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  因緣會而生,緣散即磨滅。

  如世諸種子,因大地而生,

  因地水火風,陰界入亦然,

  因緣和合生,緣離則磨滅。

  舍一切愛苦,離一切闇冥,

  已證于寂滅,安住諸漏盡。

  惡魔以知汝,即自磨滅去!(54)

  ㈦毗阇耶比丘尼(Vijaya)

  歌舞作衆伎,種種相娛樂;

  今悉已惠汝,非我之所須。

  若寂滅正受,及天人五欲,

  一切持相與,亦非我所須。

  舍一切喜歡,離一切合冥,

  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當自消滅去!(55)

  ㈧遮羅比丘尼(Gala)

   生者必有死,生則受諸苦;

  鞭打諸惱苦,一切緣生有。

  當斷一切苦,超越一切生;

  慧眼觀聖谛,牟尼所說法;

  苦苦及苦集,滅盡離諸苦,

  修習八正道,安隱趣涅槃;

  大師平等法,我欣樂彼法;

  我知彼法故,不複樂受生。

  一切離愛喜,舍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自當消滅去!(56)

  ㈨優波遮羅比丘尼(UpCala)

  叁十叁天上,炎魔兜率陀、

  化樂他自在,斯等諸天上,

  不離有爲行,故隨魔自在。

  一切諸世間,悉是衆行聚,

  一切諸世間,悉皆動搖法,

  一切諸世間,苦火常熾然,

  一切諸世間,悉皆煙塵起。

  不動亦不搖,不習近凡夫;

  不墮于魔趣,于是處娛樂!

  離一切愛苦,舍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已覺汝惡魔,則自磨滅去!(57)

  ㈩屍利沙遮羅比丘尼(Sisupacala)

  此法外諸道,諸見所纏縛;

  縛于諸見已,常隨魔自在!

  若生釋種家,禀無比大師;

  能伏諸魔怨,不爲彼所伏。

  清淨一切脫,道眼普觀察,

  一切智悉知,最勝離諸漏,

  彼則我大師,我唯樂彼法。

  我入彼法已,得遠離寂滅,

  離一切愛喜,舍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如是自滅去!(58)

  如上所述是諸比丘尼峻拒魔惑,所展現的智慧與修證;女性爲求解脫之修行是不容等閑以視之。

  3佛陀的十大女弟子:在佛陀的女弟子當中,據經典的記載負有盛名的比丘尼有五十位,其中前十位女大弟子分別是:

  法臘第一——摩诃波阇波提

  智慧第一——差摩

  神通第一——蓮華色

  說法第一——法與 

  精進第一——蘇那

  捷慧第一——跋陀若陀羅

  持律第一——波吒遮羅

  禅定第一——難陀

  天眼第一——古俱羅

  信心第一——芝伽羅摩多

  因此由佛陀時代比丘尼人才的輩出來看,女性的智慧、修證如何能拒于僧團之外。

  ㈤比丘尼僧團的勢力:以女性的智慧與能力來看,比丘尼僧團未來的發展是值得注意的。據律典的記載:

  1大迦葉長者,嘗爲尼衆們說是「外道」(59)、「小小比丘」(60)、「譬如販針兒于針師家賣」(61)、乞食時爲比丘尼「以肘隱其背」(62),如是種種爲尼衆故意爲難,使他受到說不盡的困擾。

  2差摩比丘尼聰明機辯,嘗難問諸比丘,使諸比丘不能答,而大感羞恥。(63)

  3優波離長者,曾爲衆比丘尼圍打,如《五分律》卷第十叁所說。(64)

  大迦葉、優波離兩位比丘,均是僧團中的長老,尚且受比丘尼的如是譏諷、棒打,由此可追溯知佛陀當時比丘尼僧團勢力的發展;而僧團的和合、風紀的維持,必是不可忽略的。

  ㈥比丘尼的教育:印度當時社會中,女孩子雖有吠陀儀典,或純藝術的學習,但這些都是有教養或富裕人家的女子才能享有的權利,下層階級或貧苦人家的女子則無教育可言。(65)因此一般說來女性受教育的機會比男子少。佛陀爲改善女子地位,提升僧團素質,對女子的教育,必然要費一番苦心,這由佛陀時代比丘尼人才的輩出,可看出佛陀教育的成功。

  要之,佛陀爲解決前述六項問題,故而製定了八敬法,而八敬法又如何能圓滿前述問題以達僧團和合、正法久住呢

  在下文的八敬法的內容裏,筆者將一一加以闡述。

  八敬法的現存記錄,有一二條的歧異,以下據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歸納整理中,所列舉各本對照如下:

  八敬法的內容依各部派而有不同的意見,現依《銅□律》的次第,逐條予以探討佛陀製敬法的寓意與精神。

  1比丘尼受具足,即使已經百歲,對于新受具的比丘,也要禮拜、迎接,以表示尊敬。不論年資與德學,在僧伽體製的形式上,比丘尼地位是在比丘之下的。然而在實質上,「恭則不侮」,先尊重別人,才可能獲得別人的尊重;這是人情自然的回報,是重視人性尊嚴,強調人格的平等。因此,例如最初加入僧團的比丘尼,多爲釋種女,難免恃貴而驕,倚才而傲,如《中本起經》卷下:「異時,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俱行詣賢者阿難,而問言:阿難!是諸長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見谛,雲何當使爲新受大戒幼少比丘僧作禮

  」(67)這請求是爲佛陀所製止的。如此,使女性從恭敬中求得佛法。再者,敬法使男女僧伽保持距離,避免愛欲的造作;又于形式上,男性居于領導地位可免于受社會的譏嫌與緩和外道的攻擊。

  2比丘尼不得在附近沒有比丘的地方,作叁月的夏安居。這是對比丘尼安居期之安全及教育著想,因爲附近沒有比丘,在安居期間,有危險之慮,並且不能半月半月的請教誡。例如《五分律》卷第十叁:「爾時諸比丘尼于無比丘衆處安居,便有諸疑可應度不可應度,可與受戒不可與受戒,作衣如法不如法,于戒中有如是等種種疑不知問誰,又爲惡人外道之所輕陵。」(68)

  3佛製半月半月「布薩」、「說波羅提木叉」。比丘尼要在尼僧中布薩說戒,還要推派一位比丘尼,代表大衆,到比丘僧處「請教誡人」、「問布薩」。比丘尼僧團遲于比丘僧團而成立,一切律儀之建立勢必就教于比丘僧團,而各自獨立的二部可藉此互相溝通,達成僧團的和合,同時完成尼僧的教育。

  4叁月安居終了,舉行「自恣」 ,請別人盡量舉發自己的過失,以便發露而回複清淨。比丘尼在尼僧衆自恣,第二天,一定要到比丘僧住處,與比丘僧和合,舉行自恣,請比丘們舉發過失以求清淨。這與上一條是基于同一理由,即在于彼此的互相了解與切磋砥砺。

  5依《銅□律》,尼衆犯了「敬法」的,要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這是僧殘(Samgha vsesa)的懺除法——但比丘的懺法,行六夜摩耶埵;而比丘尼要行半月,顯然是處分加重了。違犯「敬法」的比丘尼,除了在尼衆中「行隨順法」,還要每天到比丘住處報告:我行摩那埵,已過了幾夜,還有幾夜,請僧伽憶持。半月終了,還要在二部僧(共四十人)中出罪。這是女衆在僧伽體製中的根本立場!尊敬比丘僧。在修證的立場,比丘與比丘尼完全平等。然而在當時現實社會中,男女地位懸殊,女衆的知識差、體力弱、眷屬愛重,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中,不可能單獨地組合而自行發展,必須依于比丘僧的教授教誡。敦誡比丘尼,不是比丘的權利,而是宿德上座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例如《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佛陀指示諸宿德上座比丘僧,當教授諸比丘尼,諸比丘僧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難陀,而難陀不欲教授。爾時,世尊告難陀言:『汝當教授諸比丘尼,爲諸比丘尼說法。所以者何

  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應爾;我爲比丘尼說法,汝亦應爾。』」(69)又擔任教誡的比丘,律中亦有規定,如《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若有必刍七德成就,應教授必刍尼者,若未差應差,若已差不應舍。雲何爲七:一者持戒;二者多聞;叁者住位耆宿;四者善都城語;五者不曾以身汙必刍尼;六者于八他勝法所有開遮能廣宣說;七者于八尊敬法善能開演。」(70)因此,從正法住世的觀點,比丘尼應奉行敬法。違犯敬法,是不承認比丘僧的攝導地位,這無異是破壞僧伽體製,不尊敬比丘僧,所以要在二部衆中行摩那埵,向比丘僧認罪。

  6式叉摩那(Siksamana)學滿了二年的學法戒,以比丘尼爲和尚,在比丘尼僧中「十僧現前白四羯磨受具」,然後「即日」往比丘僧處,于和合僧二部衆十衆以上,再受具足戒,這是比丘尼的受具,要經過比丘僧的認可。

  7比丘尼不得罵詈讒謗比丘。這一敬法,《僧祇律》與《十誦律》是沒有的;而《四分律》與《五分律》,更附有不得向白衣說比丘過失的規定,這是各部律出入最大的一條。而這應是基于僧團的清淨和合。

  8無論如何,比丘尼不能舉發比丘,或見或聞或疑的過失,而比丘卻可以舉發比丘尼。《明了論》作:「比丘尼不得問難比丘及教比丘學」(71),《十誦律》有「問比丘經律,不聽不得問」(72)。前者是诘問過失,後者專指問難經律。但這兩者皆有維護比丘尊嚴的意味,因爲比丘尼中不乏具聰明智慧者,例如:「時安隱比丘尼,大智慧問諸比丘義;彼諸比丘被問已,不能答,各皆慚愧。」(73)故本敬法是比丘尼對法義的謙讓。另外,《僧祇律》有「不先受」的敬法,這是信衆如以飲食、房舍、床褥布施比丘尼,尼衆就要讓信衆供養比丘,然後才可以接受,這是比丘尼對財利的謙讓。

  雖則上述律部的八敬法爲衆所周知,而《大愛道比丘尼經》與《中本起經》所列的八敬法,就尼衆之防過、進德而言,更爲切近重要。列照如下:

  1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不得戲故輕慢之,調欺咳笑,說不急之事,用自歡樂也。(《中本起經》作:比丘持大戒,女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

  這是敕誡比丘尼不得藉受正法而共相調笑雜語。

  2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當禮事之,不得故言新沙門勞精進乎

  今日寒熱乃爾耶

  設有是語者,便爲亂新學比丘意,等自恭敬,謹敕自修,勸樂新學遠離防欲,忄詹然自守。(《中本起經》作:比丘僧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當事之。)

  這是製之于口。

  3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設相與並居同止者,爲不…

《佛教的女性觀(永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