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較之比丘衆是艱苦很多。遊行、住宿、教化,由于避免遭受強暴等安全理由,問題也比男衆多。尤其女性的眷屬愛重,心胸狹隘,體力弱等,這些社會環境使然的一般積習,無可避免的會招致僧團的困擾。但是世尊終于答應了女性出家,因爲有問題,應該解決問題,否則問題依然存在。如:

  世尊初成正覺,欲出其所悟之正法以化迪有情,實現現樂、後樂及究竟樂。然鑒于時代根性的積重難返,實難言正覺之本懷,乃于叁七日中,度長期獨善之行,而思所以應化之方。嘗慨歎:我法甚深妙,無信雲何解

  辛勤我所證,顯說爲徒勞;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而後傳說有梵天來請,佛乃起而弘布其正法。(39)

  這豈非與經典中以阿難的再叁懇請,使大愛道出家,而表示佛陀對女性出家種種沈疴的再叁思慮,終于佛陀製以八敬法爲解決問題之鑰,而允許女性出家的這段敘述,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此,在慈悲普濟的佛陀精神中,女衆終于出家,得到修道解脫的平等機會。

  「女衆出家,正法減少五百年」的預記,如將其視爲頭陀行者大迦葉、重律行者優波離等,見僧伽的流品漸雜,而歸咎于女衆出家,作出正法不久住的預想,這是近情的。然而律師們卻傳說爲世尊的預記,因而引起衆多的爭論。這段預記根據經律,有下列叁項不同的敘述:

  ㈠阿難一再請求,佛允許了:阿難轉告瞿昙彌,女衆出家已成定局,那時佛才預記女衆出家,正法減損五百年,阿難聽了,沒有任何反應。這是南傳《銅□律》、中部《瞿昙彌經》所說。

  ㈡所說與㈠相同,但末後阿難「聞已悲恨流淚,白佛言:世尊!我先不聞不知此法;求聽女人出家受具足戒,若我先知豈當叁請。」(40)這是《五分律》所說。然果如《五分律》所說,在經典結集會上,爲大迦葉指摘其「請佛度女人出家」(41)時,即該痛哭認罪,爲什麼阿難仍不見罪呢

  這是不合理的。

  ㈢阿難請佛度女人出家,佛告阿難:女人出家,正法不久,並爲說二喻。但阿難並不在意,繼續請求,佛才允許。這是《四分律》、《中阿含》卷第二十八《瞿昙彌經》、《中本起經》所說。以常情論,敬佛敬法,多聞敏悟的阿難,如明知女人出家將壞佛法,而仍勉強請求,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此在請度女人時,如釋尊早就預記,無論在什麼時候所說,都與情理不合。基于此,印順法師認爲「律師們將預記放在那一階段都不合,然而非放進去不可,于是或前或後,自相矛盾!」(42)

  這應該是由于佛法發展了,名聞利養易得,因而一些動機不純的,多來佛教內出家,造成僧多品雜的現象。同時,由于女衆出家,僧團內增加不少問題,引起社會的不良印象;于是頭陀與持律的長老們,遂將這一切歸咎于女衆出家,那麼也就有女衆出家,正法減少五百年之說了。實則,阿難請度女衆出家,釋尊准許女衆出家,即代表了佛教修道解脫的男女平等觀!

  二、比丘尼八敬法的檢討

  佛教比丘尼儈團的承認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僧伽體製中,比丘尼僧團是獨立的,但這獨立,僅是形式的,實際上是比丘僧團的附屬體,依比丘僧的存在而存在。這事實可由八敬法來說明,同時,亦可由此看出佛陀對婦女的保障。

  八敬法(attha garu-dhamma) ,或譯八尊敬法;或作八不可越法、八尊師法等。傳說爲: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請求出家,釋尊提出:如女衆接受「八敬法」,才准許出家。八敬法,是比丘尼應尊敬比丘儈,服從教導的實施方案。八敬法對女性有何意義

  是否與佛的平等思想相違背

  我們不妨由世尊所製八敬法的背景予以深入探討。

  《毗尼母經》卷第一:「所以爲女人製八敬者,如人欲渡水先造橋船,後時雖有大水必能得渡。八敬法亦如是,怖後時壞正法故爲其製耳。」又《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當盡形壽學而持之,自紀信解專心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濕。……」(43)這即說明了佛陀在准許女性出家時,對整個佛教僧團可能産生影響的內外因素已有一番深思熟慮,而後才做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的決策。究竟足以讓世尊考慮再叁的原因是什麼呢

  ㈠社會的譏嫌與外道的攻擊:在當時現實社會中,男女地位懸殊,而比丘尼僧團的獨立,意味著男女地位的相等,這是當時社會無法接受的。又當時印度社會思想,認爲沙門是應該要禁欲的,如女性加入沙門集團的代表—僧團中,勢必引起社會的譏嫌,外道的攻擊與排斥。例如《毗尼母經》卷四記載經典結集時,尊者迦葉責阿難七事,其中因阿難爲女人請求出家,而有十事責于阿難:

  一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各各器,盛食在道側,胡跪授與沙門。二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與衣服臥具,逆于道中,求沙門受用。叁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乘象馬車,乘在于道側,以五體投地,求沙門蹈而過。四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在于道路中,以發布地,求沙門蹈而過。五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革常應恭敬心,請諸沙門至舍供養。六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見諸沙門,常應恭敬心淨掃其地,脫體上衣布地,令沙門坐。七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脫體上衣,拂比丘足上塵。八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舒發,拂比丘足上塵。九者若女人不出家者,沙門威德過于日月,況諸外道豈能正視于沙門首。十者若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應住千年,今減五百年。……(44)

  由以上十事可看出當時社會和外道,所給予佛教的壓力,是佛陀不得不慎重考慮的因素之一。

  ㈡行止的安全:僧團過的是乞食托缽,遊行的叢林生活。因此下列情況是值得注意的:

  1自然災變:印度每年從六月中旬起的叁個月期間,必受季節風影響,伴隨著大量的降雨,河川水量大增,因而泛濫成災。這種自然條件,對出家人的遊行生活是一很大的困擾。

  2社會治安:佛陀時代雖是處于經濟日趨繁榮的社會,但由于貧富不均,國與國之爭並,于是盜賊頻起。據律典的記載,比丘、比丘尼于行乞或林下禅坐修行時,辄受盜賊的強奪與侵擾。例如:《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時大愛道瞿昙彌,與五百比丘尼在開眼林中坐禅,盡是釋種女、摩羅女、離車女出家,皆年少端正。初夜坐禅,時有淫蕩年少來欲侵逼諸比丘尼,比丘尼各以神足得脫……。」(45)又《十誦律》卷十二:「比丘不得與比丘尼共載一船,諸比丘尼言:『若然者,大德先渡。』是船即去,更不複還。諸比丘尼即于岸上宿,夜有賊來,悉奪衣裸形放去。」(46)

  3女性生理:婦女每月的經期,衰弱的體力,都爲遊行的生活帶來困擾與危險,如此婦女在僧團造成的不方便是可想而知的。

  ㈢愛欲的防止:佛陀對出家人說絕對的禁欲,是因爲佛陀的根本思想,乃是以脫離愛著、系縛爲目的。愛欲是人間最大的系縛,故而禁之。又佛陀最初製戒因緣即是由于須提那比丘犯淫而製。如今,女性的加入僧團,對僧伽的風紀與修行的影響不得不加顧慮。

  ㈣女性的智慧:女性的體力,大致是弱于男性的,但是論及智慧與修行,則與男性不分軒轾,甚或淩駕其上。這可從《長老尼偈》、經律的記載及佛陀的十大女弟子窺知其梗概。

  1《長老尼偈》(Therigatha),是佛弟子中的長老尼們個人的告白,或他們個人體驗的宗教文學。例如由曾爲妓女的維瑪拉(Vimala)尼之告白中,可明白的讀出其宗教理想。

  一切束縛天界或人間的枷鎖,今悉已斷除;一切令妾心痳痹的汙穢,亦已舍棄。于此甯靜妾已滿足,並獲得永遠的安閑。(47)

  《長老尼偈》記載有五百二十二首詩,這些詩的內容除了是女性的宗教文學作品外,並顯示了女性在修行上對男性誘惑的抗拒與駁斥態度之嚴峻,例如:蘇伯尼(Subha) ,爲拒絕一少年的屢屢誘惑與騷擾,挖出了自己的雙眼;男子受到震驚之余,頓失愛欲而向該女懺悔乞求原諒。(48)

  2《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中擯斥魔擾,嚴持修行的諸比丘尼:

  ㈠阿臈毗比丘尼(Alavika)

  世間有出要,我自知所得;

  鄙下之惡魔,汝不知其道。

  譬如利刀害,五欲亦如是;

  譬如斬肉刑,苦受陰亦然。

  如汝向所說,服樂五欲者,

  是則不可樂,大恐怖之處!

  離一切喜樂,舍諸大闇冥,

  以滅盡作證,安住離諸漏。

   覺知汝惡魔,尋即自滅去!(49)

  ㈡蘇摩比丘尼(Soma)

  心入于正受,女形複何爲,

  智或若生已,逮得無上法!

  若于男女想,心不得俱離,

  彼即隨魔說,汝應往語彼。

  離于一切苦,舍一切闇冥,

  逮得滅盡證,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即自磨滅去。(50)

  ㈢吉離舍瞿昙彌比丘尼(KiSa-gotami)。

  無邊際諸子,一切皆亡失;

  此則男子邊,已度男子表。

  不惱不憂愁,佛教作已作,

  一切離愛苦,舍一切闇冥,

  已滅盡作證,安隱盡諸漏。

  已知汝弊魔,于此自滅去!(51)

  ㈣優缽羅色比丘尼(Uppalavanna)

  設使有百千,皆是奸狡人,

  如汝等惡魔,來至我所者,

  不能動毛發,不畏汝惡魔!

  ………… …………

  我心有大力,善修習神通,

  大縛已解脫,不畏汝惡魔。

  我已吐叁垢,恐怖之根本,

  住于不恐地,不畏于魔軍。

  于一切愛喜,離一切闇冥,

  已證于寂滅,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自當消滅去!(52)

  ㈤屍羅比丘尼(Sela)

  汝謂有衆生,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無是衆生者。

  如和合衆材,世名之爲車;

  諸陰因緣合,假名爲衆生。

  其生則苦生,住亦即苦住,

  無余法生苦,苦生苦自滅。

  舍一切愛苦,離一切闇冥,

  已證于寂滅,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則自消滅去!(53)

  ㈥毗羅比丘尼(Vajira)

  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

  …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