對照如下:

  (一)南传

  (1)杀人妻(vadha bhariya);

  (2)盗人妻(cori bhariya);

  (3)女鼻妻(ayya bhariya);

  (4)母亲妻(mata bhariya);

  (5)妹妻(bhagini bhariya);

  (6)友人妻(sakhi bhariya);

  (7)召使妻(dasi bhariya)。

  (二)北传

  (1)似母妇:

  (2)似亲妇;

  (3)似贼妇;

  (4)似婢妇。

  此二者所传雖有出入,但更進一步地將妻女分為善惡兩類。其次,經典中記載類於上述分類的有下列四部經典,而經中記述的女主角即是「玉耶」:

   ㈠《佛說阿遬達經》。⑨

  ㈡《佛说玉耶女经》。⑩

  ㈢《玉耶女经》。⑾

  ㈣《玉耶经》。⑿

  首先,在经典㈠《佛说阿遬达经》记述妇事夫有三恶四善,七种分类,即:

  三恶:

  ㈠如与情人共居不欲作事,骂詈至暮,嗜美好斗。

  ㈡如与怨家共居,不持一心向夫,不愿夫善,不愿夫成就,当愿夫死。

  ㈢如与偷盗共居,不惜夫物但念欺夫,当欲自好不顺子孙,但念淫泆。

  四善:

   ㈠妇见夫从外来,当如母见子,夫有急缓常欲身代之。

  ㈡妇事夫当如弟见兄,上下相承事,夫恶不以为恶,不念淫泆,常随夫语。

  ㈢妇事夫当如朋友,相见辄相念,夫从他方来,当如见父兄,心中欢喜和颜向之。

  ㈣妇事夫当如婢,夫大骂亦不以为恶,捶击亦不以为剧,走使亦不以为劳苦;夫虽恶,常念事善,当顾子孙。

  其次,经典㈡《佛说玉耶女经》,则记载作妇之五法,即:

  ㈠母妇——爱夫如子;

  ㈡臣妇——事夫如君;

  ㈢妹妇——事夫如兄;

  ㈣婢妇——事夫如妾;

  ㈤夫妇——背亲向足束永离所生,恩爱亲呢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

  至于㈢《玉耶女经》、㈣《玉耶经》中,则将妻女分为七种类,即:

  ㈠母妇;

  ㈡妹妇;

  ㈢知识妇(㈣作善知妇);

  ㈣妇妇:

  ㈤婢妇(以上为善妇);

  ㈥怨家妇:

  ㈦夺命妇(后二项为恶妇)。

  以上所述为原始经典中对妻子的看法,这也可说是当时印度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标准。

  要之,妻子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即是:㈠家事的完善整顿;㈡慎重对待丈夫的亲属;㈢守贞节;㈣财产的守持;㈤勤勉、善于奉侍。这五事就是贤妻的最起码条件了。

  二、媳妇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有一天女偈言:「忆念余生时,为人作子妇,嫜姑性狂暴,常加麁涩言,执节修妇礼,卑逊而奉顺,……。」⒀《中阿含》卷第七《象迹喻经》:「……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⒁而在《佛说阿遬达经》、《佛说玉耶女经》、《玉耶女经》和《玉耶经》中,则叙述玉耶女不以妇礼事姑嫜。那么,原始经典中对媳妇的善恶标准为何

  我们不妨由下列各经文中所述,察其内容。

  佛说玉耶女经

  五善:

  (1)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夫主。  

  (2)看视家物,莫令漏失。  

  (3)慎其口语,忍辱少瞋。 

  (4)矜庄诫慎,恒恐不及。

  (5)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举。 

  玉耶女经

  (1)后卧早起,美食先进。

  (2)挝骂不得怀恚。

  (3)一心向夫,不得邪淫。

  (4)愿夫长寿,整理家中,无有二心。

  玉耶经

  (1)为妇当晚卧早起,即梳发采整顿衣服,洗拭面目勿有垢秽,执于作事先启所尊,心常恭顺,设有甘美不得先食。

  (2)夫婿呵骂不得瞋恨。

  (3)一心守夫婿,不得念邪淫。

  (4)常愿夫婿长寿,出行妇当整顿家中。

  (5)常念夫善,不念夫恶。

  三恶:

  (1)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瞋反见嫌骂。

  (2)好食自食,恶食便与姑嫜夫主,好色欺诈妖邪万端。

  (3)不念生活游冶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厨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

  (1)轻慢夫婿,不顺大长。美食自噉,未冥早卧,日出不起,夫婿教诃,瞋目怒应。

  (2)见夫不欢,心常败坏,念他男子好。

  (3)愿夫早死更嫁。

  (1)不以妇礼承事姑公夫婿,但欲美食而噉之,未冥早卧,日出不起,夫欲教呵,瞋目视夫,应拒犹骂。

  (2)不一心向夫婿,但念他男子。

  (3)欲令夫死早,得更嫁。

  从上述经文内容可知,善为媳妇者,不仅拥有贤妻的条件,同时对姑嫜长辈也能如礼侍举,使家庭和乐融洽。

  三、母亲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伴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变化而有种种不同的称呼。例如,以成长顺序而言,有乳儿、幼儿、少年、……老年的转变。由家族关系而言,则有儿子、女儿、夫、妻、父、母、……乃至祖父母等称谓。在个人一生的内外变化过程中,女性的结婚,应是最激烈的改变。其原因是,女性于婚后所扮演的是母亲、妻子和媳妇这三个自古难为的角色。妻子、媳妇之形相已如前述,而「母亲」在原始经典中所呈现的又是如何呢

  女性由于婚姻生活而受胎,经过十个月的妊娠期间方将孩儿生出。其后三年的乳哺期,通常是由母亲所养育。在这胎儿的怀孕、生产与哺育阶段,正是母性的充分发挥。而母性代表着什么呢

  母性是慈悲的代表,《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二:「……如来有大慈悲,愍念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如母爱子……。」⒂经中是将如来的大慈悲愍念众生,与母亲之爱子女相比拟。

  众生皆由母出,诸佛亦复如是。⒃具有代表性的是佛母摩耶(Maya)和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即憍昙弥),据佛典记载,佛陀降诞后的第七天,圣母摩耶夫人即命终。她是为世间带来光明的女中至尊。摩耶死后,养育悉达多太子的责任遂由太子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难陀尊者的母亲一肩挑起。在净饭王死后,佛陀的养母率领五百释女向佛陀请求出家加入僧团,创设尼僧教团,这在佛教教团的历史上,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原始经典中记载的模范母亲,除了佛母摩耶、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外,尚有众多母亲典范。如:

  …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