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  ㈠诺酤罗长者母——能起初心信解戒法。

  ㈡毗舍佉母乌波萨吉——恒于众僧常行布施,有「僧伽之母」的美誉。

  ㈢哩提罗长者母——宿施因丰具大福德。

  ㈣口尔口缚哥长者妇——于所住世多饶其子。⒄

  以上四位都是佛陀向诸比丘赞叹的模范母亲。母亲在佛教中,是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因此,世尊在佛母大爱道比丘尼灭度后,躬自供养佛母舍利,以报答长养乳哺重恩,并为后世孝亲的榜样。《增壹阿含经》如是记载着:

  尔时大爱道前白佛言:「我闻世尊不久当取灭度,……我今不堪见世尊及阿难取灭度也。唯愿世尊,听我先取灭度。」尔时世尊默然可之。……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僧,前后围绕,往至大爱道比丘尼寺中。尔时世尊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

  尔时释提桓囚、毗沙门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弗告诸天:「止!止!天王!如来自当知时;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于,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然诸天,当知过去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世尊皆自供养,虵旬舍利;正使将来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皆自供养。以此方便,知如来应自供养,非天龙鬼神所及也。」……是时世尊躬自举床一脚,难陀举一脚,罗云举一脚,阿难举一脚,飞在虚空,往至彼塜间。……尔时世尊复以旃檀木着大爱道身上。⒅

  诸佛如来之敬母若此,世人岂能藐之

  四、女人

  女人,广义而言,应含有妻子、媳妇和母亲三者在内。此三者在经典中均有一特定明显的描述,然尚有未尽之处,故更立女人一节以广泛论述。

  原始经典中对女人的记述是如何呢

  ㈠《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世尊答天子问佛偈:

  「……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⒆

   ㈡《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佛在祇树给孤独园告诸比丘:

  「女人有五力轻慢……一者色力,二者亲族之力,三者田业之力,四者儿力,五者自守力……。女人有五欲想……一者生豪贵之家,二者嫁适富贵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从语用,四者多有儿息,五者在家独得由己……。」⒇

   ㈢《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世尊答一天神偈言:

  「男子若敬顺,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顺;女人孩愚戏,如小儿弄土。」(21)

  ㈣《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一<马王品>:

  「……女人有九恶,……一者女人臭秽不净;二者女人恶口;三者女人无反复;四者女人嫉妬;五者女人悭嫉;六者女人多喜游行;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语;九者女人所言轻举。」(22)

  其次,《佛说玉耶女经》、《金耶女经》和《金耶经》等三部经典中叙述「女人身中有十恶事」(23),其中内容对照如下:

  经中虽有诸多诃责女人的记述,但亦不乏对有德之女的论述。例如,《增壹阿含经》卷三<清信女品>,记载有三十位有名的优婆夷,这些清信女中有:智慧第一者、恒喜坐禅者、善演经义者、降伏外道者、多闻博知者、无所怯弱者、声闻中最后取证、恒行忍辱者、……等。(24)又《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修摩提女适于满富城,度其人民无量,并多所饶益;(25)《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八:释迦文如来的本生,曾为王女牟尼,以布施麻油灯炷之功德,而受记荆将来之世当成作佛。(26)另有《长阿含·游行经》:淫女菴婆婆梨请佛说法,佛陀并授予优婆夷五戒,庵婆婆梨女亦为佛布施园林。(27)

  从上述出现于原始佛教经典中的妻子、媳妇、母亲和女人的羣相,我们可归纳而得以下数点结论:

  ㈠在本节中,由妻子的义务、媳妇的标准之描述,可以反映出印度当时传统社会里,女性是附属于男人;而文中对女人的诃责,所显示的是女人社会地位的卑下。那么这是否也说明了佛陀亦是轻视女性的呢

  ㈡佛陀待众生是一律平等的,佛陀认为男女的平等,应从其所扮演的角色、担负的职务和外形的差异,来寻求本质和本性的平等;男女应是彼此互相尊重的,如《佛般泥洹经》中,佛陀对雨势(舍》所说国族的七不衰法之一——礼化谨敬,男女有别;(28)或《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五《雨势经》所说:彼跋耆不以力势而犯他妇他童女者,跋耆必胜则为不衰。(29)这是佛陀说明了男女应各以其所长,力尽职责,互相尊重以维护家庭、社会的祥和。因此,佛陀在妻子的义务和媳妇的标准里,规范女性应:尊重丈夫的威严(尊重并不表示个人地位的低下,而是人格的提升);贞节的操守,不可淫荡堕落;分担家务,克尽妇女之责,以维护家庭的和乐。相对的,佛陀也要求了作丈夫应有的态度。如:

  1《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善生经》。

  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30)

  2《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传御。(31)

   3《大般涅槃经》卷中:

  ……二者恒以善法训导妻子。…………(32)

  由此可见,佛陀所主张的平等,是建立在男女双方的彼此互相尊重,而非偏袒一方的男尊女卑。

  ㈢佛陀度化众生,一向是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因此,佛陀对玉耶女所教诫的:女人身中有十恶事、三鄣十恶、妻有五善三恶、……等,以及经中对女人的种种诃责,都是佛陀随机应变而说,如见山上燃烧炽然而告诸比丘,世人为贪瞋痴三毒之猛火所燃烧。见恒河中漂流的大木而说:诸比丘,此木不附两岸,不沈中流,内部不腐,终入大海;比丘修行若无内外之障碍,必入涅槃寂静之大海。又有一比丘名掘多,不乐修梵行,欲舍戒还为白衣;佛陀遂以「女人有五秽行……女人增益魔众……亦如钩锁……女人为恐怖,犹贼村落……。」(33)教诫掘多,令其醒觉而般涅槃。而佛陀的教诫目的,在以诃责女人之诸恶,警戒比丘们修行切莫放逸,以不净观来对治淫念的生起。又给孤独长者之媳妇玉耶女,自夸门第,高慢无比,家庭中风波不绝,佛陀即以印度社会当时风俗,说极恶乃至理想等之妻女,来警惕教化玉耶女,使其愿成理想贤妻。因之,我们不能以片言只字断章取义,断定佛陀是轻视女性。

  ㈣况且佛陀也曾有赞美女性的例子。昔憍萨罗(Kosala)国波斯匿(Prasenajit)王与佛陀晤对时,适王得其夫人末利产女之报。王闻为女子,而现不悦之色。佛陀因谕其非而述偈如下:

  王欤!虽为女子,亦得为胜于男子者。

  有智慧与德,嫁而孝敬姑嫜。

  是女所生之子,当为勇者、支配者。

  如是贤妇之子,足以指导王国。(34)

  这不正也说明了母亲是孕育贤者的摇蓝

  ㈤佛陀教导女人端正之法,应唯心行端正,即除却邪态八十四垢,定意一心,如是为人所爱敬;若是倚貌端正,憍慢自恣,必自取卑贱。(35)可见佛陀对女性自觉的唤醒,地位的改善,是用心良苦矣。

  第二节女性出家与比丘尼教团的成立

  佛教的僧伽体制中,初时只有比丘僧团的成立,若干年后,佛的养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pati Cotami大爱道瞿昙弥)与五百释种女,加入僧团,比丘尼僧团于是创立。根据经典的记载是:释尊悟道后,归返释迦族的迦维罗卫城(Kaplavatthu)软化族人,瞿昙弥因听闻如来正法,遂决心出家;他三度向佛陀请求,都被佛陀拒绝了。这时,佛陀带着众弟子出发游行,离开了迦维罗卫城。然而瞿昙弥出家的心念并未就此断绝,因而带着五百释女,自行削发,披着袈裟;追随佛陀游行。至舍卫城,诸女颜面垢秽,衣服污尘,身体疲劳,悲啼立于祇洹精舍门外;阿难见诸女如此,心起同情,以报答佛母哺育深恩和女众出家终能证得四果为由,再三向佛陀恳请;终于佛陀以女众出家必遵守八敬法为条件,允许了女性出家。摩诃波阇波提成为女性出家的第一人,比丘尼僧团从此诞生。(36)

  关于大爱道比丘尼出家因缘的记载,各家经律所传略有出入。又比丘尼律,并非出于比丘尼的结集,而是成于上座比丘们。因此不免留下了令人争论之处:①佛陀为何再三拒绝女性出家,甚至经典中载有佛陀慨叹:女众出家,正法减少五百年;②佛陀制定女众的八敬法,其意义为何

  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节文中所要探讨的重点。

  一、正法减少五百年说

  女性出家,会使佛法早衰,这是各家广律的一致传说,并且是作为世尊预记而表白出来。如《四分律》卷第四十八说:

  譬如阿难,有长者家男少女多,则知其家衰微。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令佛法不久;又如好稻田被霜雹实时破坏。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即令佛法不久。(37)

  第一比喻,如中国所说的阴盛阳衰。女性出家多于男性,也许不是好事,但这不能成为女性不应出家的理由。因为请求出家,并不表示女性多于男众,况且据日人赤沼智善氏于《原始圣典》中统计的结果,比丘与比丘尼之数,约为八比一,(38)以此悬殊的比例,并不构成僧团阴盛阳衰的顾虑。其次,以第二比喻而言,将男性喻为稻麦,女众喻为霜雹;但男性本身是否为健全的禾苗

  女性是否即为霜雹病菌呢

  为比丘而制的重罪—四事十三事,都与出家的女众无关,但一样是犯了。所以上述二喻,只是古代社会,重男轻女,以女子为小人、祸水的想法。世尊最初不允许女众出家,如果以此认为佛早就把女性看成病菌霜雹,那是于理不合。佛岂会明知是霜雹病菌,而仍旧移植霜雹病菌于禾田呢

  然而女性出家,确实有诸多问题,释尊不能不加以郑重考虑。当时印度社会重男轻女,女性备受歧视。据律典的记载,女众从乞求而来的经济生活,…

《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