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  ㈠諾酤羅長者母——能起初心信解戒法。

  ㈡毗舍佉母烏波薩吉——恒于衆僧常行布施,有「僧伽之母」的美譽。

  ㈢哩提羅長者母——宿施因豐具大福德。

  ㈣口爾口縛哥長者婦——于所住世多饒其子。⒄

  以上四位都是佛陀向諸比丘贊歎的模範母親。母親在佛教中,是有著不容忽視的貢獻。因此,世尊在佛母大愛道比丘尼滅度後,躬自供養佛母舍利,以報答長養乳哺重恩,並爲後世孝親的榜樣。《增壹阿含經》如是記載著:

  爾時大愛道前白佛言:「我聞世尊不久當取滅度,……我今不堪見世尊及阿難取滅度也。唯願世尊,聽我先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可之。……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僧,前後圍繞,往至大愛道比丘尼寺中。爾時世尊告阿難、難陀、羅雲:「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

  爾時釋提桓囚、毗沙門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弗告諸天:「止!止!天王!如來自當知時;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于,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然諸天,當知過去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世尊皆自供養,虵旬舍利;正使將來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皆自供養。以此方便,知如來應自供養,非天龍鬼神所及也。」……是時世尊躬自舉床一腳,難陀舉一腳,羅雲舉一腳,阿難舉一腳,飛在虛空,往至彼塜間。……爾時世尊複以旃檀木著大愛道身上。⒅

  諸佛如來之敬母若此,世人豈能藐之

  四、女人

  女人,廣義而言,應含有妻子、媳婦和母親叁者在內。此叁者在經典中均有一特定明顯的描述,然尚有未盡之處,故更立女人一節以廣泛論述。

  原始經典中對女人的記述是如何呢

  ㈠《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六,世尊答天子問佛偈:

  「……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間……。」⒆

   ㈡《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佛在祇樹給孤獨園告諸比丘:

  「女人有五力輕慢……一者色力,二者親族之力,叁者田業之力,四者兒力,五者自守力……。女人有五欲想……一者生豪貴之家,二者嫁適富貴之家,叁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者多有兒息,五者在家獨得由己……。」⒇

   ㈢《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世尊答一天神偈言:

  「男子若敬順,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順;女人孩愚戲,如小兒弄土。」(21)

  ㈣《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馬王品>:

  「……女人有九惡,……一者女人臭穢不淨;二者女人惡口;叁者女人無反複;四者女人嫉妬;五者女人悭嫉;六者女人多喜遊行;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語;九者女人所言輕舉。」(22)

  其次,《佛說玉耶女經》、《金耶女經》和《金耶經》等叁部經典中敘述「女人身中有十惡事」(23),其中內容對照如下:

  經中雖有諸多诃責女人的記述,但亦不乏對有德之女的論述。例如,《增壹阿含經》卷叁<清信女品>,記載有叁十位有名的優婆夷,這些清信女中有:智慧第一者、恒喜坐禅者、善演經義者、降伏外道者、多聞博知者、無所怯弱者、聲聞中最後取證、恒行忍辱者、……等。(24)又《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修摩提女適于滿富城,度其人民無量,並多所饒益;(25)《增壹阿含經》卷第叁十八:釋迦文如來的本生,曾爲王女牟尼,以布施麻油燈炷之功德,而受記荊將來之世當成作佛。(26)另有《長阿含·遊行經》:淫女菴婆婆梨請佛說法,佛陀並授予優婆夷五戒,庵婆婆梨女亦爲佛布施園林。(27)

  從上述出現于原始佛教經典中的妻子、媳婦、母親和女人的羣相,我們可歸納而得以下數點結論:

  ㈠在本節中,由妻子的義務、媳婦的標准之描述,可以反映出印度當時傳統社會裏,女性是附屬于男人;而文中對女人的诃責,所顯示的是女人社會地位的卑下。那麼這是否也說明了佛陀亦是輕視女性的呢

  ㈡佛陀待衆生是一律平等的,佛陀認爲男女的平等,應從其所扮演的角色、擔負的職務和外形的差異,來尋求本質和本性的平等;男女應是彼此互相尊重的,如《佛般泥洹經》中,佛陀對雨勢(舍》所說國族的七不衰法之一——禮化謹敬,男女有別;(28)或《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五《雨勢經》所說:彼跋耆不以力勢而犯他婦他童女者,跋耆必勝則爲不衰。(29)這是佛陀說明了男女應各以其所長,力盡職責,互相尊重以維護家庭、社會的祥和。因此,佛陀在妻子的義務和媳婦的標准裏,規範女性應:尊重丈夫的威嚴(尊重並不表示個人地位的低下,而是人格的提升);貞節的操守,不可淫蕩墮落;分擔家務,克盡婦女之責,以維護家庭的和樂。相對的,佛陀也要求了作丈夫應有的態度。如:

  1《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善生經》。

  夫觀妻子,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一者憐念妻子,二者不輕慢,叁者爲作璎珞嚴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親親。……(30)

  2《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夫視婦亦有五事:一者出入當敬于婦;二者飯食之,以時節與衣被;叁者當給與金銀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傳禦。(31)

   3《大般涅槃經》卷中:

  ……二者恒以善法訓導妻子。…………(32)

  由此可見,佛陀所主張的平等,是建立在男女雙方的彼此互相尊重,而非偏袒一方的男尊女卑。

  ㈢佛陀度化衆生,一向是觀機逗教,應病予藥。因此,佛陀對玉耶女所教誡的:女人身中有十惡事、叁鄣十惡、妻有五善叁惡、……等,以及經中對女人的種種诃責,都是佛陀隨機應變而說,如見山上燃燒熾然而告諸比丘,世人爲貪瞋癡叁毒之猛火所燃燒。見恒河中漂流的大木而說:諸比丘,此木不附兩岸,不沈中流,內部不腐,終入大海;比丘修行若無內外之障礙,必入涅槃寂靜之大海。又有一比丘名掘多,不樂修梵行,欲舍戒還爲白衣;佛陀遂以「女人有五穢行……女人增益魔衆……亦如鈎鎖……女人爲恐怖,猶賊村落……。」(33)教誡掘多,令其醒覺而般涅槃。而佛陀的教誡目的,在以诃責女人之諸惡,警戒比丘們修行切莫放逸,以不淨觀來對治淫念的生起。又給孤獨長者之媳婦玉耶女,自誇門第,高慢無比,家庭中風波不絕,佛陀即以印度社會當時風俗,說極惡乃至理想等之妻女,來警惕教化玉耶女,使其願成理想賢妻。因之,我們不能以片言只字斷章取義,斷定佛陀是輕視女性。

  ㈣況且佛陀也曾有贊美女性的例子。昔憍薩羅(Kosala)國波斯匿(Prasenajit)王與佛陀晤對時,適王得其夫人末利産女之報。王聞爲女子,而現不悅之色。佛陀因谕其非而述偈如下:

  王欤!雖爲女子,亦得爲勝于男子者。

  有智慧與德,嫁而孝敬姑嫜。

  是女所生之子,當爲勇者、支配者。

  如是賢婦之子,足以指導王國。(34)

  這不正也說明了母親是孕育賢者的搖藍

  ㈤佛陀教導女人端正之法,應唯心行端正,即除卻邪態八十四垢,定意一心,如是爲人所愛敬;若是倚貌端正,憍慢自恣,必自取卑賤。(35)可見佛陀對女性自覺的喚醒,地位的改善,是用心良苦矣。

  第二節女性出家與比丘尼教團的成立

  佛教的僧伽體製中,初時只有比丘僧團的成立,若幹年後,佛的養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pati Cotami大愛道瞿昙彌)與五百釋種女,加入僧團,比丘尼僧團于是創立。根據經典的記載是:釋尊悟道後,歸返釋迦族的迦維羅衛城(Kaplavatthu)軟化族人,瞿昙彌因聽聞如來正法,遂決心出家;他叁度向佛陀請求,都被佛陀拒絕了。這時,佛陀帶著衆弟子出發遊行,離開了迦維羅衛城。然而瞿昙彌出家的心念並未就此斷絕,因而帶著五百釋女,自行削發,披著袈裟;追隨佛陀遊行。至舍衛城,諸女顔面垢穢,衣服汙塵,身體疲勞,悲啼立于祇洹精舍門外;阿難見諸女如此,心起同情,以報答佛母哺育深恩和女衆出家終能證得四果爲由,再叁向佛陀懇請;終于佛陀以女衆出家必遵守八敬法爲條件,允許了女性出家。摩诃波阇波提成爲女性出家的第一人,比丘尼僧團從此誕生。(36)

  關于大愛道比丘尼出家因緣的記載,各家經律所傳略有出入。又比丘尼律,並非出于比丘尼的結集,而是成于上座比丘們。因此不免留下了令人爭論之處:①佛陀爲何再叁拒絕女性出家,甚至經典中載有佛陀慨歎:女衆出家,正法減少五百年;②佛陀製定女衆的八敬法,其意義爲何

  這些問題也就是本節文中所要探討的重點。

  一、正法減少五百年說

  女性出家,會使佛法早衰,這是各家廣律的一致傳說,並且是作爲世尊預記而表白出來。如《四分律》卷第四十八說:

  譬如阿難,有長者家男少女多,則知其家衰微。如是阿難!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則令佛法不久;又如好稻田被霜雹實時破壞。如是阿難!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即令佛法不久。(37)

  第一比喻,如中國所說的陰盛陽衰。女性出家多于男性,也許不是好事,但這不能成爲女性不應出家的理由。因爲請求出家,並不表示女性多于男衆,況且據日人赤沼智善氏于《原始聖典》中統計的結果,比丘與比丘尼之數,約爲八比一,(38)以此懸殊的比例,並不構成僧團陰盛陽衰的顧慮。其次,以第二比喻而言,將男性喻爲稻麥,女衆喻爲霜雹;但男性本身是否爲健全的禾苗

  女性是否即爲霜雹病菌呢

  爲比丘而製的重罪—四事十叁事,都與出家的女衆無關,但一樣是犯了。所以上述二喻,只是古代社會,重男輕女,以女子爲小人、禍水的想法。世尊最初不允許女衆出家,如果以此認爲佛早就把女性看成病菌霜雹,那是于理不合。佛豈會明知是霜雹病菌,而仍舊移植霜雹病菌于禾田呢

  然而女性出家,確實有諸多問題,釋尊不能不加以鄭重考慮。當時印度社會重男輕女,女性備受歧視。據律典的記載,女衆從乞求而來的經濟生活,…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